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即把外在的客观东西转化为内在的主体意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知识如何内化实践的书籍有哪些?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知识如何内化实践的书籍有哪些?(知识如何内化)

知识如何内化实践的书籍有哪些

内化,即把外在的客观东西转化为内在的主体意识。

内化知识,字面意思就是,我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能力。

场景

学习

课上老师讲题,听起来会了,可是一做题就无从下手。

课文反复背诵,结果考试还是考砸了。

一道题的解题思路会做了,换个同类型的又不会了。

工作

浏览设计网站,哇,这个海报设计的真高级,以后试着做一下,先收藏起来。

浏览公众号推送的设计干货,啧啧啧,阿里,百度大厂的设计经验分享太牛了,我要先收藏起来,慢慢看。

看别人的设计分享视频,这也太简单了吧,我也会做,等我有空了,也要做一个!

配色系统听了很多遍,上手配色时,依然没想法,色彩配出来要么太粉了,要么太脏了。总是配不好。一堆理论在脑海里占地方还用不上!

生活

喜欢看书,家里买了一堆的书,为什么看完,我什么也记不住?

为什么大道理听了那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也没闲着啊,我也在努力学习进步,可为什么就没有成效?

看了=会了

收藏了=我做了

书买了=看过了

以上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其实不管在学习上,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问题。

曾经我也是个知识收藏家,觉得别人的经验我看一下,稍加思考就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可是到自己工作生活的时候,也联系不到一块去,就这样一瓶水不满,半瓶水晃荡。

现如今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线上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课程,贩卖焦虑,慌慌张张报了名,又慌慌张张的学完了,结果感觉什么也没学到,工作中用的更是少之又少。

说到底还是知识没有内化的原因。还埋怨自己无辜被割了韭菜。

其实在看了和会了买了和看了之间还有个做到,怎么把书本上的知识,别人的经验,内化为我自己的。

知识其实是一个系统化的事情,需要经过学习、总结、实践。完成这一过程才是对自我的更新。

我们的大脑是CPU,不是硬盘。需要对外来信息处理并整合,而不是只存储。

做知识的践行者,而不是知识的奴隶。能融会贯通,轻松驾驭知识。这才是最主要的。

怎么做?

当我们获得一个新知的时候,可能和我们的旧知识有冲突。如果没有对旧知识进行革新,一味的增加输入新知,不管旧知,很难实现知识内化。

那么怎么做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呢?

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明确目标,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东西,当我们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先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比如一个UI设计师,看到别人插画画的不错,就去报插画班,转身市场说C4D前景特别好,设计师必备技能,又花大几千去学C4D,结果一顿操作下来后,本职工作反而没做好,技能又学了个四不像,把自己内卷的不行,你说尴不尴尬?

其实UI设计师只要深耕自己的专业技能,研究设计趋势,行业规范,沉淀自己的知识体系,插画就算学了,和专业的插画师相比,自己的优势又在哪里呢?对自己的定位还清晰吗?插画设计只是UI设计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下新技能即可,不需要深究学精细,然后用新技能反哺工作。

学技能不能像走马观花似的,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像小熊掰玉米一样,看见好的玉米就把之前的丢下,一直重复,费了一天劲,到晚上小熊手里还是只有一个玉米。

以实际工作中用得到的东西为目标学习,工作中用不到的话学的效率也会很低的。

思考总结整合新旧知识,并复盘到正确的知识体系中。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领域内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框架。

每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知的时候,一味的输入新知,不对旧知革新,就很难把知识内化。

新知和旧知之间可能会有矛盾,这时候就要不断的进行自我追问反思,并总结。如果不处理这个矛盾,知识也实现不了内化。

或许是新知错了,旧知得到巩固,或许是旧知错了,知识也及时得到了一次革新的机会。

然后通过这种新旧知识的融合整理,把复盘后的知识放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可以帮助我们系统的运用并内化知识。

实践应用

最好的教是学。

论语中曾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为:“学习而不觉 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一个知识经过学习,总结,到应用始终是自己完成的。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并没有完全理解。如果我们能尝试把这个问题讲给别人,别人也能听得懂,好过自己闭门造车。

我们对学习的知识要及时复盘,总结,并输出。就像写作一样,输出倒逼输入。如果一个知识观点是经过自己的学习,思考总结,实践下来的,会更有信服力。

总结

当你习惯了这种从“学习——思考——总结——实践”正向反复循环的思考过程,也就真正掌握了内化知识的核心。

掌握了这一方法,不管任何行业任何领域的人都能真正把知识用来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