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道德经老子人生智慧第七讲(杨鹏讲道德经衡量世界要以)(1)

生命高于一切

身体生命高于一切,高于权力,高于财富,要以身体生命为标准来衡量世界。为什么老子会这样想?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今天讲四十四章。我先念一遍:

我们先看前三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我先翻译,然后逐句解释。

“名与身孰亲”,名位与身体,哪个更值得去亲爱呢?身体与财货,哪个更值得去重视呢?得到与失去,哪个更值得担忧呢?

“名与身孰亲?”这句话中的“名”,本意指的是名位,不能仅理解为名声。名位,就是爵位,就是权力地位。

老子时代,爵位的等级有王、公、侯、伯、子、男、士等级别,每级中还可细分,这就是名位。不同的名,指向不同权力地位。

“名与身孰亲?”这句话,是对身体与名位进行价值比较。老子问,哪个更有价值,哪个更值得珍惜?

下一句:“身与货孰多?”这句话,是把身体与财货进行价值比较,老子问,哪个更有价值,哪个更值得重视?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这两句话,把身体与权力进行价值比较,把身体与财货进行价值比较。面对老子提的问题,如果让大家选,大家如何选择呢?显然,老子认为,身体生命的价值高于权力,也高于财富。

为了更深入了解老子的这种身体高于权力和财富的想法,我们要介绍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贵生思想。

所谓贵生,就是以生命为贵,认定生命至高无上。从这个基本标准出发,去判断世间万事万物的善恶是非。

曾仕强道德经老子人生智慧第七讲(杨鹏讲道德经衡量世界要以)(2)

以生命为贵

老子是贵生思想的奠基人。《道德经》十三章中说:我所以担忧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担心什么祸患呢?

所以,如果你能以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去治理天下,天下就可托付给你了;如果你能以爱护自己身体的心态去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寄托给你管理了。

原文是:“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

这几句,表达了老子的身体政治学。正常情况下,人最爱的是身体,最珍惜的是生命。例如,虽然人都喜欢有权有钱,但如果挖掉你的双眼,弄聋你的双耳,以此来交换天下之王的权位,交换天下首富的地位,你会愿意吗?

显然,在人的主观评价中,身体器官高于天下之权力和富贵,对不对?武侠小说中那些“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的角色,都是变态狂,不是正常人。

曾仕强道德经老子人生智慧第七讲(杨鹏讲道德经衡量世界要以)(3)

《吕氏春秋》: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

因为身体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权力和财富,所以治理天下,就得以保身养生为本,不能以其他任何理由去害命伤生,这就是贵生思想。

在老子启发下,到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期,形成一个以杨朱为代表的贵生学派,这是战国时期的显学之一。

我们要注意的是,老子虽然是贵生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但我们却不能把老子完全当成贵生学派的人,老子在一些方面与贵生学派也有不同。

曾仕强道德经老子人生智慧第七讲(杨鹏讲道德经衡量世界要以)(4)

杨朱,贵生学派代表人物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杨朱是贵生学派的代表人物。杨子贵生,以生命为贵,认为权力再大,也保存不了生命,财富再多,也不能使生命永存。没有了生命,权力和财富毫无意义。杨子认定生命高于一切。

《列子》中记载,杨子说,要损一根毫毛去利天下,我不想给。如果用天下来事奉我一身,我不需要。人人都爱惜自己,不愿损失自己一根毫毛,人人都不去做那些所谓利天下的事,天下就会大治。

原文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杨朱倡导“为我”,为自己的生命活着,保护好、养育好自己的身体,认为养生、全生就是人生至高目标。孟子骂杨朱学派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杨子却认为,如果人人都为我,都以保全自己身体为人生目标,以享受生命为方向,就天下太平,这才是真正大利天下。

我们可以测试一下杨子的思想,做一个社会调查,将身体器官一个个排列出来,眼耳鼻手脚等分别对应权力和财富,看看什么样的权力和财富,能让人放弃不同的器官直到整个生命。估计多数中国人,多数外国人,都属于贵生学派。

曾仕强道德经老子人生智慧第七讲(杨鹏讲道德经衡量世界要以)(5)

和平鸽,毕加索

因为贵生重生,杨子反对战争。《韩非子》上说杨朱学派的贵生之士们“不处军旅”,拒绝参军打仗。

关爱生命,反对战争,其实是人类普世价值。中国诸子中的老子、孔子、墨子、庄子都反对侵略战争;释迦牟尼和耶稣基督也都反对侵略战争。当然,也总有推动侵略战争的力量存在。

《吕氏春秋》中的“贵生篇”,保留了贵生学派的思想,上面说:圣人深深考虑天下,认为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真修道,就是养好身体。剩下的精力,再考虑治理国家。所以帝王的功业,只是圣人养生之后剩下的事,帝王之业并不是为了使生命完整和养好生命。

原文是:“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道之真,以持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曾仕强道德经老子人生智慧第七讲(杨鹏讲道德经衡量世界要以)(6)

身体之美

但是,这种个体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观点,这种“为我”、“贵生”的观点,在人类思想史上一直不是主流。

人生活在不同的集体之中。家庭与家庭的冲突,家族与家族的冲突,部族与部族的冲突、民族与民族的冲突,国家与国家的冲突,主导着人类的历史。所以人类思想史的主流,是要求个人对共同体承担义务,而且在道德和制度设计上,激励人们为社会共同体奉献牺牲。

这有个矛盾。强调个体生命高于一切,就可能弱化和解构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调共同体利益高于一切,就可能压迫和伤害个体,就可能用个体的生命去喂养朝廷的权力。在保护个体和巩固集体之间,杨朱没有找到两者的统一点。

从现代思想来看,我们说个人自由、约束权力的法治,加上共同宗教信仰带来的社会精神凝聚力,有可能在保护个体与巩固共同体之间找到统一点。

以保护个体为中心的共同体,这样的统一点,杨子并没有找到,他是彻底以个体为基准,从而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极其少有的强调个体生命权和个体自由优先的思想家。

曾仕强道德经老子人生智慧第七讲(杨鹏讲道德经衡量世界要以)(7)

《荀子》:杨朱哭衢涂,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

《荀子》中记载,杨朱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忽然痛哭起来。也许,他是忧虑人类的取向,是以保护个体为方向还是以奴役个体为方向呢?他大概预感到时代的巨变,一个强化君王权力毁灭个体自主的时代正在到来,这对个体生命的安全和尊严会是大灾难,因此他失声痛哭。

曾仕强道德经老子人生智慧第七讲(杨鹏讲道德经衡量世界要以)(8)

上天之道,生命之道

天道是生的力量,这自始至终是老子的根本思想,这是贵生思想的形而上来源。只有在贵生学派思想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这句话。这两句话强调的是,治理天下,无论对人对已,得以贵生为本,不要为了权力和财富去伤害生命。

我们看下一句:“得与亡孰病?”意思是得到与失去,哪样更让人担忧呢?“病”,指“担扰”。

此处的“得”,得到,指前面所说的“名”与“货”,名位与财货。此处的“亡”,指失去,指前面说的“身”,身体、生命。伤害身体,损失生命。

“得与亡孰病?”是以问话的形式,强调身体高于权力和财富,人首先要关爱的是身体、是生命。身体如同空气,平常我们不关心空气,但当我们面临着失去空气的可能,我们就知道它极端重要性了。

看下一句:“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过分贪爱权势,必会有大耗费;财富收藏多,会带来许多损失。

“甚爱必大费”,过于贪爱权势,容易剥夺别人空间,这可能带来损耗。最大的损耗,就是身死家灭国亡。权位权势如同花朵,虽然美丽动人,其实依附在无形的根系上,这根系在民众之中。

君王朝廷过分贪爱权势,放纵朝廷集权,延伸控制之手,这会破坏民众自主的活力,丧失人心,造成社会破败。破败的社会上,建立不起稳固的国家。

老子的执政观是,君王无为而治,官吏清静守法,民众自主自为,这才是一个繁荣的世界。朝廷放权让利于民,是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根本办法。如果暴君贪官剥夺民众,造成天下崩叛,剥夺来的巨额财富是守不住的。

《道德经》的观点,都会以不同句子出现多次。“厚藏必多亡”这样的观点,《道德经》第九章也表达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

治理天下,应当散财。为官守职,当不贪财。这是中国长期政治经验总结出来的原则。凡违背这个基本原则的君王官吏,少有不出事的。

同样的观点,中国其他典籍中也有。《左传》上说:“天子不私求财。”天子不求私求财。《礼记》中也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君主官吏并非财富生产者,他们如果追求财富,只会通过横征暴敛、贪赃枉法、与民争利的手段获得。所以,君王官吏贪求和占有大量财富,就是破坏民生,就是违反贵生思想,相当于是给民众和国家下毒。

下一句:“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可翻译为:所以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止,就没有危险,可以长治久安。

“知止不殆”中的“殆”,意思是“危险”,与《孙子兵法》中“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殆”字一个意义。

老子在此所讲的“知足”,“知止”,并非泛泛的道德倡导,而是有针对性的,有具体内容的,针对的是前面所说的“名”与“货”,君王朝廷的权力和财富。

这是说,在“名”上要知足,在“货”上要知止。但是,“权力”上的知足,边界在哪儿?“财”上的知止,限制点在哪儿?

君王朝廷掌握的权力和财富所应有的范围,《道德经》有明确的界定。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有国防,这在三十一章中有表达;第二是国防安全,这在二十六章有表达;第三是司法,这在七十四章有表达;第四是社会救济,这在二十七章中有表达;第五是君王个人消费控制。

老子认为君王私生活的欲望直接影响民众经济生活,所以君王的个人消费,应以自己的养生为边界,以身体健康需要为限,不要以消费来彰显权势名声。这在第三章中有表达。

大家想想,一个人如果只是以健身强体为消费边界,其实削耗不了多少财富。财富的大耗费,往往不是因为身体真实需要的健康消费,而是源于炫耀式的消费。

老子认为,君王朝廷的权力,不要超越这五个边界,不要越过必要的国防、国安、司法、社会救济、身体健康的边界。如果越过这五个方面的限制,表面上看,君王的权势更大了,名声更旺了,财富控制更多了,实际上破坏了民众的自主和富裕,伤害了养生系统,这违背了天道指向,毁坏了国家权力的基础。

本章就讲到这里,核心思想是在天道创生、养生的准则下,强调以养生为基础的国家管理,强调以贵生为中心的治理哲学。

本课有一个最起码的好处,提醒大家重视我们的身体生命,好好强身健体,关爱生命。也提醒我们以贵生为标准,去看待各种思想和国家政策,反对那些伤生害命的邪恶想法和做法。

我们再复习一遍。《道德经》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原标题:以身体生命为本来衡量世界|杨鹏讲道德经四十四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