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和各种喜剧节目的出现,中国的喜剧艺术不断发展,涌现了很多观众喜爱的东北笑星,像老一辈的如赵本山、黄宏、范伟、巩汉林、潘长江、高秀敏等,年轻一代的如小沈阳、沈腾、宋小宝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北人占了中国喜剧的半壁江山,小编之前也发过一个图集,列举了东北籍的十大喜剧明星,有很多网友评论中提问为什么东北会出这么多喜剧明星?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小编特总结归纳如下:
一、东北人的幽默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闯关东时期,大批关内百姓移民东北。当时主要是山东,河南为主,山东最多。大量人口外来经历过诸多生死,能够存活下来,并且是在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地盘,等人们经历了生死,存活下来的自然是乐观的态度。大家都是外来人,需要互相帮助,在相互交往的时候这也决定了人们更愿意开开玩笑,说说闹闹。慢慢的在东北形成了不计其数却口口相传的俏皮话,比如傻老婆等孽汉子破草帽子没沿晒脸,旗杆上插鸡毛,好大的胆子(鸡毛掸子,东北的生活用具,此处用谐音)等等。这种俏皮话基本不乱男女老少都会高频使用。这也慢慢地增加了语言的喜感。外来人随着与当地人(主要是满足等少数民族和明朝前定居的汉族)慢慢融合,形成了东北的独有口音并借用了大量满语等民族语词汇,比如,勃利盖,河楞,嘎勒哈,卡布档,整,等诸多动词和名词。一个因素是地方的二人转一向以插科打诨逗大家乐为主,这种地方剧也对笑星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年纪大的东北人基本都会整几段二人转,东北的笑星也大部分是二人转演员出身。综上有着这样的背景,这里的人在劳动生活中出现的口齿好,会戏谑的人会突出出来,在劳动之余会为大家表演一段。
二、东北人的幽默是当地的气候因素决定的。
东北近现代一直都是农业大区,闯关东之后,东北人开始开垦中国土地,成为中国粮食产量第一区。但东北在当时属于蛮荒之地,外人不来,除了闯关东陆续来的人。冬季漫长,供暖期占到全年一半,就意味着无法耕作,东北话叫猫冬,东北人也无聊,闲下来有的是时间人们就愿意串门聊(lao)天(ke),谈天说地,于是人们之间就开始扯扯家常,闲着没事喝个小酒逗逗乐,他说一句你说一句,慢慢的练就了口才。渐渐的经过多年累积起来了这种幽默气氛。我们东北人并不搞笑,而是在言语中带着骨子里的幽默。随口冒出几句东北嗑都能让人笑到肚子痛,再粗俗的俚语都能在他们大碴子味儿的口音中迸发出惊人的喜感。
三、东北人的幽默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
东北人大多爱开玩笑,喜欢幽默,正如赵本山所说浑身都是幽默细菌(胞),也出了很多喜剧明星。这片黑土地就是有这样的风土人情,大多数人都能嬉皮笑脸耍上几句贫嘴,实在不行也可以装傻充愣耍个怪胎,再就着东北特有的粗放不羁的脏话,有时就算是被他们损了也很难生得起气来。他们有时讲话会很粗俗,跟高雅绝不沾边儿,就像一股从地垄头刮过来的一阵风,沙子土面儿翻滚着扑面而来。他们习惯于用直接粗暴却又带着戏谑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把真相揉杂进那些调侃的话语中,即便对立的气氛也被这幽默打磨得圆润起来。东北人的幽默绝不会一直针锋相对,非要在语言上分出个上下高低。他们不仅喜欢调侃别人,也能接受别人的调侃,更能够放下面子玩自嘲。极端点的例子就是苏格兰跑偏风情纯爷们儿,灵魂舞者赵四儿等等。在东北人的喜剧中,常常出现傻子、瘸子、磕巴、娘炮等形象,然而这并不代表对这些人充斥着十足的恶意,只是演员喜欢矮化自己来给观众制造点并不高级的欢乐。他们的手段并不高明,却很受用,归根结底大多数人都只是俗人罢了。
四、东北人的幽默有其语言特色为基础。
1、语调:东北人说话语调抑扬顿挫强烈,戏剧感很强;
2、用词:东北人说话喜欢大量使用形容词,绘声绘色,能给人带来很强的现场感;
3、夸张:东北人爱夸张,这也是很多人觉得东北人爱吹牛的原因,事实上很多东北人就是喜欢用夸张的说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习惯的人会觉得这人说话怎么这么离谱,但习惯了这种氛围,就会理解东北人喜欢用浓墨重彩装点生活的心情;
4、奇特的逻辑:不按常理出牌,这也是一些东北人说话幽默的来源,类似于脑筋急转弯,很多东北人善于在谈话中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切入点,让你猝不及防的被逗乐,相信你在小品里经常会听到;
5、插话的时间点:我想你上学时应该听到过课堂插话,往往会有哄堂大笑的效果,东北人在这方面有一定天赋,比较懂得在谈话中在什么时间点突然插进一句话,能够达到搞笑的效果;
6、自嘲:东北人爱自嘲,自己黑自己往往能博他人一笑,拉近和别人的距离;
7、知道见好就收:无节制的搞笑往往让人厌烦,东北人逗起乐来懂得什么时候该收,这个挺重要,能给你留点回味的空间,这是幽默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