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做了黄州团练副使,那段时间苏东坡过得十分凄惨,无兵无权。有些人就纳闷了,怎么会无兵无权呢?不是个团练副使吗,即使不是正的,副的也要分管具体工作的啊,比方说练练兵啥的。其实这是现代人的误解,原因就在于宋朝的官制非常奇葩,让你当了官,领了钱,却无事可做。

宋朝各个时期的大臣都有谁(苏轼当了团练副使)(1)

苏轼书法展

宋朝的官制分为官、职、差遣,比如大家熟悉的寇准,他的官职是户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郎中是官职,是用来拿钱的;枢密直学士是职;判吏部东铨是差遣,这才是寇准具体的职责所在。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为了革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改革了后周的任官制度,任命官员采用了官、职、差遣分授。“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就是这种制度的核心。“官”就是官衔,这是个虚衔。寇准的官职是户部郎中,只代表他每月能领郎中级别的银子回家上交老婆,啥权力都没有。这叫“寄禄官”。“职”就是职务。这也是个虚衔,其主要作用也只是区别地位和等级。“差”,即皇帝临时“差遣”你去完成某项具体任务,例如安排寇准判吏部东铨,或者安排人去苏杭征税,或者给皇帝选美女,或者去打金兀术。有了“差”,你才真正有权有势,算是真正“当官儿”了。所以“差”也称为“职事官”。

宋朝各个时期的大臣都有谁(苏轼当了团练副使)(2)

《赵匡胤》剧组

赵匡胤对石守信等人杯酒释兵权后,用高官厚禄把各地藩镇、降王降将、后周宗室养起来,这些人只有官职,没有差遣,有钱无权。再把皇帝信任的、能干的差遣出去,做具体工作,这样就能加强中央集权,杜绝地方割据势力。

宋初这种官制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大量的冗官。“差遣罢,而官、职尚存,职落,而官如故”,没有差遣,没有职务,但是还有官身,啥事不干,工资一分也不少,这样的冗官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宋真宗景德年间,有官员10000余人,到了仁宗年间就骤增到了20000多人,这才仅仅过了50年,老百姓供养的官员翻了一倍,老百姓压力可想而知。

北宋在推行官、职、差遣分授制度后,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机构因不能适应新制度的需要,而渐渐变为闲散之所;但北宋统治者却保留不废,作为前朝遗老旧臣养尊处优之处.新的实权差遣机构又在不断增设,从而使北宋的官僚机构形成了庞杂臃肿、叠床架屋的特征。

宋朝各个时期的大臣都有谁(苏轼当了团练副使)(3)

宋人赤壁图

到了北宋末年,这种官制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老百姓困苦不堪,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真宗年间益州王均起义,庆历三年五月,京东路沂州“捉贼虎翼卒”一百多人在王伦领导下起义,庆历七年十一月,河北路贝州宣毅军小校王则也发动兵变。即使没有靖康之耻,腐朽没落的北宋王朝最终也会被农民起义推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