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四柱中有半三合的人命运如何(错解大成若缺和)(1)

一切把“道”玄学化的,要么是无知,要么是骗子,没有第三种情况。

一、释文与释读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穷。】

(道是至大完美的,是至大盈满的。)

至大的完美如同一直还有缺漏,道的作用不会衰败。至大的盈满如同一直在涌流,道的作用不会终结。

(释文好)

1、大成为何若缺?

“成”是完全,完美;“大成”是至大的完全,完美。

“若”是如同,顺从。

道生养一切万物,所以道是至大完美的。然而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数万物同时出生和消亡,仿佛一直还有没完没了的缺漏,故言“大成若缺”。

道的至大完美是动态的,就像始终还有使命没有完成,所以道才不断地去完成使命,不知疲倦地生养万物,永远不会衰败,故言“其用不敝”。

任何东西如果已经“大成”到完美无缺,没有丝毫缺憾,就意味着再也没有上升空间。

经言“大器免成”,意思是“至大的胸怀不可完成”,跟“大成若缺”的意思是接近的。

“大器”是至大的胸怀、度量、容器。

至大的胸怀是包容宇宙万物的。道生养万物,惠泽万物,包容一切万物,所以道有至大的胸怀。但是宇宙中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数万物同时出生和消亡,所以至大的胸怀不可完成。

“大器”如果完成,就意味着道的使命完成,道的作用结束,不再生养万物。因此,道的至大胸怀是动态的,永远都不可完成,始终没完没了,故言“大器免成”。

假如道的至大胸怀已经完成,道就失去了生养万物的作用,不能再包容万物。这样的道不是大道,而是小道,是冻结的道。

人的四柱中有半三合的人命运如何(错解大成若缺和)(2)

2、大盈为何若沖?

“大盈”是至大的盈满。

“沖”是向上涌流。所谓涌流,就是涌出和流淌,意味着产生和消亡,是动态的。

道是至大盈满的,但至大的盈满是动态的,是一直涌流、一直变化发展的,所以道的作用不会终结。如果道的盈满是静止不动的,那么道就不能再生养和包容其他万物,成了冻结的道。

举个例子。释家本是外来文化,但以目前的情况而言,却比本土道家更活跃,更有活力。为什么?

释家传入中国后,大量吸收并继承了道家思想中的精华,特别是“大盈若沖”的动态思想。历经各朝各代,释家不断变化改造,与时俱进,从而演变成现在的开枝散叶的释家。

反观道家,从春秋战国后期开始,阴阳家篡改道义、把道家思想包装成玄学以后,就一直把“大盈若沖”理解成至大的盈满就是虚怀若谷,是执守虚无,从而遁出凡尘,闭门造车,不思进取。

患有渐冻症的道,是逐步走向终极的道,是没有活力的道,不能与时俱进地惠泽大众万物。这样的道,若不衰败还有谁衰败?

3、辨析

* 成:完全,完美;做完,完成。

* 敝:衰败,疲惫。

* 盈:丰满,盈满,旺盛。

* 穷:终极,极点;达到极点,终结。

人的四柱中有半三合的人命运如何(错解大成若缺和)(3)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zhuō),大赢若绌(chù)。】

(道是至大正直的,是至大工巧的,是至大有余的。)

至大的正直如同存有偏私,至大的工巧如同拙劣,至大的有余如同不足。

(释文好)

1、大直为何若屈?

“大直”是至大的正直。

“屈”是弯曲、偏私。

道对万物一视同仁,任何万物只要有道就能存在,所以道没有偏私,是至大正直的。

但是“道恒无为”,道自己没有行事,而是引导万物自生自养,所以万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各有不同。道任由万物自己这样,就好像道对万物有不同的偏私一样,故曰“道法自然”。

圣人治理天下也是如此。圣人教会大众结网捕鱼和耕种驯养的方法,引领大众自己作为、自生自养,各自追求自己的生活。大众可以经商、上班、搞科研、搞娱乐,还可以躺在床上等着天上掉馅饼……,任由大众自己作主。因此有人富贵、有人贫贱、有人悲欢,还有人忿忿不平,就好像圣人有偏私一样,让甲成首富而让乙成乞丐,让甲成贵人而让乙成阶下之囚。

故言“大直若屈”,至大的正直如同存有偏私。

2、大巧为何若拙?

“大巧”是至大的工巧。

“拙”是笨拙、粗劣。

道生养万物,但万物千姿百态,精彩纷呈,就像是用鬼斧神工精心雕琢而成,所以道是至大工巧的。然而万物美丑善恶、高矮胖瘦互相混杂,清浊同流,好坏不分,仿佛粗制滥造、笨拙不堪。故言“大巧若拙”,至大的工巧如同拙劣。

3、大赢为何若绌?

“赢”是有余。“大赢”是至大的有余。

“绌”是不足。

道生养万物,尽管万物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但是道始终游刃有余,毫不费劲,所以道是至大有余的。然而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数万物同时出生和消亡,仿佛无论再怎么努力,道都不能完成使命,犹如不足。故言“大赢若绌”,至大的有余如同不足。

人的四柱中有半三合的人命运如何(错解大成若缺和)(4)

【噪胜苍,青胜然。清静为天下定。】

此起彼伏的喧闹胜过苍凉荒芜的死寂,绿意盎然的生机胜过烈焰焚烧过后的毁灭。清正廉洁,稳定平和,就能使天下安定。

(释文好)

1、噪为何胜苍?

“噪”是虫鸟争鸣,喧闹。

“苍”是苍白,荒芜苍凉,表示一片死寂。

道的至大完美和至大盈满都是动态的,是充满活力的,是变化发展的,所以道的作用永不衰败、永不终结。

万物此起彼伏,生生不息,是道在发生作用。

生生不息,永远充满活力,是道的精神,是道家文化的灵魂。

如果只有死寂而没有生机,那是因为道失去了作用,没有引领万物自生自养。因此,虫鸟争鸣、人欢马叫、此起彼伏的喧闹胜过苍凉的死寂,故言“噪胜苍”。

2、青为何胜然?

“青”是青翠,是东方的颜色,是太阳升起的方位,比喻绿意盎然的生机。

“然”是“燃”的本字,意思是燃烧,焚烧。

经言“大盈若沖”,至大的盈满如同一直涌流,喷涌流淌的是生机,犹如万物争奇斗艳,此起彼伏。烈焰焚烧是激烈地毁灭,毁灭过后的是苍凉死寂,故言“青胜然”。

3、清静为何能天下定?

“清”是清正廉洁。

“静”是稳定平和。

万物只要有道就能存在,因此道没有偏私,是清正的。道生养万物,但不占有和主宰万物,因此道是大公无私的,是廉洁的。

一个字“清”,清正廉洁。

经言:“噪胜苍,青胜然。”意思是说:“要有此起彼伏的喧闹,要有绿意盎然的生机,但不要苍凉的死寂和烈焰焚烧过后的毁灭。”

换言之,就是要稳定平和地生生不息,故言“静”。

道曰:只要清正廉洁、稳定平和,就能使天下安定。

侯王以道治理天下也是如此,只要做到“清静”二字,即清正廉洁,稳定平和地生生不息,就能使天下安定。

4、辩证“噪胜苍,青胜然”

楚简本作“噪胜苍,青胜然”,帛书甲本作“趮胜寒,靓胜炅”,河上公、王弼等所有传世本作“躁胜寒(或躁胜滄),静胜热(或靖胜热)”,意思都差不多。唯独通行本篡改为“静胜躁,寒胜热”,显然背道而驰,独一无二。

人的四柱中有半三合的人命运如何(错解大成若缺和)(5)

二、道理

1、容易混淆的十个至大

(1)第一种角度

道有大器——至大的胸怀。

道有大音——至大的声音。

道有大象——至大的景象。

道是大白的——至大的光亮。

道是大方的——至大的端方正直。

(2)第二种角度

道是大直的——至大的正直。

道是大巧的——至大的工巧。

道是大赢的——至大的有余。

道是大成的——至大的完美、完全。

道是大盈的——至大的盈满。

人的四柱中有半三合的人命运如何(错解大成若缺和)(6)

2、十个至大的含义

(1)大器免成

至大的胸怀是包容宇宙万物的,然而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数万物同时出生和消亡,所以至大的胸怀不可完成。大器如果完成,就意味着道的使命完成,道的作用结束,不再生养万物。

(2)大音希声

至大的声音是所有万物都必须响应的声音。万物必须要有道才能存在,否则就不能存在,所以万物必须要响应道的号召。道的号召就是道的声音;这种声音没有声响,也不需要声响;任何万物都必须自觉响应,否则就不能存在。

(3)大象无形

道生养万物,至大的景象就是宇宙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万物,所以没有形状,所以道有大象。

(4)大白如辱

至大的光亮如同被埋没。道是至大光亮的,因为万物都必须要响应道并且要有道才能存在。万物必须有道才能存在,所以道是存在于任何万物中的,如同被埋没在万物之中,故言“大白如辱”。

(5)大方无隅

至大的端方正直没有边角。道对万物一视同仁,万物只要有道就能存在,毫无偏私,所以道是至大端方正直的。但是万物散播寰宇,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所以没有边角。

(6)大直若屈

至大的正直如同存有偏私。道对万物一视同仁,万物只要有道就能存在,毫无偏私。但是万物形态各异,好像道对万物区别对待,有不同的偏私。

(7)大巧若拙

至大的工巧如同拙劣。道生养万物,万物形成的世界巧夺天工。然而万物美丑善恶互相混杂,好坏不分,仿佛粗制滥造、拙劣不堪。

(8)大赢若绌

至大的有余如同不足。道生养万物,尽管万物无穷无尽,始终游刃有余,所以道是至大有余的。然而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数万物同时出生和消亡,仿佛无论再怎么努力,道都不能完成使命,犹如不足。

(9)大成若缺

至大的完美如同一直还有缺漏。道生养一切万物,所以道是至大完全的。然而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数万物同时出生和消亡,仿佛一直还有没完没了的缺漏。

(10)大盈若冲

至大的盈满如同一直在涌流。道生养万物,惠泽万物,包容一切万物,所以道是至大盈满的。然而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数万物同时出生和消亡,所以道的盈满是始终涌流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不断进步的。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