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涌村位于广州番禺,全村总面积391.01公顷。历史上属民田区,也是明代屯田于番禺的广州左卫“九屯十三乡”之一,明代建村以来,孕育了独特的屯兵历史文化。

村内保留大量完好文物建筑,如:幸隐耕夫妇合葬墓、沙涌天后宫、沙涌江氏宗祠、广琚江公祠、沙涌幸氏宗祠、防匪楼、聚龙堂、广源江公祠、江缓斋家族墓、隐耕幸公祠、南潮江公祠、沙涌乡约、鼎隆堂等。

黄埔文冲村历史 一村一史沙涌村-宗祠(1)

宗祠挥散不去的历史记忆

何氏宗祠,始建于清代,2003年大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3.28米,总进深49.38米,建筑占地总面积638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木雕封檐板,青砖石脚,红阶砖地面。

黄埔文冲村历史 一村一史沙涌村-宗祠(2)

头门面阔三间13.28米,深两间8.8米共九架,建筑面积116.86平方米。前廊三步梁。两根石檐柱上有石挑头。虾公梁上施异形斗栱,下施鳌鱼石雀替。墀头灰塑工艺精美。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阳刻“何氏宗祠”,上款“二〇〇三年癸未腊月吉日”,下款“冯宝佳书”。木门联“庐江绵世泽;学海振家声”。门旁有一对石雕连座石麒麟。墙头有壁画。

黄埔文冲村历史 一村一史沙涌村-宗祠(3)

黄埔文冲村历史 一村一史沙涌村-宗祠(4)

中堂面阔三间13.28米,深三间13米共十五架,建筑面积172.64平方米。前后为双步梁。4根菠萝格木金柱,花岗岩石柱础,金柱皆镶有金碧辉煌的花草、雀鸟等木透雕,柱上挂楹联。中堂悬挂木匾“僾然堂”,上款“二〇〇三年癸未年重修”,下款“匡光辉书”。中堂前砌5级石阶。天井两旁施四架卷廊,瓦顶灰塑蝙蝠、狮子、人物等,造工非常精美。两廊墙头有壁画。

黄埔文冲村历史 一村一史沙涌村-宗祠(5)

黄埔文冲村历史 一村一史沙涌村-宗祠(6)

黄埔文冲村历史 一村一史沙涌村-宗祠(7)

黄埔文冲村历史 一村一史沙涌村-宗祠(8)

后堂面阔三间13.28米,深三间12.2米共十五架,建筑面积162.02平方米。4根菠萝格木金柱,石柱础。明间后部通花浮雕金碧辉煌的神龛,上悬一木匾“保世滋大”。后堂前砌5级石阶。天井两旁施四架卷廊。天井花岗石铺地,设有金钱出水口。

黄埔文冲村历史 一村一史沙涌村-宗祠(9)

宗祠供奉的是沙涌村何姓开村祖,现为村民休闲娱乐之用。

区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康熙末年(约1722),雍正四年(1726)落成,名“鹿沙区公祠”,堂号为“云光堂”,于2003年在原址重修。沙涌区氏与何氏一样,供奉南海神洪圣王第三子始案(安),行波罗会,保持端午扒龙船的习俗,祖祖辈辈以耕种为业,读书为德。

传统习俗,村民心中的吉祥物

鳌鱼舞在番禺沙涌村已有600多年历史, 每九年一届,从不间断,是沙涌世代信奉的吉祥物.于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埔文冲村历史 一村一史沙涌村-宗祠(10)

关于鳌鱼,传说:远古的时候,金色的鲤鱼吞下海里的龙珠,变成鳌鱼。一日,一位书生上京赴考,途经“美人国”时,被一群妖女戏弄。书生为摆脱妖女的追逼逃至海边,见波浪中有两尾鳌鱼嬉游,便向它们疾声呼救,随即纵身跳入大海。鳌鱼见状,将书生背负渡海而去。后来书生考中状元,在谒见皇帝时正好站在金銮殿阶前雕刻的鳌鱼头上,于是“独占鳌头”从此传为佳话。

后来书生羽化成仙,成为文魁星。为了报答鳌鱼救命之恩,重临大海,为雌雄鳌鱼簪花挂红,点化成仙。鳌鱼被乡民们奉为保护神。沙涌村的民众还将鳌鱼雕刻在祠堂的大门、斗拱、木梁上,祈求鳌鱼保护子孙平安、风调雨顺。“鳌鱼舞”就是表现文魁星点化鳌鱼这一情节,寓意“独占鳌头”;表达乡民祈望子孙得功名的愿望。鳌鱼舞表演分三个角色,两个表演鳌鱼,一雄一雌,另一个表演文魁星,先扮书生,后扮状元。

鳌鱼会在农历三月举行,每届历时三天。鳌鱼会自古形成一种“蒸尝”制度,划定某些公田、荔枝树的收入,或者募捐筹款作为鳌鱼出会的活动经费,并指定祠堂专人管理,每逢鳌鱼出会,便由其负责筹备和处理诸项事宜。鳌鱼出游时,各种鱼灯、色队(扮演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神话传说等艺术造型队伍)伴随。

鳌鱼会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战后停止活动。1954年,番禺县文化馆重新挖掘整理搬上舞台表演。1965年后又中断。1985年恢复,现在各种节日庆典都能看到鳌鱼舞的表演,鳌鱼会也不定期举行。

禁止转载

编辑 | 美丽佳乡

如若转载请联系 | 穗源网络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