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和珅救灾时往粥里撒泥沙(和珅往救灾粥里撒沙子)(1)

简体中文互联网流传这么一个故事:乾隆皇帝派和珅去赈灾,和珅叫人往赈灾的粥里面掺一把沙子,旁人问他为何,和珅解释道:我无法分辨谁是真饥民,谁是假饥民,往粥里撒一把沙子,真正的饥民还是会来喝,假饥民则嫌脏,就会走开。

有朋友问我:老冯,在清代的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件事吗?

今天,老冯和你谈谈这件事,一方面谈谈历史事实,另一方面,谈谈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

真相1: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和珅往粥里撒沙子”,第二个版本是“和珅往赈灾粮食里掺沙子”,第三个版本是“和珅把一斤赈灾粮换成三斤糠麸”(可以救更多饥民),这三个版本,在简体中文互联网、影视剧等不同渠道,故事的版本各不相同,版本不同的原因,是各界作者的加工。

真相2:其实无论和珅是撒沙子也好、掺沙子也好、换糠麸也好,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在清代史料里面,并没有这回事,也就是说,在真实的历史上,和珅参与一线赈灾、而且往粮食或者粥里面撒沙子,这个事是无据可查的,是假历史

真相3:这个故事的原型,是二十多年前《羊城晚报》一个记者编写的一则“官场故事”,故事的主角原本并不是和珅,只是故事本身内含哲理,后来被电视剧编剧人员移花接木,套用到和珅身上了,最典型的例子,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中说了这个故事,和珅撒(掺)沙子的故事之所以能在中文网络广为传播,以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代表的影视剧,功不可没。

真相4:不过,虽然故事是假的,但故事本身,确实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珅往救济粥里撒一把沙子,确实可以降低粥的质量,真正挨饿的饥民,顾不上这些,先喝了再说,先活命再说,但是,饥民队伍里有一些假饥民,本意是来占便宜的,免费的粥,不要白不要,TA本身并不饿,看到粥撒了沙子,脏了,嫌脏,想想也就算了,不要了,走了,那么客观上,确实可以使这个粥,派送到真正饥肠辘辘的灾民的口中,这个手法用时髦的语言说,叫做“筛选刚需客户”,这个做法确实是可以成立的,所以,这个道理,确实是对的。

真相5:不过,和珅“往赈灾粮食掺沙子”的版本,在真实世界里,则不能成立,因为在贪官的眼里,大米即使掺了沙子,仍然具有现金价值,贪官仍然可以把这些掺了沙子的大米,私吞了,降价倒卖给二道贩子,二道贩子找人把沙子和大米筛一下,就变成干净大米(白粮)了。所以,你即使往赈灾大米里掺了沙子,有能力、有意愿贪污的人,还是会贪污。

真相6:为什么大米掺了沙子,仍然有价值呢?答案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大米和小麦,从来都是含有沙子的,因为大米和小麦在种植、收割、碎谷、仓储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都会夹带一些沙子,这就是为什么以前的中国人煮饭之前,是需要“淘米”的,把沙子淘掉。我们今天吃的大米没有沙子,那是因为现代工艺进步了,在大米加工的过程中,把沙子去掉了,换句话说,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上,无论谁的大米,一直都是有沙子的,只是含量多少不同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你往大米里面掺沙子,是根本无法杜绝官员贪污的。

真相7:同理,有一种说法说,公租房不带独立卫生间,可以杜绝这些房子被有权有势的人舞弊弄走,这是否成立?答案是:不能成立。道理也很简单:公租房即使没有独立卫生间,也仍然是房产,虽然说属于“不优质房产”,但,不优质房产也是房产,仍然具有居住、出租、收取租金的价值,对于有贪污能力、且贪得无厌的人而言,他仍然会徇私舞弊,把这些公租房搞到手,只不过TA自己不住,用来出租牟利罢了,你要知道,对于某些贪婪的人物来说,他们是没有良知的,就是连最穷的底层百姓的汤渣,他们也要不择手段去抢夺的,对于这一点,你不要怀疑,千万不要低估人性的坏,这就是为什么,公租房即使不带独立卫生间,也仍然无法杜绝贪污、舞弊、暗箱分配。

真相8: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中国皇帝的官府赈灾,会不会真往赈灾的粥里撒沙子?答案是:不会。虽然说,撒沙子可以筛选出真正的“刚需客户”(真正的饥民),可以把占便宜的假饥民筛出去,这个道理,我们今天的人们懂,古代的官员其实也懂,但是尽管如此,古代赈灾的官员,也不会往赈灾粥里撒沙子,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那样做,政治不正确

真相9:皇帝的官府为什么赈灾?是因为皇帝和官员善良吗?不是。赈灾,是因为害怕饥民造反。往赈灾的粥里撒沙子,从饥民看来,是一种侮辱性质的行为,适得其反,饥民才不听你讲什么“筛选刚需客户”之类的“经济学”道理,总之你往粥里撒沙子,就是没拿我当人看,虽然说为了活命,我喝还是会喝,但是,喝完之后,我不但不会感谢你,而且还会恨你,那么你皇帝的官府,就失去了民心,皇帝的官府花了钱赈灾,但结果却被骂成了狗,须知皇帝和他的官员,不会做花钱找骂的事,所以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上,官府并不会往赈灾的粥里撒沙子,事实上在中国的赈灾史料里,也没有“撒沙子”的记录。

真相10:你往赈灾的粥里撒沙子,对饥民解释:我这是在“筛选刚需客户”,是为你们好,苦口婆心,但是不要忘记,饥民不会听你讲这些大道理,即使听,也听不懂,饥民对你“往粥里撒沙子”的行为,有他们自己的理解,饥民的理解是:“就这么点救命粮,你他妈这些狗官也要贪!”饥民对你“撒沙子”的理解是:你贪污了一部分粮食,导致粮食不够,所以要往粥里撒沙子充数。饥民喝了这个“沙子粥”之后,回去,越想越气,反而会激起民变,反而会激起造反,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赈灾,并不存在往赈灾粥里撒沙子的历史记录。

真相11:同理,我们举个现实的例子:我们知道,每天的地铁都很挤,而和我们一起挤地铁的,并不都是“无车一族”,其实,有那么一部分,是“有车一族”,试问:“有车一族”为什么要来“蹭”地铁呢?答案是:贪图方便,贪图便宜,停车困难,担心堵车……等等。其实,我们只要把地铁里面的空调撤走,或者把所有的座椅都撤走,总之,想方设法降低地铁的舒适度,可以把“有车一族”排斥在外、实现地铁真正为刚需群体服务的初心,但世上任何政府,都不会把地铁的空调和座椅撤走,为什么?因为那样做,政治不正确。你把地铁里的空调和座椅撤走了,地铁不舒适了,有车一族确实不来了,地铁人少了,不用排队了,但是,无车一族并不会因此感谢你,他们会骂你混蛋,连空调电费和座椅钱也要省。

真相12:历史上在赈灾过程中贪污的,一般是在救灾粮食运输和仓储的环节下手,举个例子,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广东发生台风灾害,乾隆皇帝让两广总督李侍尧赈灾,在赈灾的过程中,广东各级官员把中央划拨下来的优质稻米,调包了,换成劣质大米,然后把好米拿去卖了,变现,而且到了后来,就连劣米,也被贪了,数量严重不够,在赈灾现场煮粥的衙役们,心知肚明,但又不敢问,那么最后怎么救济灾民呢?衙役们为了完成任务,他们用少量的劣米,跟人交换大量的树皮粉,掺合在劣米里,煮粥,勉强给饥民糊口。可怜的广东灾民,明明皇帝拨下来的是好米,结果饥民们喝到嘴里的,是劣米 树皮粉熬的粥,两百多年之后的今天,老冯我和你一起回顾这些黑暗而又悲惨的历史,叫人忍不住直掉泪,可知人心之黑,历来超出想象。

真相13:在中国古代真实的历史上,赈灾有两种,第一种叫“勘赈”,也就是“先勘后赈”。 “先勘后赈”适用于灾情不太紧急的情况,例如说,虽然今年全村歉收,但是每家每户还有余粮,还可以支撑个十天八天,这种情况下,朝廷的官府会派出下级官吏,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把真实的饥民,登记造册,这个本本,叫做“赈籍”,然后隔一两天,官府的赈灾粮食进村了,是按照这个“赈籍”,点名发放粮食,所以,在这种“先勘后赈”的常规赈灾业务中,是不需要往粥里撒沙子的,因为都是点名给真饥民发粮食,不存在假饥民冒领的风险。

真相14:古代的第二种赈灾,叫做“急赈”,所谓“急赈”,就是急性赈灾,是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例如水灾、风灾、地震等,发生“急赈”,是来不及登记造册的,也没有“赈籍”可依,那么这种情况,就是直接煮粥,摆在村口,让饥民排队领粥,但即使是“急赈”,官府也不敢往粥里撒沙子,为什么?因为那样做,政治不正确,失民心,谁都不敢那样干,你解释说这是“筛选真实饥民”,道理再好,都是没用的,因为,老百姓是用情绪思考的

今天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主要是给大家讲这么一个道理:很多事情虽然从经济学上成立,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需要考虑“政治是否正确”的问题,所以不一定具备可行性,此外,有很多事情,理论是一回事,但实际操作起来,结果往往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我们说不做书呆子,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