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南坎镇历史有多久

历史沿革如东地区古时大都未成陆或是长江口的沙洲,至距今6000年时,江海淤积,沿海逐步出新一片古沙洲群。至西周,古沙洲群逐渐涨接为一片卵形沙洲,史称为“扶海洲”。春秋时,如皋又叫郧,又名发阳、发繇口、发繇亭,属吴国。战国时,改属楚国。秦时,属九江郡。西汉初,为吴王刘濞封地,属于海陵县。此时,扶海洲范围大略南至今如泰运河一线,西抵丁堰、栟茶一线,东、北在范公堤以内。刘濞“东煮海水为盐”,开淮区煎盐之先河,如东出现第一批“盐丁”[2] 。三国时期,江淮为曹吴战争前线,曹操迁徙江淮地区居民,海陵县成为隙地。东晋时期,属广陵郡海阳县。太元七年(382年),扶海洲与大陆间的小芹河淤塞,终与大陆连为一体。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而设置建陵、宁海、临江、蒲涛、如皋五县。北周时,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如皋县隶属于海陵郡。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605年改为江都郡)。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设置如皋场,隶属于海陵县。此时扶海洲扩张演变为唐廖角咀,其地属淮南煎盐场亭。开成年间,掘港亭、郭补村(今马塘镇)始见于典籍。南唐保大十年(952 年),升如皋场为如皋县,隶属于泰州。后周世宗年间,如皋东部海岸县形成马蹄形海湾,后称卖鱼湾。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宋朝,范仲淹等在苏中沿海等兴修海堤,蜿蜒至如东,史称“范公堤”。如东陆域范围也大致稳定下来。两宋时期,栟茶、丰利、马塘各场相继建立,掘港立有营寨,丰利设有水军。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元朝掘港场杨家畈一带盐民响应张士诚起义,北上与张部会合转战江淮苏南。明代,如皋属于扬州府泰州。洪武年间,在掘港建“备倭营”,设东营和西营,派重兵把守。嘉靖年间,如东地区官民多次与倭寇交战,涌现出杨缙、邱升等抗倭名将。万历十九年,朝鲜壬辰战争前夕,掘港营招精勇千余人防备倭寇,明代驻军达到鼎盛时期。掘港等地逐步繁荣。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苏省,如皋属江苏省泰州。雍正二年(1724年),属通州。清朝时,如东地区先后迎来沙地人、太平天国战争难民等移民。众多移民的到来,促进了沿海盐业的大发展,掘港场等四大盐场收入在清代前期占到全国盐业收入的七分之一。民国初年,如皋县先后隶属于苏常道和淮扬道。1927 年,废道存县。1933年,属江苏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38 年3 月19 日,日军占如皋城,如皋县政府先后迁往李堡、丰利、马塘。1940年冬黄桥决战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东进掘港。11月下旬,于马塘镇和平接管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并分县,东部为如皋县(如皋东乡),西部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后升为如西县。1941年起,如皋县隶属于苏中第四行政区。1945年秋,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如皋县易名如东县,隶属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1949 年后,如东县隶属于苏南行政区南通专区。1953 年后,为江苏省南通专区。1968 年后,改称江苏省南通地区。1983 年,江苏省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如东县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

2.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的办学历史

1938年10月创建的如皋县立掘港中学和1941年在掘东创建的大豫中学,都与之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940年新四军东进后,抗日民主政权接管了掘港中学。1941年在掘东区设立的大豫中学。1942年下半年迁至苴镇刘家园,改名为如皋中学,1943年初在掘东成立分校,当年秋分校与本部合并,称为如皋中学一院,校址迁至苴镇西丁陈乡。在草场头李八庄设立了如皋中学二院。1944年春,日寇强化“清乡”,除少数师生仍留原地坚持教学外,大部北撤至东台县鲁灶庙,与栟茶中学、邱升中学合并,先叫二分区联合中学,后随东台县改属称为四分区联合中学。1945年改称苏皖边区九分区如东中学。同时在栟茶接管了敌伪统治下的栟茶中学,改名为如东中学分校。1946年下半年至1948年初的解放战争中,学校又迁至苴镇西新建乡(原丁陈乡)一带坚持斗争,其时如东中学本部一度称如东第一中学,栟茶分校则改称如东第二中学。1948年“三查学习”结束后,两校合并,仍称“如东中学”。1949年春,胜局已定,如东中学迂回掘港,属苏北行署领导。1950年上半年于白蒲设立如东中学白蒲分校,在栟茶设立如东中学栟茶分级。1951年下半年分校和分级独立,分别改名为苏北白蒲初级中学和苏北栟茶初级中学。这时如东中学也改称为苏北掘港初级中学。1955年9月增设高中部,校名改为“如东县中学”,成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1980年省教育厅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

如东现存的历史遗迹(江苏如东县历史)(1)

3. 如东县历史查询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历史上开始设立如皋县,它曾包括今天的如东县及海安县的部分地区(古代的如东县地域原属泰州如皋县东乡)。据现存明清时期的《如皋县志》载:东晋义熙七年,分广陵郡而设置建陵、宁海、临江、蒲涛五县。北周时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如皋县隶属于海陵郡。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605年改为江都郡)。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设置如皋场,隶属于泰州。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明代,如皋属于扬州府泰州。到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如皋县隶属于通州。如东县古为海洋,唐代时逐渐成为陆地,唐将薛仁贵在此驻兵,是马塘镇得名的由来。北宋始设栟茶、丰利二镇,范仲淹所修“范公堤”贯穿全境,至明代逐渐繁荣,掘港有“十里小扬州”之称,佛教兴盛,庙宇众多,至满清始废。1940年冬黄桥决战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挺进通(南通)、如(如皋)、海(海门)、启(启东),同时将原如皋县分设如西县和如皋县(如皋东乡)。1941年起,如皋县隶属于苏中第四行政区。1945年秋,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如皋县易名如东县,隶属南通市管辖。

4. 江苏省有多少县市,县市名是什么

截至2018年5月,江苏省共有13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19个县、55个市辖区,815个乡镇,县中包含昆山、泰兴、沭阳3个江苏试点省直管市。

地级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徐州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盐城市。

县级市:江阴市、宜兴市、邳州市、新沂市、溧阳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如皋市、海门市、启东市、东台市、高邮市、仪征市、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靖江市、兴化市、泰兴市、海安市。

县:如东县、宝应县、建湖县、阜宁县、射阳县、滨海县、响水县、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睢宁县、沛县、丰县。

如东现存的历史遗迹(江苏如东县历史)(2)

1、南京市,江苏省会、副省级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2018年12月,被评为2018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第3名,2018中国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之一,2018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第17名。

3、徐州市,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徐州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长三角北翼重要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际新能源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

4、常州市,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与苏州、无锡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5、江苏市,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江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江苏省行政区划

5. 如东县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建议去网络看看,如东还是很有历史的,文化传承一时也讲不完

6. 如东县的历史沿革

如东地区古时大都未成陆或是长江口的沙洲,至距今6000年时,江海淤积,沿海逐步出新一片古沙洲群。至西周,古沙洲群逐渐涨接为一片卵形沙洲,史称为”扶海洲“。春秋时,如皋又叫郧,又名发阳、发繇口、发繇亭,属吴国。战国时,改属楚国。秦时,属九江郡。西汉初,为吴王刘濞封地,属于海陵县。此时,扶海洲范围大略南至今如泰运河一线,西抵丁堰、栟茶一线,东、北在范公堤以内。刘濞“东煮海水为盐”,开淮区煎盐之先河,如东出现第一批“盐丁” 。三国时期,江淮为曹吴战争前线,曹操迁徙江淮地区居民,海陵县成为隙地。东晋时期,属广陵郡海阳县。太元七年(382年),扶海洲与大陆间的小芹河淤塞,终与大陆连为一体。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而设置建陵、宁海、临江、蒲涛、如皋五县。北周时,废蒲涛县,并临江县入宁海县。如皋县隶属于海陵郡。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605年改为江都郡)。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设置如皋场,隶属于海陵县。此时扶海洲扩张演变为唐廖角咀,其地属淮南煎盐场亭。开成年间,掘港亭、郭补村(今马塘镇)始见于典籍。南唐保大十年(952 年),升如皋场为如皋县,隶属于泰州。后周世宗年间,如皋东部海岸县形成马蹄形海湾,后称卖鱼湾。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宋朝,范仲淹等在苏中沿海等兴修海堤,蜿蜒至如东,史称”范公堤“。如东陆域范围也大致稳定下来。两宋时期,栟茶、丰利、马塘各场相继建立,掘港立有营寨,丰利设有水军。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元朝掘港场杨家畈一带盐民响应张士诚起义,北上与张部会合转战江淮苏南。明代,如皋属于扬州府泰州。洪武年间,在掘港建“备倭营”,设东营和西营,派重兵把守。嘉靖年间,如东地区官民多次与倭寇交战,涌现出杨缙、邱升等抗倭名将。万历十九年,朝鲜壬辰战争前夕,掘港营招精勇千余人防备倭寇,明代驻军达到鼎盛时期。如东掘港等地逐步繁荣。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苏省,如皋属江苏省泰州。雍正二年(1724年),属通州。清朝时,如东地区先后迎来沙地人、太平天国战争难民等移民。众多移民的到来,促进了沿海盐业的大发展,掘港场等四大盐场收入在清代前期占到全国盐业收入的七分之一。民国初年,如皋县先后隶属于苏常道和淮扬道。1927 年,废道存县。1933年,属江苏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38 年3 月19 日,日军占如皋城,如皋县政府先后迁往李堡、丰利、马塘。1940年冬黄桥决战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东进掘港。11月下旬,于马塘镇和平接管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并分县,东部为如皋县(如皋东乡),西部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后升为如西县。1941年起,如皋县隶属于苏中第四行政区。1945年秋,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如皋县易名如东县,隶属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1949 年后,如东县隶属于苏南行政区南通专区。1953 年后,为江苏省南通专区。1968 年后,改称江苏省南通地区。1983 年,江苏省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如东县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 。

如东现存的历史遗迹(江苏如东县历史)(3)

7. 如东洋口港的历史

洋口港开发工作经过了从发现到深化研究,再到项目推进,几起几落的争取过程。如东县政府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长达20多年的前期工作。(1)二十年前,江苏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组在洋口岸外发现了一条直通太平洋的深水通道,从1986年到1996年,由如东县人民政府组织,委托交通部一航院、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设计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对洋口港海域的基本情况和建港工程条件进行勘探研究,这些单位进行了水下地形、水文泥沙、潮流波浪、地质结构的调查分析,形成了《江苏洋口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南通洋口港蓝沙洋水道及港区稳定性分析研究报告》、《江苏燃气轮机电厂工程蓝沙洋和西太阳沙稳定性和建港自然条件初步研究报告》等权威报告。并通过了由学部委员、两院院士严恺、工程院院士刘济舟等海洋港口专家领衔的专家委员会多次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蓝沙洋水道及所在海域基本稳定,且蓝沙洋水道水深大,深水范围宽,与外海直接流通,最小水深-14米左右(废黄河基面),两侧有沙洲掩护,波浪较小,多年来,深槽位置及水深基本稳定。12.5~13.5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可直接进港,是建设外海开敞式码头的优良港址。(2)在项目初可研究基础上,1997年我们委托国家海洋二所对工程区内的潮汐、波浪、水文等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测,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基础资料,同年,为提高人工岛方案研究水平,我县又委托交通部一航院开展人工岛研究,完成了《江苏燃气轮机电厂工程接收站人工岛建造方案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我县还积极邀请台塑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考察洋口港,为港口拓展了知名度,并继续争取省和国家对在洋口港建设LNG项目的支持,这些工作为下一阶段的开发建设打下了基础。(3)2002年南通市委市政府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新形势,适时提出了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开辟建设沿海港口,发展临港工业带,提高接纳国际资本与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以洋口港开发带动南通沿海开发,实现江海联动,江海共兴。在此背景下,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南通市委市政府以港洽会为契机,大力宣传洋口港,并于2003年3月在南京成功举办“江海论坛”,进一步扩大了洋口港的影响。(4)2003年9月,“长航江河号”轮顺利驶入航道,实现了洋口港能顺利通航巨轮的标志性突破。随后,临港工业区围垦正式开工。 2004年12月,南通市政府在南京成功举办了洋口港开发汇报会,会上有关领导明确表态,将洋口港的各项规划纳入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和“长三角”规划。在此期间,中石油入主如东LNG项目,临港风电项目、秸秆发电项目纷纷启动,众多大型跨国集团表现出对洋口港投资的浓厚兴趣,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函同意江苏如东LNG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洋口港开发掀起了新的高潮。洋口港于2008年10月28日初步通航;该港口产业定位为“发展大型临港石化、能源、冶金及现代物流产业。”洋口港建成后,将有62个万吨级码头,其中两个30万吨级,12个10万吨级的。目前,配套的人工岛屿太阳岛(港口服务为主)、火车站、飞机场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当中。通向人工岛屿太阳岛的入海大桥已经竣工。洋口港的深度开发,将开启江苏出江入海的新通道,优化长三角港口布局,在港口功能开发上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实现优势互补。这将有助于形成以上海港为中心、宁波港为南翼、洋口港为北翼,同时以长江内河诸港为延伸的长三角组合港布局,改变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南强北弱的格局。

8. 我想知道南通如东的一些历史

◇838年(唐开成三年)七月,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大师(注:日本最澄法师弟子,最澄法师曾入唐师从行满大师,后回国创建日本天台宗)随日本第十三次遣唐使藤原常嗣来到中国,求法巡礼,在如东沿海搁浅,曾在如东一带辗转,途经掘港,拜谒国清寺,瞻礼道场,参拜祖师,在寺中住歇半月有余。回国后,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书中多处提及掘港及国清寺。◇1645年(清世祖顺治二年),如皋(当时如东属如皋)的民众反抗清朝的剃发令,陈君悦等人发动起义与清兵作战,后被镇压。◇1938年,中共江北特委到如皋(东)何家灶,建立淮南盐管地区第一支海上地方武装:盐民自卫队。1941年4月,新四军在何家灶创建海上武装部队:苏中军区海防大队。1942年11月,建立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长陶勇兼,团部设在何家灶。1943年11月苏中海防团在何家灶发展壮大为苏中海防纵队,司令员陶勇兼。1945年10月海防纵队组建为华中海防纵队, 浙东海防大队北撤苏北后及苏北盐阜海防大队先后归华中海防纵队领导。是为共和国海军之发源。

9. 掘港的历史沿革

江苏省如东县抄县城掘港袭有一条美丽的仿古街,街名扶海洲.扶海洲本是如东大地最早的称谓,始见于《后汉书.郡国志》。扶海洲原是南黄海与长江交汇形成的一块沙洲,好像是大海与长江搀扶出的一个孩子,故此得名。它形成于二三千年前的西周,唐朝时才和大陆相联。《崇川竹枝词》中有首专写扶海洲的词:“淮南江北海西头,中有一泓扶海洲。扶海洲边是侬住,越讴不善善吴讴。”这首竹枝词的前两句准确地写出了扶海洲的地理位置:“淮南”是淮河之南,“江北”是长江之北,“海西头”就是黄海的西岸.这“扶海洲”正是我们如东。所以史志里说,如东古称“扶海洲。”如东古属吴地,但如东人大多是移民,土生土长的很少。移民中又以同属吴地的江南人为多。千百年后,许多如东人已不再会说江南话了,但悠扬,轻快的江南吴歌仍然可从今日如东民歌中寻觅到它的袅袅余韵。

如东现存的历史遗迹(江苏如东县历史)(4)

10. 如东有历史名人

1.张謇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2 沈寿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有一位苏绣女子,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3 李方膺南通籍著名画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虬仲,一字秋池,号睛江,乳名龙角,他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侧身于“扬州八怪”之列?...4 韩紫石韩紫石先生(公元一八五七--一九四二年)名国钧、亦字止石,晚号止叟。江苏省海安镇(原隶泰县)人,因其排行第三,生平业绩颇丰,家乡群众均以“韩三爹”,“紫石”称之,表示尊敬。在北洋军阀时期,他与南通的张謇,位高望重,同被誉为苏北的两大名贤。...5 张謇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代状元,实业家,立宪派著名人物。他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6 沈寿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有一位苏绣女子,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7 刘瑞龙刘瑞龙——(1910-1988),南通市人。民国13年(1924年)至17 年秋在南通师 范读书期间,经常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启蒙教育,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多次深入到工人、农民、市民中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8 曹顶曹顶(1514-1557),明代通州余西场人。盐民出身,有膂力,胆略过人,曾受雇作船工运盐,后于通州城内一面店干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愤于倭寇骚扰虏掠,毅然应募入伍,随即参加江上阻击,大败倭寇,首立战功。...9 白毓昆白毓昆(1868-1911),号铣玉,字雅雨。南通市人。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岁中秀才后,入江阴南菁书院,专攻地理学。...10 顾民元顾民元(1912-1941),字弥愚,南通市城区人。顾民元在南通中学求学期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受其影响,在恽代英弟恽子强的帮助下,与通州师范学生刘瑞龙等组织“革命青年社”,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渐抛弃曾一度接受过的无政府主义,转而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