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紧接上期)

上期临时插播了一个曹魏后宫的话题,现在回到连载序列上来。50期聊到曹操在水军训练还不成熟,将士休整、补充,装备器械修缮、更新等准备工作都还不充足完善,朝廷机构改革也没有全部完成的情况下,为何要匆匆忙忙地南征呢?

第二节 诸葛亮出山前的精心布局

有两个因素迫使曹操提前南征。一个是荆州的外部因素;一个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孙权。

孙权打败黄祖后,并没有率军回吴休整,而是屯军于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主力沿柴桑至夏口(武昌汉水入长江处),鄱阳湖以西驻扎。其用意不言自明,保持对荆州的压力,乘隙渡江北上蚕食荆州。

三国之最强之战 前三国之乱世群雄(1)

内部因素也是两个:一个来自于刘备;一个来自于刘表。

先说刘备。

刘备自建安六年(201年)依附刘表后,一直在襄阳北方的新野(今河南新野)驻扎,已经七年了。曾一度与袁术、吕布争盟淮隅的枭雄沦落为客将,为人看门数年,个中滋味,饱含酸辛,应了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

有次刘备到襄阳刘表那里做客,起身入厕时发现大腿上又多了一圈赘肉,苍然流泪。回到坐位时刘表发现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刘备。刘备回答说:“我常年身体不离马鞍,腿上一点赘肉都没有。如今不再经常骑马,竟长出了赘肉。岁月如流水,我快老了,却没有建立起任何功业,悲哀啊!”

刘备此时太过感伤,丧失了警惕,无意中说漏了嘴。身为客将,你要建立什么功业啊?刘表只是让你来看门的,不是要你来建立什么功业的。你这样说,本来就提防着你的刘表就更加不放心了。

难怪曹操北征乌桓后方空虚时,刘备劝刘表趁机出兵北上攻取许县,刘表死活不干。等到曹操回军了,刘表才假惺惺地对刘备说:“没有听你的话,失去了这次大好机会。”

刘备心里有气,但也只能无奈地安慰刘表说:“如今天下分裂,每天都有战事发生,机会总会有的,如果今后能够抓住机会,那么这次失去机会也没有什么遗憾。”

可惜没有机会了,曹操很快就会打上门来。

刘表失去了偷袭曹操的机会,刘备却迎来了重振雄风的机会。一个为刘备指点迷津,改变历史发展轨迹的重要人物即将闪亮登场。

建安十二年(207年),避乱荆州的颍川人徐庶投靠刘备,向刘备推荐了隐居襄阳隆中(今湖北襄阳市西)的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汉光和四年(181年),与汉献帝同岁。死于(蜀)汉建兴十二年 (234年),终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并不是什么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这是史家附会之说。二十四史中许多这种情况,源于主流社会为维护儒家等级制所做的对血统论的迷信和宣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种观念残余至今犹存。

这种观念最大的危害是阻塞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带来社会底层的不满和反抗。古代第一次带来改朝换代的大规模民变领袖陈胜喊出的口号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官宦世家的世系十分清楚,就像袁绍那样,六七代人的传承明明白白,诸葛亮的祖父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只知道其父诸葛珪曾经做过泰山郡郡丞(副太守)。

能做到郡丞这样的中低级官员也算不错了,从哥哥诸葛瑾少年时可以到洛阳游学,叔父诸葛玄与刘表相识并保持友好关系,家族中还出过诸葛诞、诸葛绪等名将的情况来看,诸葛亮的家庭应该比较殷实,家族是不是望族说不清楚,但起码是个大族。

三国之最强之战 前三国之乱世群雄(2)

诸葛亮九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十四岁起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关东群雄联盟反董后,豫章太守周术病死,刘表表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一说为袁术所表)。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南行。此期间正是曹操屠杀徐州前后。

谁知朝廷又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代替诸葛玄。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借兵进入豫章,赶走了诸葛玄。诸葛玄与刘表的关系很好,就带着诸葛亮等家人到荆州依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在隆中安家,开始其躬耕陇亩的隐居生活。

诸葛亮青年时代即立下了远大的志向,经常将自己比为古代著名将相管仲、乐毅,但没有人相信他。只有他的朋友同学崔州平、徐庶等认为他确实有这种才能。

诸葛亮十九岁时与颍川人石韬、徐庶、汝南人孟建等一起游学,师从于著名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是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建安三年(198年),刘表在荆州设学校、学官,广求天下名士,司马徽因此来到荆州,客居襄阳。

诸葛亮为学之道和他的这个同学大不一样,这三人对所学书籍务必要达到精熟,而诸葛亮只是侧重于重点,反映出诸葛亮领悟力强,观大略而知全貌;目的性强,学习思维方式以求实用,而不是要做寻章摘句的书虫;自主性强,详略得当,重实避虚,取舍由己。

闲暇时光,同学之间坐在一起闲谈,诸葛亮曾经对这三个人说:“你们三人今后要是做官的话,可以做到刺史郡守那一级。”这三人问诸葛亮能做到哪一级,诸葛亮笑而不言,意味深远。结合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自信来看,其仕进目标应该远在刺史郡守之上。

三国之最强之战 前三国之乱世群雄(3)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曾对自己“躬耕于南阳”的目的作了个说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前半句是真,后半句是假。

不管乱世盛世,保全性命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只是乱世中保全性命尤为艰难。诸葛亮选择在当时最为安稳和平的荆州定居,安全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但要说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则与事实相差甚远。

一,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仕进目标也远在刺史郡守之上,如无诸侯闻达,怎能出将入相、建功立业、博取功名呢?如无出仕之心,又何必自比于管仲、乐毅?又何必与同窗好友笑谈仕进前途之事?

二,为了闻达于诸侯,诸葛亮运用了许多策略,可谓布局周密,有条不紊。

首先,利用联姻和荆州官府、豪强、名流建立联系。

这是其叔父诸葛玄精心安排的立身之计。荆州治所襄阳世族豪强很多,势力雄厚(荆州治所本在南阳郡宛县,但刘表任刺史时,宛县为袁术所占,刘表不能进入,就将刺史衙门设在南郡的襄阳县一直到荆州为曹操所破)。

据《襄阳记》记载:“汉末,尝有四郡守、七都尉、二卿、两侍中、一黄门侍郎、三尚书、六刺史”,当时的荆州刺史行海部特敕县号为“冠盖里”。

其中最为显赫的世族有蒯、蔡、庞、黄、向、马、习、杨等。诸葛玄是因为与刘表有“旧好”,再加之家乡战乱不堪难以归乡才来荆州投靠刘表。一个外来人,在以宗族势力为主构成的宗法社会体系里,如果得不到本地世族豪强的认可和支持,很难立足。

三国之最强之战 前三国之乱世群雄(4)

诸葛玄通过联姻与当地世族豪强建立起紧密关系,将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郡望家族蒯氏子弟蒯祺(曹操时为房龄太守,为孟达兵所杀)。小姐嫁给了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庞统的弟弟庞林又娶了另一世族豪强习家习祯的妹妹。诸葛一家就这样与蒯、庞、习三家有了直接和间接的姻亲关系。

诸葛亮或者是受其叔父的影响与教诲,或者是自己领悟到联姻给家族和自己带来的好处,或者是也想通过联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景,不管是出于哪种想法,总之也与世族豪强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世族豪强建立了姻亲关系。

黄氏世族名士黄承彦听说诸葛亮在找媳妇,直截了当地向诸葛亮推荐自己的女儿,并且对女儿丑陋的相貌也直言不讳,说;“听说你要娶妻,我有个丑陋的女儿,头发黄,皮肤黑,但是有才,可以和你相配。”诸葛亮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诸葛亮身高八尺(约1.86米),是个英俊伟岸的帅哥,居然娶了个丑陋的女人,乡亲们都感到诧异,把此事作为茶余饭后的笑谈,还编了个谚语来讽刺诸葛亮,“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怎么会不顾世人的嘲笑娶个丑女呢?其中的原因就是这是桩政治婚姻。黄承彦的妻子是太尉张温(原董卓、孙坚、陶谦的上司,后被董卓所杀)的大女儿,刘表的后妻是张温的小女儿,黄承彦和刘表就是连襟,诸葛亮娶了黄承彦之女,就成了刘表的外甥女婿,蔡瑁就成了诸葛亮的舅舅。

诸葛亮就这样与荆州最高行政长官刘表和荆州最具势力的蔡氏家族建立了姻亲关系。

三国之最强之战 前三国之乱世群雄(5)

其次,和世族豪强中的名士建立联系。

与荆州官府、世族的姻亲关系使诸葛亮具备了进入荆州上层人士社交圈子内结识并深交荆州名士。

庞德公是最富盛名的荆州名士,淡泊名利,不入仕途,德行操守俱为人称道,深受时人尊崇。诸葛亮是其姻亲,对其非常尊重,每次到庞德公家中,都要单独到庞德公床前叩拜。庞德公对诸葛亮也十分器重,称其为“卧龙”。诸葛亮的卧龙,庞统的凤雏,司马德操的水镜绰号都是庞德公取的。

司马徽与庞德公一样极富盛名,是诸葛亮的老师,自然会关照学生,曾亲口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庞统,《三国演义》因此虚构出“卧龙、凤雏,得一安天下足矣”的传说。

襄阳世族马氏,兄弟五人,都有名气,诸葛亮和他们也有着亲密的联系。刘备入蜀攻克雒城后,留在荆州的马良立即给入蜀增援刘备的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信里称诸葛亮为“尊兄”,并认为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的决策是正确的。

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诸葛亮与马良或者已结拜为兄弟、或者是有亲戚关系。诸葛亮与马良的弟弟马谡的关系更是特殊亲密,情同父子。马谡临终前给诸葛亮的信中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诸葛亮平时对马谡特别器重,首次北伐时不惜违背众人的意见提拔马谡,和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很大的关联。

三国之最强之战 前三国之乱世群雄(6)

(这剧编导太蠢,马良最大的面部特征是“白眉”,非要弄成“黑眉”)

向氏是襄阳宜城世族,以向朗最为知名。向朗也是司马徽的学生,和诸葛亮不是同时同窗,也是先后师兄弟。向氏家族在(蜀)汉的成员中最受重用的是向朗的侄子向宠。

诸葛亮《出师表》中还特别提到向宠,并给予高度赞赏,愿意将军营中所有事务全部交给向宠处理。向宠的弟弟向充,历任射声校尉、尚书。从其与襄阳另一世族子弟习隆一起请求后主刘禅为诸葛亮在沔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建庙祭祀的行为看,应该很敬重诸葛亮。

杨氏也是襄阳世族,史书中没有诸葛亮在襄阳时与杨氏家族来往的记载,但杨氏家族的杨仪、杨颙在(蜀)汉备受诸葛亮重用。杨仪先投奔关羽,后随刘备入蜀,与诸葛亮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因其办事能力很强,诸葛亮南征北伐时都带其同往并委以重任。杨颙是诸葛亮主簿,曾直言谏劝诸葛亮不要事必躬亲。杨颙死后,诸葛亮“垂泣三日”可见其关系之亲近。

习氏是襄阳世族,前文说过,因为习氏和庞氏联姻,诸葛亮与习氏也有间接的姻亲关系。与向氏家族的向充一起联名向后主刘禅上表,要求为诸葛亮立庙祭祀的习隆就是习氏家族的,也反映出习氏与诸葛亮的关系。

前文提到的荆州世族豪强蒯、蔡、庞、黄、向、马、习、杨等姓中,除了与杨氏的关系找不到直接或间接的史料证据外,诸葛亮和其他七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中以与刘表和帮助刘表收服荆州后成为荆州最大世族势力的蒯、蔡二姓,以及土著世族中名气最大的庞氏的关系最为重要。

三国之最强之战 前三国之乱世群雄(7)

最后,决定隐居和巧妙的选择隐居之地。

以诸葛亮的智慧、能力和与荆州官府、世族豪强的良好关系,完全可以定居襄阳城中,并谋得一官半职,但他深知刘表不是成大器之人,不愿意屈身而就,而隐居则可以离开荆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是非中心,以免一招不慎陷入矛盾之中而不能自拔,毁掉终生事业。

同时又能以隐显名。隐居一直是古代士人入仕为官的终南捷径,欲显先隐,愈隐愈显。诸葛亮选择离襄阳城二十里的隆中隐居,其用意就在这里,表面上隐居于此,实际上随时可以进出襄阳了解时局动向,决定自己的去留。要是真的隐居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偏僻之地,世人难以知晓,刘备怎么找得到他?

诸葛亮通过这些周密的安排使自己在名士云集的荆州显得更加出类拔萃超凡脱俗。

与世族豪强的联姻是安身之计,确实也给诸葛亮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是诸葛亮了解荆州动向及全国形势变化的最佳渠道。

与名士俊杰的交往联系,既能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吸取智慧精华,也有助于提高诸葛亮的知名度,引起“人主”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刘备就是在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誉中激发了求贤之心。

恰到好处的隐居有效地彰显了自己的名节,还因为隐居的神秘更为人所注目,又没有从公众视野里完全消失,使自己无人问津,还可以随时保持和外界的联系和交往。

从刘琦非常器重诸葛亮,以及诸葛亮经常到庞德公家去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外界有经常性来往。如没来往就没了解,刘琦凭什么器重他,庞德公又凭什么称其为“卧龙”,马良又怎么和诸葛亮建立起兄弟相称的关系呢?

三国之最强之战 前三国之乱世群雄(8)

第三节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已经二十七岁了,古人二十弱冠成年就要开始为自己的事业打拼,以期三十而立,以诸葛亮的才气能力,在各方割据势力都在大量招揽人才的大争之世,弱冠之年谋取个一官半职应该轻而易举,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而是一直在隆中隐居,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是个非常渴望建功立业的人,当时他可以选择的地方最少有三个:荆州刘表、江东孙权、北方曹操。但他都没有选,推断其理由应该是这三个地方都不符合诸葛亮的要求。

荆州刘表,诸葛亮非常了解,难成大事。“隆中对”里说得很委婉,说“其主不能守”,诸葛亮不会明珠暗投。

江东孙权的情况诸葛亮也非常了解,因为其兄诸葛瑾在江东,兄弟之间时常有书信往来。孙权有张昭、周瑜、鲁肃等心腹能臣,诸葛谨也在江东,诸葛亮是否能够得到重用未为可知,兄弟相争也不是诸葛亮所愿。

三国之最强之战 前三国之乱世群雄(9)

张昭曾经向孙权推荐过诸葛亮,而诸葛亮不愿意,理由是“孙权是一个合格的领袖,据我观察,能够把我当作贤人使用,但不能完全发挥我的才能,”能“贤亮”而不能“尽亮”。

究竟有没有这件事,说不清楚,因为只有一条记载,没有旁证。但孙权在见到诸葛亮后,确实有留用诸葛亮的意思。

孙权曾回忆过与诸葛谨的一次谈话,孙权对诸葛谨说:“以前刘备派诸葛亮到吴时,我曾说过,你与他是同胞兄弟,弟弟跟随哥哥,符合大义,为什么不留下他呢?如果他愿意留下来跟随你,我可以给刘备写信解释,让他随人所愿。”但诸葛谨婉拒了,认为诸葛亮不愿意留下东吴,就像我不愿到(蜀)汉去一样。

北方曹操,诸葛亮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诸葛亮的家乡琅琊属于徐州,诸葛亮在徐州的最后二年正是曹操攻打和屠杀徐州的二年(193—194年),曹操屠城的惨状一定给青少年时期的诸葛亮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汉兴平二年(195年)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均到豫章,战后沿途“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也一定会让诸葛亮终生难忘,也许对曹操的反感甚至仇恨,对前来援助陶谦保护徐州的刘备的好感就在那时萌芽。

三国之最强之战 前三国之乱世群雄(10)

终诸葛亮一生都没有产生过与曹魏联合灭吴的想法,有政治的原因,但不能完全排除其中的个人情感因素。非常出乎人们的意料,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客寓荆州屯兵新野的刘表客将刘备。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呢?刘备会不会选择他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