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这个明朝第一谋士,只因得罪了三个, 纵使神机妙算最终也没能保全自己。这其中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事情,我们接着往下看。

明朝谋士刘伯温是怎样的人(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只因得罪三个人)(1)

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明朝谋士刘伯温是怎样的人(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只因得罪三个人)(2)

李善长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伯温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不杀他已经不错了,难道还想要封赏吗?刘伯温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伯温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伯温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伯温说情,刘伯温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不巧,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伯温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刘伯温,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伯温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伯温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伯温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然而刘伯温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明朝谋士刘伯温是怎样的人(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只因得罪三个人)(3)

影视剧里的刘伯温和李善长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李善长被激怒了,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伯温。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伯温。但刘伯温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伯温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建都凤阳是绝对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

刘伯温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杨宪是刘伯温的死党,他得到了刘伯温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胡惟庸从幕后走到台前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并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慢慢朱元璋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他召回了刘伯温,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明朝谋士刘伯温是怎样的人(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只因得罪三个人)(4)

影视剧中的胡惟庸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确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结束。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东集团春风得意、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刘伯温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伯温命运的谈话。

朱元璋与刘伯温谈话玄机四伏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伯温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伯温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刘伯温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明朝谋士刘伯温是怎样的人(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只因得罪三个人)(5)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伯温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刘伯温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伯温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说完这句话,刘伯温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招,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伯温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伯温所说,谁是恶呢?刘伯温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璋就此与刘伯温决裂。

至此之后,刘伯温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虽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坚持在朝中为官,为浙东集团撑台。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好打发的。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伯温,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鱿鱼,走人吧。刘伯温只好回到了乡下。

明朝谋士刘伯温是怎样的人(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只因得罪三个人)(6)

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伯温,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关于刘伯温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伯温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伯温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伯温。而刘伯温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伯温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刘伯温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这就是谋士的一个悲剧,你需要有才华和过人之处才会得到君王的信任。但是当你过于聪明,危害到了君王的地位,那么,你离死亡就不是很远了。刘伯温就是触碰到了这一点,最后被杀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