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体如同植物一样拔高,上次体会到这种身体猛长还是在初中时代。”

多年以前,一位在太空执行任务的宇航员金井宣茂,在太空生活三周后惊奇发现自己长高了9厘米并通过社交平台宣布该结果,该消息引来无数网民热议,不少人纷纷表示也想来场太空之旅以体验“二度发育”,不过通常这么神奇的事情往往也会出现神转折。

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如何运动(宇航员太空三周长高2cm)(1)

果不其然,次日早上金井再次发文澄清表示是自己量错了,虽说是个大乌龙,不过想靠上太空实现二度发育的朋友倒也不必太过失望,因为人在太空生活,是真的能再长高。

失重究竟多神奇,能长个还能延老?

尽管并没有到9厘米那么夸张,但金井在这三个月间确实长高了2厘米,这点已得到官方证实,而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太空自带的失重环境。

在地球上,地心引力会给人的脊柱带来轻微压力,而到了太空中该作用力就会消失,构成脊柱的26块椎骨间隙得到一定程度的舒张,这就好比我们平时在测身高时,你躺着测会比站着测数据更高一些,通常宇航员会因环境压力的切换而平均长高2~5厘米,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大概一到两月就会恢复原样了。

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如何运动(宇航员太空三周长高2cm)(2)

除此之外,还有人向往太空因为“失重能够减缓衰老”,并对此解释道在无重力的太空环境中,人体所需热量的降低能大大减少食物摄入量,这同时也意味着新陈代谢速率变缓,由此令生物体的存活期延长。这么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这毕竟只是理论上的,并无实验支撑,而人类过往短暂的航天史却以实例告诉了我们,太空才不是什么“乐土”。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多位宇航员身体出现“不可逆”变化

2020年国际生物医学刊物《Cell Press》的第五期中,发布了近30篇关于长期太空任务带来的健康问题,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对此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长期航天会引发的六个潜在危害,包括DNA损伤、氧化应激、视力减弱、骨骼疏松等,这六种隐患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其中的端粒长度改变和DNA损伤主要就关系到衰老进程。

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如何运动(宇航员太空三周长高2cm)(3)

生物学家苏珊·贝利(Susan Bailey)对此展开了进一步研究,她与团队通过分析前往空间站执行至少半年太空任务的10位宇航员血样数据,发现长期待在太空环境中端粒会变长,返回地球又会缩短,“这种长度交替并非什么好现象,”贝利博士解释道:“端粒长短会引发与年龄相关的退化性疾患(心血管、癌症)等出现频率更多。”

宇航员为人类探索宇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因太空环境复杂恶劣,很多宇航员归来时虽荣誉加身却也病痛缠身,考虑到这点,NASA正在考虑在为期四年的火星探索任务物料清单中,准备了密封座舱、拉力器等配置。

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如何运动(宇航员太空三周长高2cm)(4)

太空,或许真的不适合人类

2010年4月时,奥巴马曾发表“2030年将人类送上火星生活”的宣言,民众对此首先关心的不是火箭能否飞出那么远,而是宇航员能否坚持下来如此漫长的太空之旅,毕竟这些由国家精挑细选出来的宇航员,他们的身体素质往往都比普通人好得多,但他们回来后身体也无法避免各种负面影响,那我们要想完成这场星际旅行又会遭遇什么呢?

平时有关注这方面新闻的人想必有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很多结束太空任务返航的宇航员出舱时总会坐在躺椅上,由地面工作人员抬出来,这是因为他们刚重返地球,身体一时无法适应重力,再加上穿越大气层引发的颅压升高、体液流动重置等问题,轻则头晕恶心,重则直接昏厥。

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如何运动(宇航员太空三周长高2cm)(5)

所以显而易见,太空并不适宜人类生活,不过我们体内天生就有一个基因名叫“好奇”,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比起宇宙,我们或许确实很渺小、脆弱,但这份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总会引导着我们排除万难、探索未知,前往领略那片辽阔神秘的“星辰大海”。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