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鬼历史事件(合阳鬼的真实来历)(1)

“合阳鬼”的真实来历

文/董刚

合阳有关“合阳鬼”来历的说法很多,但始终没有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说法。直到我向乡党张根孝先生请教之后,方才明白了“合阳鬼”的真正来历。

大美合阳,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蕴深厚,然而在合阳的煤矿被发现、开采之前,合阳也是被称为矿产资源贫瘠之地。地处渭北黄土台塬,那时的合阳不但缺水,更缺资源。合阳人,过去很穷啊,所谓“三山不出头,二水不行舟”,特别是解放前的合阳,百姓很苦。本地不产煤,只能去外地拉。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事,哪一家离得了?合阳人拉煤,一般是在冬天农闲了,条件好的人家套上牛、马、骡子铁轮大车,一般人家用只能靠自家下苦力到澄城或者韩城去拉煤。

合阳地貌本就沟壑纵横,沟深路险,虽然今天已是“天堑变通途,秀丽新村庄;处处平坦路,繁华大合阳。”但在旧社会里出行很是不便,何况拉上满满一大车煤?我们勤劳朴实的合阳先辈们,在这片亿万年生成的黄土地上,在那个苦难深重的岁月里,在拉煤的漫漫长途中,硬是靠着他们的双脚,一步一步地丈量着大地,少则十余里,多则七八十里,洒下多少的血泪!少则一天,多则两三天地在路上,自己带着粗粮甚至麸糠做成的黑馍当干粮,路上渴了就掬几口河里、溪里的水喝。平安归来便是福,而有的人却梦断拉煤路,化作异乡魂!那样的滋味,今天的孩子们已经无法想象了!

打鬼历史事件(合阳鬼的真实来历)(2)

我对经王村坡头去澄县拉煤这一条路线并不熟悉,但对去韩城马沟渠拉煤这一条路线刻骨铭心(参见拙作《韩城打工系列》之《马沟渠拉煤》),两条路线应该是大同小异。由于路途遥远,为了相互有个照应,拉煤人都会三五成群,夜间行走,马灯可以为他们探路,减少危险。夜色溶溶,冷月无声,这还算好,而在仿佛悲壮黄河之水汹涌而来的漆黑夜里,幽邃的恐惧会把再强壮的合阳汉子淹没。这一盏盏马灯,为他们隐隐约约照亮前行的弯路。

此时的苍茫大地,已被夜色掩埋,看不到坎坷山沟的轮廓,天地已然合在了一起,只有无边无际的漆漆。远远地,合阳人来了:满脸煤黑,被汗水刷出了一道一道的渠子,又被马灯黯淡的光忽明忽暗地映照着,真是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在寒冬的黑夜里尤其显得阴森恐怖。

合阳人的马灯在远方,如同残星不慎从银河坠落,砸碎在山沟里,青荧鬼火动,何况在寒冬?星星点点,高低明灭,蜿蜒在山路,唱响一曲古老动人而又悲怆忧伤的歌,萦绕在漫途,经久不散。上方星河浩瀚,与盘旋在沟壑山路摇摇晃晃的拉煤车队的马灯遥遥相应,远看真的象坟茔里的“鬼灯”,摇曳不定。夜空中星动,崎岖路人行,迤逦向前,既壮丽,又骇人,如同聊斋里那些鬼魅,掌着灯缓缓逼近。

打鬼历史事件(合阳鬼的真实来历)(3)

澄县、韩城那边的小孩子看到了,吓得心惊胆战,屁股尿流,赶紧就跑回家,告诉大人:鬼来咧,鬼来咧!大人告诉他们,那些鬼是拉煤的合阳鬼!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合阳人的拉煤队伍是韩城、合阳、澄县三地特有的一道悲苦景象,是我们合阳人背负着沉重忧患踽踽前行的缩影。而他们一出现,两地的人就会说:“合阳鬼又来咧”。久而久之,遂成口头禅,合阳人成了“合阳鬼”。

这才是“合阳鬼”的真实版本——此前那些传说里的合阳鬼,我们总感觉有戏谑、自夸的成分,直到了解真正的“合阳鬼”,才明白这三个字浸透着我们合阳人多少辛酸和泪水啊!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了这段历史,就对不起我们的先辈,就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解释“合阳鬼”的来历和渊源。虽然我们不必再吃那样的苦,但我们也应当了解了解过去,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合阳受苦受难的先辈们。向合阳那些年月里的“合阳鬼”们致敬!

董刚 2021/5/28

(感谢乡党张根孝先生指点)

打鬼历史事件(合阳鬼的真实来历)(4)

戏 说 “合 阳 鬼”

文/董刚

昨日发《合阳鬼与馄饨》一文,很多读者都很感兴趣。里面提到了五种传说。何谓传说?属于传统的、轶事性的或属于某一特殊专题的知识或者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也可以理解为据别人说、谈论、散布、传播,当然从词性上讲,这就成为动词了。我所讲的传说,指的是名词“传说”。

既然是口口相传的东西,那么必然存在一定的“戏说”色彩。很多偶然现象,或者是某地域的人做了某些事,往往就被冠以整个地域某一特点,这是典型的以点概面,不足取信。比如东府民谣:“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澄县老哥,合阳鬼,二华都是恶土匪。”而在整个关中地域又是另一个版本:“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蛮临潼,合阳鬼,韩城是个球咬腿;金周至,银户县,杀人放火长安县;蹭人出在澄城县,土匪出在两华县。”

这两个版本里,澄县人的形象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澄城人听到第一个版本,自己被称为“老哥”,心里美滋滋地,认为这是对自己澄县人性格淳厚、诚实质朴的赞语。但是听到第二个版本,肯定就生气了。“蹭人出在澄城县”,这是啥意思?指的是澄城人爱占小便宜,以个人中心为出发点去做事,思想境界过于高傲,自以为是,笑话澄县人目光短浅,贪小失大。也可以这么理解,澄城人就是专业碰瓷的(蹭人)。这一个版本很不利于澄县人的形象,在澄县这个版本肯定不会流行。

打鬼历史事件(合阳鬼的真实来历)(5)

不管是正面形象,还是负面形象,只是一部分人,不能代表整个澄县人。合阳这边也是一样,合阳人爱合阳,不管是传说还是民谣里,合阳版本里的合阳人形象都很高大,这是无可厚非的。爱家乡,说明合阳人饮水思源不忘本,具有浓浓的故土家园情怀。但是我们也得明白,传说、民谣里的东西,不能等同于史料,需要辩证地对待。

其实,很多传说都是有破绽的。比如,孔夫子来到莘村,历史上的孔夫子是否真的来过合阳莘村?孔夫子感慨地说:“莘村连小孩都这么鬼,那大人就更了不起,我还传什么道啊!”莘村当时是否就叫“莘村”?

韩愈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那么,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后来带着学生来到了楚国。由于令尹子西的反对,孔子没有得到重用,打算去秦国。楚怕秦国重用贤人孔子,用佯送暗阻的方法,在秦国边界的属国白羽(今河南省西峡县城东老庙岗一带)阻止孔子去秦。

一天黄昏。当孔子一行风尘仆仆地赶到白羽城东郭外关隘时,关门紧闭。关上士兵佯骂道:“你们这伙冒充孔丘的强盗,连日来攻城骂战,今日又来公开欺诈 !”孔子正要上前解释,只听城上高喊:“那伙人马又来了”。孔子往东一看,冈峦之间,果然来了一队人马要攻城。这时,城内也冲出一队人马,在城外混战。孔子见势不妙,调转车头向东逃奔。

打鬼历史事件(合阳鬼的真实来历)(6)

孔子一行有惊无险,去秦不能,归楚不得,只好朝家乡鲁国方向归去。前文的诗歌引自韩愈贬官潮州经过此地时写作的《石鼓歌》,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惋惜孔子入秦不该半途而废。后人为了怀念孔子在此地的遭遇,就把这一带叫回车。也就是说,“孔子西行不到秦”的故事并非发生在莘村,孔子大概率没有来过莘村。

至于吃馄饨的那两个版本,更是不足为信。合阳人偷吃了人家的馄饨,人家问,谁偷吃了?还悠悠地说“合阳鬼!”真的是想挨打咧!

我们把五种传说的版本权称之为“戏说合阳鬼”,就当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可不敢当真了。

董刚 2021/5/28

【附】刘永恒先生(笑傲江湖)谈合阳人:

合阳鬼?怎么说呢?就和合阳人打交道三十年了,大部分乡村我都去过,给人的感觉是,纯朴、厚道,较澄城人来说,合阳人走出去闯世界的起步早些,走南闯北的见识广眼界开,大生意小买卖也做的风生水起,也由于东临山西,生意方面也深有山西人的精明,比如说一件物品市场上卖一块,他们就卖九毛九,虽说少卖一毛可这样走量啊。顾客少花了一毛可合阳生意人却赚了个盆满钵满。所以人们私下议论,合阳人啊一一鬼精鬼精的。我们村有好几家的房子都是合阳工队盖的,他的承包价价位低,可他们能吃苦,一个月的工期他们最多二十天完工,而且质量也做的好,所以,我们那一代的基建生意大多让合阳人干了。当地的施工队老板气得牙痒痒,直骂一一合阳鬼,鬼精灵。

作者简介:

打鬼历史事件(合阳鬼的真实来历)(7)

董刚,陕西合阳百良镇莘村人。2002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现为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中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渭南作家协会会员,西安高新作协会员,合阳作协理事。在《长江文艺》《延河》《陕西文学》《华文月刊》《西部散文选刊》《文化艺术报》《西安晚报》《教师报》等报纸杂志及《文学陕军》《中国作家网》《中国报道》等文学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诗词歌赋等二百多万字,出版个人文集《一路艰辛是寻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