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传统意义上归属于中国历史,但当时作为外族政权当政与传统的中原政权在各个方面是有很大不同的。
经常看古装剧特别是历史剧的朋友应该知道,古代官员上朝手里都会拿着一个竹板一类的东西,站出来发言的时候拿在手里一晃一晃的,这东西就叫笏板。
而在清剧里面就没有笏板了,如果哪个导演拍清剧官员手中拿着笏板,那可真是贻笑大方了。为啥?因为从清朝开始,笏板就被朝廷全面禁止,废弃不用了。
我们首先谈谈笏板,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一般认为在商朝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大多作为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这东西上朝时主要有俩个作用:第一,《礼记·玉藻》记载:“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什么意思?就是面见皇帝的时候,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没办法,当时没有纸,笏板相当于现在学生上课用的笔记本。
第二就是特殊情况之下可以挡住自己的脸跟皇帝的脸,碍于龙威,是不可以直视皇帝的,当然这东西有没有这个作用,恐怕只有官员自己心里清楚了。而在私底下,笏板就充当着书籍的作用,还是因为没纸。
巧合的是,东晋蔡伦改造了纸张,纸开始流行之后,笏板的材料就开始由木板上升到了玉板和象牙,而在这之前是没有玉板的。有了纸之后,笏板就成为了礼节性用品。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笏板就开始有了等级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可能有人会问,那六品是用哪个,古代规定的条文中,是自然包括原述的,就是说六品也是用竹笏。当然,平时官员也不一定非要把笏板拿在手中,一般会把笏板插在自己的革带上。
既然笏板的存在对于官员这么重要,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废除笏板制度?第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笏板属于汉人的礼仪和官员制度。虽然在当今中国社会五十六个民族是和和睦睦的一家,但在当时,满人跟汉人基本上算是俩个国家,打了那么多仗,伤亡无数,不共戴天。
所以清兵入主中原,一改中原流传下来的传统服饰,像梁冠、革带、鱼袋等等被全面废除,笏板自然也不能例外,保留在了历史长河之中。第二点是由清朝官服所决定的,按照清朝的规定,官服里边穿蟒袍,外边套补服,这样一来就用不到革带了,没有革带就没有地方安置笏板,自然就废除了。
有些人可能有疑问,可以一直用手拿笏板,这就是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三点是由于满族人跟汉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俩只手都用了,就空不出手来拿笏,自然就放弃了笏板。
笏板在古代也是家族强盛的象征,也有勉励他人的作用。《北史·李穆传》记载∶"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说明其家族在朝当官有一百多个人,可见声势之浩大。明朝归有光有著名的一篇佳作《项脊轩志》记载∶"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什么意思?大概就是说归有光的长辈拿笏板勉励归有光认真学习,将来入朝为官报效祖国。可见笏板虽然是一个实质的物品,但是其中烙印的文化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