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喜(1900—1969),艺名“土木夯”,男,汉族,河南许昌人少年时期,他入长葛梆子戏班学戏,出科后到了郾城“五班戏”,向沙河调名净陈铁头学唱花脸陈铁头不久去世,魏金喜又到周口马王庙“一把鞭”戏班找王义山求教王义山是豫东有名的“花脸王”,魏金喜在他的门下学艺六年,深得王义山的真传,艺术上有了长足的长进再后来,魏金喜又向霍得元学了老生戏,向刘学成学了红脸戏在周口功成名就后,他于一九三一年被邀回漯河重入“五班戏”搭班魏金喜返漯河,一唱即红,身价拿到每季一百三十块,这在当时可谓是“天价”,当然就成了“五班戏”的台柱之一魏金喜多次担任该班掌班,并在掌班时因强烈反对和抵抗国民党军旅长欲霸占班子里女演员的丑恶行径而显遭毒手他拿手的戏不下几十出,其中《斩呼延寿亭》、《李刚打朝》、《殷郊下山》、《花打朝》等最受观众喜爱,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青阳腔滚调在戏曲发展史上的意义?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青阳腔滚调在戏曲发展史上的意义(梨园往事之沙河调的)

青阳腔滚调在戏曲发展史上的意义

魏金喜(1900—1969),艺名“土木夯”,男,汉族,河南许昌人。少年时期,他入长葛梆子戏班学戏,出科后到了郾城“五班戏”,向沙河调名净陈铁头学唱花脸。陈铁头不久去世,魏金喜又到周口马王庙“一把鞭”戏班找王义山求教。王义山是豫东有名的“花脸王”,魏金喜在他的门下学艺六年,深得王义山的真传,艺术上有了长足的长进。再后来,魏金喜又向霍得元学了老生戏,向刘学成学了红脸戏。在周口功成名就后,他于一九三一年被邀回漯河重入“五班戏”搭班。魏金喜返漯河,一唱即红,身价拿到每季一百三十块,这在当时可谓是“天价”,当然就成了“五班戏”的台柱之一。魏金喜多次担任该班掌班,并在掌班时因强烈反对和抵抗国民党军旅长欲霸占班子里女演员的丑恶行径而显遭毒手。他拿手的戏不下几十出,其中《斩呼延寿亭》、《李刚打朝》、《殷郊下山》、《花打朝》等最受观众喜爱。

魏金喜主工花脸,嗓音宏亮,虎音真,白口好,扮戏干净,化装严肃,演戏规矩。他演《斩呼延寿亭》中的欧阳方,背脸偷偷一声奸笑,能博得观众满堂喝彩。演《李刚打朝》中的李刚时,“我的哥,我的哥……”几声痛叫,能让观众跟着满眼含泪。

“他还有咬牙、喷火、漱獠牙等绝技,魏师傅为人正派,在同行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也教了几个较有成就的学生,我学的许多玩意都是老师手把手教的。”张自立先生提起当年的老师,至今仍是唏嘘不已。可惜的是魏金喜先生于建国后不知为什么没有像其他“角儿”那样登记成为剧团的员工,而是离开了漯河,去到尚有窝班的郾城商桥和西华址坊乡吴店村教戏。就是在这里,他先后教出了李凤选、吴妮等后来的沙河调名家,并于一九六九年默默病故于位于沙河岸边的那个叫做吴店的小村庄。

“沙河调”以“外八角”为主,那么,生、净行出现了王文才、陈铁头、贾窝、刘法印、魏金喜等或和他们同时或早或晚的众多名角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而在整个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净行对于“沙河调”这个流派的形成却也是功不可没的。

在“沙河调”的净行中,早期大名鼎鼎的陈铁头因为现存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所以世人对他所知也只是口口相传的关于他的一些奇闻逸事。而让近代观众记忆最深的名净应该就是李顺了。

李顺,(1907—1974),乳名小顺,又名李振东,男,汉族。李顺先生应该是土生土长的漯河人,他祖居漯河市郊马夫张村。

所谓马夫张,是因岳飞大战郾城得名。传说岳飞的一个马夫在战斗中牺牲葬在此地,故得名。类似的地名还有许多,如岳家军的指挥部所在地被后人叫做指挥寨,岳飞把自己的宝刀挂在一棵大树上以整肃军纪,这地方就被叫了挂刀营;还有死难的士兵集中安葬的地方则叫了岳士王等。总之,岳家军创造的郾城大捷不但通过这些地名载入人们的记忆,还由一出《小商河》的武生戏在全国舞台上的演出,让人们记起创造郾城大捷是以英雄们的献身为代价的。

世居马夫张的李家系梨园世家。李顺之祖父、父、叔、堂兄、女儿、门婿四代均为豫剧演员。前文所说,他的组父李福庚原在衙门当差,因唱戏而当了“五班戏”的掌班,两个儿子子继父业,均为“本地梆”名净。李顺九岁就随父李庚臣(豫剧沙河调名净)在郾城“民壮”梆子戏班学戏,工花面。十五岁就唱红于郾城、漯河一带。一九二四年起,他先后到临颍、襄县、漯河、西华、淮阳等地搭班。一九二八年、一九三○年,他两次进漯河四街戏班后,累计达二十多年。一九五一年八月参加漯河市豫剧团直至退休。

梨园行有这样的戏谚,“十旦易找,一净难寻”。京剧把净行分为“铜锤”和“架子”两个行当,地方戏不象京剧划分那么细,只是把花脸这个行当分为“黑头”、“摔打”和“三花脸”等。那么,象李顺这样的净行五角都演的花脸就如“白头小雀”般难找了。他演戏粗犷泼辣,夸张俊俏,刻划人物逼真,乡土气息浓厚。演戏以面部表情多变而取胜,双眼炯炯而夺人。他怀有抖腮、转眼、喷火等绝技。他的唱腔系正宗沙河调,嗓音虽不佳,但能发挥其吐字真、节奏快,半说半唱的优势,多出字少甩腔是他唱功的诀窍。李顺一生会戏很多,拿手角色有《高旺背鞭》中的老高旺,《过巴州》中的张飞,《斩呼延寿亭》中的欧阳方,《探阴山》中的判官和《双玉兰》中的丑角老舅等。他演判官阴森逼人,双眼园睁、眼球突出、歪脖抖腮,同台演员亦不敢正视其面,向有“活判官”之称。建国后,古装戏禁演,先生的拿手行当基本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在诸多现代戏中演些特务、保长、兵痞、烟鬼之类的反面角色。但是,这些角色虽小,但仍然被先生刻画得形态各异,令人拍案叫绝。

一九五六年,许昌专区戏曲汇演,李顺获二等奖。后从漯河到河南省豫剧三团的郭建民、漯河市豫剧团的花脸演员王庆元、郾城曲剧团的名演员寇永祥等人都曾受过他的真传。一九五七年的反右运动中,李顺被划为坏分子。一九七四年,被下放至黄泛区农场劳动改造的唐喜成和高兴旺途经漯河,专门去李顺的家看他,几个曾经是“把兄弟”的难兄难弟凑钱买了一壶酒,已经是家途四壁的李顺只能到磨豆腐的邻居家借了一碗豆腐渣炒了让几个把兄弟下酒,想来那酒吃得是别有一番感触的。之后不久,身为“沙河调”一代名净的一代名净的李顺竟死于贫困交加之中。(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