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1)

夏天了:“走,撸串去”。

冬天了:“走,吃个烤肉”。

过年了,咱约几个朋友喝个小酒来串烤肉吧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2)

这种饮食记忆似乎已经是融入到华夏儿女血液灵魂深处,成为一种饮食文化的记忆和眷恋,人人喜欢的大众美食。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3)

当年陈佩斯小品烤羊肉中的那句台词:“烤羊肉,烤羊肉,新疆的烤羊肉”红遍大江南北,火遍长城内外,也成功的让人们记住了新疆。去新疆必定吃串烤肉,否则你如何证明你去了新疆呢?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4)

但我们很少有人去思考,在我们可追溯的历史当中烤肉诞生于什么时间,他来自于哪里?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5)

土耳其人说烤肉源自于土耳其帝国时期的宫廷宴会,今天döner kebab火遍世界(奥斯曼土耳其"دولتعالیهعثمانیه"始建于1299年)。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6)

巴西人说Barbeque(烧烤)源自哥伦布来到美洲大陆时遇到的第一个原居住民族,该民族叫阿瑞瓦克族(印第安人)。第一批踏上美洲大陆的欧洲水手们在这些原住民的帮助和教授之下学会了烤制的方式及技巧。即在户外燃烧木条,在火堆间放置石头,并在其上面烤肉。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7)

我国历史记载:人们将伏羲称为庖牺。汉代【说文序】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国语词典说:教民佃渔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因养牺牲以充庖厨,故称为【庖牺】。

意思是说在远古时代,江河湖有鱼类,天空有鸟类,地上有兽类,人们不会捕捉,伏羲教人类捕捉之术,但动物生肉味道不好,易使人感染肠道疾病,于是伏羲教人们用火将兽肉烤熟食用,为了纪念伏羲的贡献,人们将伏羲称为庖牺,即第一个用火烤熟兽肉的人。如按这段历史资料来看,烤肉的老家就是今天的甘肃,今天的天水。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8)

韩非子说:“上古之世……民食果窳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燧人氏”。可如果按燧人氏来说则很显然烤肉出自于河南。

《诗经·小雅》说:“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灸之。”汉代毛亨在注解中说:将毛曰炮,加火曰燔,抗火曰灸。

这首诗是写贵族在请客饮酒时将猎取到的几只野兔或带毛烧熟吃,或烤着吃。由此可见,古人的烧烤很是丰富,食材不仅限烤羊肉。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9)

那么烤肉到底出自于哪里呢?答曰:不可考!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10)

如不是古人奉行死若生状

那我们又如何想象历史的岁月呢?

一串烤肉贯穿古今!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11)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12)

今天让我们走进甘肃酒泉的魏晋时代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吃烤肉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13)

侍女正在为主人烤肉,从这三叉状的烤肉叉子来看今天的小美女一串吃好,一串吃饱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14)

这是侍女为主人送上烤肉的场景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15)

这是侍女仆人正在为主人上餐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16)

这是主人和朋友一起自助烤肉的场景,旁边的酒坛子仿佛向我们喊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从魏晋墓砖画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出当年的豪迈。

酒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果园-新城魏晋墓群”在考古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大量表现当年宴会、日常生活的砖画,也发现了诸多带有明显胡人或者西域人物的彩绘墓室砖。这些珍贵的文物向我们讲述当时酒泉多民族的聚居和繁华。

这是当年整个河西地区的共性,酒泉果园—新城魏晋墓群出土的彩绘画像砖内容包括牧畜、农耕、兵屯、林园、坞堡、六博、酿造、庖厨、服饰、生活用具、狩猎、营垒、采桑、出行、驿传、宴乐、舞蹈等,真实描绘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状况,是研究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的实物资料。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17)

果园墓群出土的画像砖真实的反映出当年现实生活中的农耕、屯垦、宴饮、畜牧、狩猎画面,与魏晋时中原地区动荡而河西"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史迹记载相一致。大量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人物画面,可与《三国志·魏书》、《后汉书·西羌传》、《晋书·西域传》等史籍中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民族杂居融合的记载相映证。

画像砖笔法简练,画技高超,其绘画内容填补了中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素有"地下画廊"和"古丝绸之路上的百科全书"之称。

这点也在莫高窟壁画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参加并主持编纂国家《通史陈列》的陈瑞德先生就在《敦煌壁画里的西域各国人插图简介》中指出:敦煌壁画中除194窟以外,158窟、103窟和第220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量不同服饰的西域各族人民,如今甘肃河西地区更多的考古发现也不断的证明了这点。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18)

古代的“酒泉”不仅是中原与西域交通之要道,更是各民族融汇之地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19)

饮食的趋同,美味的吸引,喝小酒、吃烤肉、交朋友万物和谐共生。

史前最不正经的11个文物(让出土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故事)(20)

谁又能想到,一串小小的烤肉连古通今,在今天同样有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热闹和风靡全球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