小学生对支教老师的心得体会(支教不可人走茶凉)(1)

□周梦瑶(郑州大学)

“想看绚丽的极光,想欣赏天津之美,想来看看你所求学的天大。”阳春三月,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迎来崭新的学期,天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也开始了与支教服务地学生的书信交流活动。用一封封书信帮助千里之外的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在书信与心灵的联动中,引发了我们对大学生短期支教问题的重新思考。

说起支教,我们可能会立刻想起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校长,她在山区任教40多年,凭借一己之力所创建的华坪女子高中本科录取率达到90%以上。“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这样扎根山区的长期支教行为值得这个时代的歌颂。而相比于长期支教形式,短期支教时间灵活、精力投入较小,是大学生群体参与度更高的一项爱心项目。

但随着参与者的逐渐增多,也有声音在担忧短期支教参与者良莠不齐,对被支教者帮助有限等问题,大学生短期支教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愈发凸显。支教志愿者没有相关教学经验,课堂成了实验室,学生成了试验品;在态度方面易将支教当作乡村旅行,虚荣心作怪的跟风现象严重,网红打卡式支教乱象丛生;尤其是短期支教所带来的“人走茶凉”现象更为普遍,短期的新鲜过去,为当地学校留下“一地鸡毛”,与支教地学生从此“相忘于江湖”。

如何让短期支教不“亏本”?天津大学的书信交流活动对于弥补短期支教弊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022年已经是天津大学“繁华如愿·未来可期”书信交流活动的第4年。4年中,成员们在不断探索下完善实施方案,实现了将上百封书信一封不落地交到相应志愿者手上,解决了志愿者与孩子由于毕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结对变更等问题。2021年,天大与支教地往来书信达到3131封,活动参与人数增长率超过561%。天大的支教志愿者与孩子们兑现着来日方长的约定,也让我们看到了短期支教也可以为这个社会、为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赋予无限的正能量。

在天大书信交流活动的启发下,我认为推动短期支教走出困境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首先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提高短期支教时间的利用率;同时,大学生支教团可以通过公益平台筹款,为支教地的孩子们定期捐献书籍,从而放大一次短期支教的成效;另外,不宜打乱支教地本身的教学进度,与支教地学校做好接洽工作;可以借鉴天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方法,不仅与对方学校建立长期联系,形成定期支教的长青项目,更应与孩子们保持长期联系,弥补支教时间较短所带来的不足。

我们总说支教就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粒种子,让他们能在闭塞的环境下葆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希望。一封书信联动着两颗心灵,深沉而又厚重的文字在无形中护佑着一粒种子,为其成长带来不竭的养分。人虽走而茶未凉,跨越千里的书信交流不仅延伸了师生情分,而且为短期支教带来了长期的治愈。

指导老师:魏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