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百丽退市(百丽败局百货树倒)(1)

日前,中国最大时尚零售商、最大鞋企Bell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2016业绩盈利警告,预计全年净利润有15-25%的跌幅,正式宣告集团上市10年首次录得连续利润下滑,2015/2016财年,该集团利润首次下跌,跌幅高达38.4%。

去年上半年,虽然百丽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销售收入增长0.9%至195.26亿元,百丽集团归属净利润同比暴跌19.72%至17.33亿元。

最令人痛心的是,2016年6月至8月,百丽集团在内地关闭276家门店,相当于平均每天关店3家。

业绩连年下跌,让百丽在中国鞋业市场长达7年的称霸时代早已终结。

拥有Belle 百丽、Staccato 思加图和Joy & Peace 真美诗等约10个鞋类品牌及Nike 耐克、Adidas 阿迪达斯、Puma 彪马和Converse 匡威等国际运动、户外品牌代理权的百丽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时尚品牌零售集团。做为曾经女鞋品牌中的佼佼者,百丽曾连续12年在中国女鞋销售位居榜首。自2010年起,百丽以每年近1500-2000家新店的开店速度四处扩张,净利润也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为什么百丽退市(百丽败局百货树倒)(2)

不过自2012年开始净利润增长放缓至2%,疯狂的开店模式自2014年戛然而止。待到2015-2016财年,百丽净利润大幅度下跌,这是上市九年以来首次利润下滑。整个2015年百丽国际在中国内地净减少鞋类自营网点366家。

面对主营业务的持续下滑,百丽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盛百椒在很早前就以壮士断腕的姿态表示要转型,在2016年中期业绩记者会上盛百椒发布了转型初步计划。计划首先调整定价策略,打破以往“高标价、低折扣”的策略,标更实在的价格,改变线下消费者等打折再消费的习惯,使线上线下价格一体化。对线下鞋类店铺做减法,将原先部分亏损店铺清理存货的功能改由线上渠道取代。但根据百丽目前业绩来看,转型的计划和成效仍未显现。

点评:

在探讨这个话题前,我们先看看鞋业赖以生存的百货业。

去年一年,中国百货业态的整体成绩很不理想,百货业亏损甚至都不再是新闻话题。包括崇光、百盛、晨曦等国内外百货品牌,纷纷折戟沉沙,2013年在北京西单风光开业的法国“老佛爷”,第一年就挨了亏损上千万的闷棍。就连号称“中国最大百货企业”的万达百货,也在经历闭店之痛。

百货这个小目标,如王健林这样的地产大王都没有完成。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寄居在百货行业、购物中心的专营店们,自然也难逃树倒猢狲散的命运。

当年,百丽鞋业借助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等渠道,以多品牌战略,战绩辉煌,最高峰时市值超千亿,被誉为“中国鞋王“。但自2012年起,百丽的“疯狂开店”戛然而止,此后一路随着百货业的沉沦,不断下行,步步走向绝境。

需要说明的是,导致百丽等企业败局的根本原因,绝不是所谓电商的冲击。

百货业态的问题,一是在于是品牌商品不足。很多老牌商场充斥着各路“假洋鬼子”,低质高价,低品牌高价。一件衣服动辄上千,款式、质量却与街边货相差无几,导致失去消费者;

二是随着商业地产的大量开发,一个城市由以前的单一商业中心,变成无数个商业中心相竞争的格局;

三是门面店大量出现,街边小店不断涌出,导致严重的分流现象。你没发现一夜之间,自己家周围就蹦出那么多的便利店、果蔬店吗?这些散兵游勇的分流效应,连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巨无霸都招架不住,这几年连连亏损、关店。

总之,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百货业,百丽的衰落是唇亡齿寒的正常因果。此外,众多替代品的出现,也从另一个层面冲击着百丽的业绩——穿“人字拖”的多了,凉鞋自然少卖;穿运动鞋的增加,正装鞋自然难卖。

可以说,百丽的闭店潮,不仅是鞋业,也是众多行业品牌力、创新力不足的缩影——只关注企业,不关注市场。只关心本行业,不关注大格局。要么不思进取、高枕无忧,要么自以为是、不切实际瞎创新。从始至终看不到一个基本常识:正确的改变,才是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