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到我们广西人民一年一度的“中长假”,哦不,是盛大歌节 “三月三”。听说每到这时候,打东边来个“刘三姐”,打西边来个“阿牛哥”,就要在全区各个“歌墟”开嗓。

“三月三”出品于西周

其实“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不止是壮族人过,其他少数民族过,汉族也过的。汉族地区的“三月三”,最早是从古代的“上巳节”演变来的。

西周时期,每到上巳这天,就有女巫在河边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老百姓也用香草泡水,拿来洗澡,意思是洗去污秽、驱除疾病。

到了魏晋以后,上巳节就改在三月初三这天来举行,除了沐浴祈福,那时的人还兴起了“临江宴饮”的习俗。也就是一些达官贵人,把朋友邀到河边,在上游放个酒杯,给它慢慢流下来,杯子流到哪个的面前,哪个就喝了,就叫做“流觞”或者喊做“流杯”。

三月三是什么时候实行放假的(不止放假这么简单)(1)

不过, “三月三”跟祭祖扫墓的清明节离得近,所以中原地区的人慢慢就把这两个节合起来过,久而久之,“三月三”在汉族地区就淡化了,不过这个节在壮族人民那里就不一样了啵,越过越热闹,还成了一年一度的“歌墟”。壮族的“三月三”,版本蛮多,有人讲,以前有对青年男女山歌传情,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不了夫妻,他们就投崖殉情,感动了天地,大家为了纪念他们就形成了“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是什么时候实行放假的(不止放假这么简单)(2)

当然了,传得最多的是讲要纪念刘三姐,因为刘三组都唱山歌来揭露地主老财的罪行嘛,这帮人恨之入骨,就趁她上山砍柴的时候,派人砍断山藤,刘三姐就挨跌下山谷了。大家为了纪念刘三姐,就从“三月三”起,唱了三天三夜的歌来纪念她,就形成了歌墟的传统。

“三月三”是“壮版七夕”

“三月三”找男女朋友也不是乱讲的哦,这是有史料为证的,清朝那时,有个陆次之写的《峒溪纤志》,里头就讲:“溪峒男女相歌于正月初、三月三、八月十五。而三月谓浪花歌,尤无禁忌。”

歌墟唱歌,有独唱、对唱和联唱几种形式,不过“三月三”歌墟,就是男女对唱为主了,为什么?好找朋友呗!唱歌的时候,不管长得怎么样?家里面的条件怎么样?通过互相唱歌以后,一唱一答,彼此就互相了解。这就是以山歌传情,以歌代言,假如她喜欢你,她就和你唱山歌。农村讲的唱山歌得老婆就是这样了。

“三月三”“扫锅”“聊拐”两不误

到了“三月三”这天家家户户早早就要起来了,先要蒸五色糯米饭,还要煮红鸡蛋,留点在家款待客人,剩下的,就带去歌圩,这个红蛋的用途就直接关系到找对象的大事啵!

一开始,男子进歌墟就唱“游览歌”,到处找对得上眼的女子,找得合适的了,就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如果女方回答了就说明有戏,男的就要唱那种“询问歌”了,唱到越来越熟了,男可以唱“爱慕歌”、“交情歌”,这个时候,可以从口袋拿红蛋出来了,红蛋一碰爱情来!

三月三是什么时候实行放假的(不止放假这么简单)(3)

哪个的蛋先烂,就给对方吃,如果两个蛋同时烂,那女的就吃蛋白,表示纯洁,男的就吃蛋黄,表示坚贞。

三月三是什么时候实行放假的(不止放假这么简单)(4)

当然了,碰红蛋这样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了变化。现在有的女子会给自己绣的绣球、手帕,男的就是用毛巾之类的当作定情物来交换。

赶“歌墟”是件严肃的大事

史料上讲,一般都是在那种村边的山坡,或者是开阔的河滩上,都可以。《峒溪纤志》里头讲,赶歌圩的时候,“各处男女服饰整洁,及商贾者、赌博者千百成群,聚于山坡旷野之地。”场面是非常的热闹。

三月三是什么时候实行放假的(不止放假这么简单)(5)

唱“山歌”你开心就好

现在“三月三”歌墟里头,就分有柳州腔,象州腔,还有来宾腔,腔调虽然多,但是想要唱得好,那就要掌握点窍门了。

唱山歌都是随意性的,信手拈来,没有谁是拿着一本书来唱的。要唱得好,一是靠即兴发挥,二是能随口而答,三是可以出口就成歌。这个也讲天赋,还要讲生活阅历和唱歌技巧的积累。

壮族的“三月三”,除了传统的唱歌外,还有抛绣球、抢花炮、打扁担、唱师公戏、演壮戏,都是非常热闹的。

(《在柳州》整理 编辑:黄利 柳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