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无数杰出人才之一,被称"千古完才",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弱小的蜀国,延长了数十年的寿命,被后世无数人所敬佩。

1.诸葛亮生平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了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依靠,便移居南阳,隐居于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多强(历史上诸葛亮的才能)(1)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他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而返。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2.诸葛亮的能力1)治国的政治才能第一

战略上辅佐刘氏3分天下,形成3足鼎立之局面。客观上促进了当时中国西部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多强(历史上诸葛亮的才能)(2)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大业。

联吴拒曹。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遂出山辅佐。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先后夺占荆州,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着答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依然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多强(历史上诸葛亮的才能)(3)

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蛮,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加强了战备。

和抚夷蛮。

最著名的是"七擒孟获",不杀民族首领激化矛盾,当时打到南中(云南曲靖)攻心为上,使其诚服。

当时赵云、魏延率兵过江后,分兵两路围歼蛮兵,于盘蛇谷第七次擒住孟获,押往塔郎甸诸葛亮帐前。

诸葛亮仍以仁义相待,令解去绳索,问孟获今服不服?孟获跪于帐前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过,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请孟获入帐,设宴庆贺,委任孟获照旧掌管南中事务,所占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及所胁从的部族酋长、蛮兵无不感恩戴德,欢呼雀跃。

实际上诸葛亮没有过云南西南部,不过千百年来,不管历史怎样变迁,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总在代代相传。诸葛亮当年登过的山叫孔明山,洗战马的河叫洗马河,扎营处建有诸葛营。

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多强(历史上诸葛亮的才能)(4)

诸葛亮在稳定国家,安抚民族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给蜀国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北伐无后顾之忧,也有了物质基础。

2)治军的军事才能第二

中国千百年来将多谋善断的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以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然而,真实历史上,诸葛亮用兵与他的治国才能相比只能位列第二。

多谋少决。

真实历史上,用兵之道与诸葛亮的治国方略相比,仅为其次。在具体用兵过程中,却显得过于"古板"!司马懿曾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

其中,"志大而不见机"的意思是,不懂得抓住机会,总是想来想去的,犹豫不决,最终白白浪费机会。诸葛亮用兵太正,而不敢用奇。兵法"以正合,以奇胜",不用奇术很难取胜。

这也是读书人的局限性,所以往往"秀才造反,三年不反",有计善断,只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想得太多,会导致错失良机。

长于巧思。

"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作者罗贯中的评论。诸葛亮确实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多强(历史上诸葛亮的才能)(5)

传说,云南南部傣族居住的干栏式建筑房顶的设计,来自于诸葛先生帽子的样子。是孔明先生把帽子(幞头)揭下放在桌上,对人们说:就照这个样子盖,然后傣族的房顶就成了这样。

神机妙算。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用空城计吓退多疑的司马懿,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而返。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他吩咐自己死后绳断即埋,等抬棺之人回去报告,因没等绳断就砍断了埋被处死,后人再也无从知道他的安葬之地。

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多强(历史上诸葛亮的才能)(6)

3)用人之术为第三

有人认为诸葛亮一生中有两大缺点,一个是错误的用人,一个是死板的用兵,才导致蜀国在三国之中最先倒下。虽然他的用人位于政治和军事才能之下,但还是很能的。

赏罚分明。

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完成任务者奖,没有完成任务者罚,树立军威。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主要问题就是用人不当。错误用人主要是马谡失街亭,只能挥泪斩马谡,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还有关羽的大意失荆州。

刘备曾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没有看到这一点?其实是犹豫不决。事实证明刘备是对的,作为顶级参谋,马谡是合格的,但作为冲锋陷阵的将军,第一次领兵作战,就失败了,显然是诸葛亮缺乏识人之明。

诸葛亮在世时,大事小情全由他处理,没给其他人机会,也没注重培养人才,所以才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失败也就注定了。

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多强(历史上诸葛亮的才能)(7)

关羽是五虎上将之首,更是刘关张结下生死之盟的手足弟兄,久经沙场,威震华夏,这个美髯公为什么会失荆州?除了帅哥心高气傲,不愿意听诸葛亮的才大意失荆州,也是诸葛亮的决策失误,导致荆州防御力量不足。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的能力还是杠杠滴。《三国演义》的作者想要树立完美的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告诉我们更真实的诸葛亮。但要看到了瑕不掩瑜,我们也不能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要求古人。

品格高尚。

水镜先生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则可安天下",其实不然,因为用人的人能不能完全信任和听从他们的意见才重要。

但刘备与他之间后来在观点上已有不同,基本听从司马徽说到的凤雏庞统的,诸葛亮已经没有决策权,但仍然忠心耿耿,毫无没有怨言,还是一心一意管好国家。对后主即位也没越君主之位,一如既往地辅佐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蜀国军力不是那么强,但却六出祁山(实际上是五出),打得曹魏不敢卸甲,每次出兵北伐皆因粮草尽无功而返,只因每次出山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多强(历史上诸葛亮的才能)(8)

蜀国自身先天不足,经济和人口不如曹魏和东吴,诸葛亮只能不停地"以攻代守",不可能完成统一全国的责任。

作为掌舵蜀国多年的诸葛亮,显然是自己背负着巨大的责任。

3.总评

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评价: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的一生勤政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君图报成为了历代读书人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