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的青海热贡艺术中,银器独树一帜,从事这种工艺的手艺人,被称为“银匠”。他们除了制作银器之外,还制作金、铜、铁等金属器物。隆务镇吾屯上庄的龙知布,是远近闻名的银匠,他从父辈罗藏旦巴手中继承了这门传统手艺,又把这门家传的手艺教授给更多的人,带动了家乡脱贫致富。

弘扬青海传统文化土族盘绣(文化十分青海热贡艺术传承人龙知布)(1)

青海省南部的隆务河,冲刷和滋养出了一片神奇的土地,藏族称之为“热贡”,这里聚居着大批从事热贡艺术的艺人。他们世代相传,以绘画、雕塑为业。龙知布从小就在父辈制作银铜器的敲打声中成长,家中祖祖辈辈都是手工银铜器制作匠人。

非遗项目热贡艺术(金银敲雕)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龙知布:我从1995年,开始跟父亲学这门技艺,为什么要学这个呢?我们家以前是祖传有爷爷、太爷爷,传到最后是到我爸爸了。我爸爸就另外的亲戚全都没有了,已经失传了。必须要传,不能失传,现在只剩你一个人,必须要传好了。

12岁那年,龙知布小学辍学,跟随父亲打制银器,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可以独立完成一些铜银器的制作,小到灯盏、手镯,大到碗具、壶具,大多数都能通过父亲的检验。

弘扬青海传统文化土族盘绣(文化十分青海热贡艺术传承人龙知布)(2)

非遗项目热贡艺术(金银敲雕)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龙知布:1995年的秋天,我就小学五年级,六年级没有毕业我就罢学了,在学传承技艺。那时候我爸爸就已经可能做不成了这些,他的身体(很)衰弱。把银子熔化了之后要敲,敲的时候他这个锤就拿不动,他身体弱,拿我们当地的那个红土(替代),这样学,这样教我。

弘扬青海传统文化土族盘绣(文化十分青海热贡艺术传承人龙知布)(3)

金属器物艺术品制作在同仁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它从铸造、锻打、镂丝到抛光、镀金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工艺表现形式有高浮雕、浅浮雕、嵌丝、镂空、镶嵌等。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工艺,使得大多艺术品具有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等特点。学艺25年来,龙知布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青海省同仁县的热贡艺术包括唐卡、堆绣、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给银铜器制作艺人带来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非遗项目热贡艺术(金银敲雕)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龙知布:我们这边最好的是我们是独特的技艺,为什么是独特的呢?是我们村子里有画匠,已经800多年传承下来的有画匠,有泥塑匠,图案什么都有,我们的条件跟别人条件不一样,是很丰富的。

这些年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工作,充分发挥热贡唐卡、泥塑、银铜器制作等民族艺术优势资源,把非遗保护与扶贫行动相结合,通过帮助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振兴传统工艺,带动一批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技术创新,增收致富。龙知布的银铜器制作基地也成了村里的扶贫车间。

弘扬青海传统文化土族盘绣(文化十分青海热贡艺术传承人龙知布)(4)

非遗项目热贡艺术(金银敲雕)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龙知布:学生有二三十多(个),但是出师的有州级(工艺美术)大师有两名。(村民)他们一边是种庄稼,在中间有时间他们过来这里做,做了之后给他们工钱,也是改善他们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

非遗项目热贡艺术(金银敲雕)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龙知布:这户家里面就是我的几个徒弟,在这边建了一个手工基地,他们聚在这里干活,从村子里来的话近一些,我那里有一点远,所以在这里建一个基地。有的(村民)一年有个两三个月,有的七八个月,因为这里干一点就是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他们就在这里干活。这是我的徒弟,也是州级(工艺美术)大师,尕藏才让。

弘扬青海传统文化土族盘绣(文化十分青海热贡艺术传承人龙知布)(5)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州级工艺美术大师 尕藏才让:以前靠种田生活,然后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然后初中毕业以后就跟随我师父一直差不多学了十年,生活也改善了很多,希望一直努力下去吧。

弘扬青海传统文化土族盘绣(文化十分青海热贡艺术传承人龙知布)(6)

除此之外,龙知布从民间不断寻觅徒弟,并倾心培养,学习过程中龙知布为他们安排食宿,提供场地,传授技艺,用心用情关怀。言传身教中不仅让徒弟们掌握技艺,更让他们练就沉稳、坚韧的“匠心”。来自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的90后学徒杨明便是其中的一位。

学徒 杨明:学手艺已经7年了,今年25岁。为什么要来这儿呢?主要是这儿的手艺比其他地方的要好一些。他(龙知布)就是毫无保留的,只要他能教的我能学会的所有的都会教给我。

非遗项目热贡艺术(金银敲雕)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龙知布:我把这个金银铜器的传承,必须要传下去,必须要把它很多人会学到这个手艺。我现在也就十几个二十个(徒弟),要是(徒弟更多一些),(能达到)几十人、几百人,他们手艺学得很好之后,他们的生活都改善了。现在来说的话,我还有责任把最好的(手艺)要传下去。

龙知布打破了家族传承的传统,潜心教授,不仅让传统民族手工艺得以传承,更带动了村里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以此为契机返乡创业,成为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总台央视记者桂株蕾)

(编辑 李茗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