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患癌应该做什么(家人患癌去世后)(1)

原文 | 偶入大气层(ID:Somewhere_Higher)

作者 | 乘风

这两天有条新闻,着实揪心。

50多岁的多伦多妇女特蕾西·汤普森,因不堪承受新冠后遗症及失业造成的长期经济压力与生活困境,申请了安乐死。

她的遭遇无疑充满了苦难与不幸。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拥有中场退出的自由与权利,对于特蕾西·汤普森而言,或许也不失为另一种人生所幸。

事实上,全球233个国家与地区中,目前仅有荷兰、比利时、加拿大等极少数国家支持主动安乐死或协助自杀。今天,安乐死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依然是搜索结果不予显示的敏感词。

自杀权利的问题自有其严肃、庞杂与思辩之处,不应过快简单的下定结论。正如树洞行动救援团公益组织发起人、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黄智生教授在一篇文章里所写道的:“我们阻止你们选择自杀,并非在干扰你们选择死亡的权利。我们数以千次的救援经验证明,绝大多数被拯救的人,最终战胜了痛苦。”

然而,在人均寿命拉长、老龄化社会到来、中国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跃居全球第一的背景下,人们对安乐死的关注和讨论加剧亦是不争的事实,有关于此的矛盾与挣扎仍时刻上演在数百万不受命运眷顾的苦难样本中。

这让我想起人们常说,除却死生无大事。

但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人生匆匆数十载,在生死两件大事上,我们既无法选择生,也大概率难以决定死。

亲人患癌应该做什么(家人患癌去世后)(2)

没帮爸爸解脱,成了我的心魔

乌迪永远无法忘记2019年,他的爸爸老恩确诊肺癌离开人世的那一年。

从察觉胸痛吐血到医院体检出肺癌晚期,再到饱经折磨在医院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中间只经历了短短三个月时间。不止是身体每日愈下,精神上更是发生着速朽。

老恩在家中排名老大,80年代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高考时以本科分数填报土木专业类大专院校,读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凭借班长的丰富学生工作经验和数一数二的成绩,他又在老师的推荐下拿到了少数几个工作包分配的机会,进入石油央企工作,自此从贫困的农村走进城市工作定居,成为上世纪90年代城市迁移潮中的一个缩影。这个铁饭碗,一捧就是几十年,他也从基层做到了科室的科长。

“从小就是尖子生,在学校里也是出了名的好人缘。工作之后,专业能力强,对同事朋友也热心,很受领导器重。连员工大院都是他亲手负责规划建造的,后来也为公司员工谋取到了很多福利,所以在我们那个国企大院里,没有人不说他好,我也因此从小就受到周遭叔叔阿姨的偏爱照顾。”

乌迪说,在他的印象中,老恩乐观开朗、幽默风趣,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父子,也是朋友。天性自由乐观的老恩,不仅给乌迪提供了不愁吃穿的家庭环境,也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柱。

平静的生活打破于2019年5月份的一个寻常傍晚。当时刚刚毕业不久还在深圳工作的乌迪,接到了妈妈的来电。电话中,从小到大都没有在他面前哭过的妈妈,抽泣得断断续续地向他诉说了老恩确诊肺癌晚期的经过。

“当时脑子是懵的,感觉像一场梦。”

后来,他经历了一个癌症病人家属必须面对的种种——跟公司请长假回了老家,跟着老恩做各种检查与化疗,带病理切片独自到广州大医院寻求专家诊断,隐瞒病情小心翼翼地回应吴培的每一次问询,接待同学、好友和远方亲戚的不绝来访。

刚住进医院的时候,老恩表现得很乐观,俩人下军棋时还安慰乌迪:“你别担心,人都会死的,只要不受罪,这辈子我已经得到够多了,这条命丢掉就丢掉了,爸也不怕。”

不过,癌痛的加剧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从普通止痛药到用上吗啡。一颗、两颗......直到吃了六颗,老恩依然整夜痛得躺在床上翻滚呻吟,无法入眠,到了天蒙蒙亮的时候才能拖着长长的鼾声勉强入睡个把小时。渐渐地,他开始无法站立,上厕所需要依靠老人坐便器,翻身都需要儿子和护工大力搀扶。最后,顺利大小便也成了奢望,生活变得彻底不能自理。

一辈子过得体面的他,向乌迪低喃自己活得毫无尊严。

在生命的最后,乌迪的亲叔叔也来帮助照料老恩。经商又重兄弟感情的叔叔,好几次在私下里和乌迪说道,想找寻渠道买一些药,甚至告诉了乌迪一套自己的“完美计划”。乌迪表面上严厉斥责亲叔叔的不成熟,但每当陪在老恩身边、目击他受到折磨,心里又总是泛起强烈的纠结。

有次做完化疗之后,老恩侧着无法动弹的身子问吴迪:“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走。”听懂话中的话,乌迪想也没想就大声回道:“你知道这是犯法的吗?你是想让我下半辈子吃牢饭吗?!”直到离开人世前,老恩再没提起过这个话题。

“他走之后,我的眼前经常会突然浮现起那天,想起那张病床,想起他望着我的眼神。我就只是在想......如果我真的做了那件傻事就好了。”乌迪说,没能帮爸爸解脱这件事,可能会成为他一辈子的心魔。

医生曾告诉乌迪,肺癌可能会有家族遗传性,今后要定期检查。乌迪说,如果死是无法逃避的结局,那他只希望在人生的最后一程,可以留下美好的一面,带着最后一口气体面离开。

亲人患癌应该做什么(家人患癌去世后)(3)

接受命运,死亡就像落叶归根

“我个人其实不太支持。”

与乌迪拿到的类似剧本,也在相同时空里发生在了出版社编辑李璇的26岁人生里。但见证最亲近的家人离世之后,她对安乐死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2020年,她们一家决定在郊区重新购置一套房产开始新的生活。合同刚签订完成没过几天,她的爸爸李文就被确诊晚期肺癌。不幸中的万幸是,李文从确诊到离开人世并没有遭受太多痛苦。由于确诊时肿瘤已严重压迫神经,李文在大部分时间里表现得麻木而又平静。

以致李文离开的时候,李璇以为他只是睡着了。

李璇说,在她的理解里,安乐死只是“得以善终”的一种方式——在接近死亡的时候,人呈现出的是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所以在她看来,李文的离开也可以算是另一种层面的“安乐死”。

但不过停顿了几秒钟,她又补充一句:“可能这是我的自我安慰吧,我和妈妈都已经尽力了。”

虽然父亲患病期间的状态表现良好,然而照顾癌症病人所经历的煎熬,她一样都没有落下。最难过的时候,她和妈妈一边轮班照顾着李文,还一边承受来自李文老同事明里暗里的责怪。

好在李文的平静,像一块儿柔软的毛毯包裹着她。尤其是在住院的起初,李文表现得像个孩子,心智仿佛发生了退化,有一次突然在病床上挥舞起大手喊到“排山倒海”,这与平日里严肃威严的父亲形象大相径庭,惹得李璇和妈妈开怀大笑。

“所以那段时间不全是痛苦的。”

死亡这个词,第一次在李璇的人生里打上烙印,是初二那年爷爷去世的时候。由于平时来往交集并不多,爷爷去世虽然让倪璇感到很难过,但更多的是给她留下了对死亡的一些懵懂感受。那时她以为死是生的开始,死亡就是一个人的灵魂从躯壳中抽离出来,以一种形式继续存活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而在这之后,历经了奶奶、爸爸的相继离开,李璇的死亡观发生了一些微小变化。如今,她不再相信父亲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倾向于相信他已经彻底离开了眼前的世界,往生去到其他的平行时空,开始了新的生活。

“死亡的过程就像落叶归根。可能这也和我爸爸临终的过程没有那么煎熬有关系,但我也换位思考过,如果死掉之前需要我去经历无法承受的痛苦,我应该也不会选择安乐死。”

历史学系毕业的李璇,最近开始自学周易,也对一些玄学产生了很大兴趣。她说就像很多小猫小狗临终之前,会自行选择一个地点等待命运的指引一样,这个过程未必平静,甚至其实也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它们会坦然接受。而对她个人而言,也做好了接受命运所有安排的准备。

亲人患癌应该做什么(家人患癌去世后)(4)

后记:留给那一天的思考

2022年5月,一项由北京大学赫捷院士团队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国癌症覆盖人口登记共有超过3.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7.6%。研究称,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发病率在80~84岁年龄组达到高峰,死亡率在85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

北京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科普作家李治中也曾说过:癌症发生最大的风险因素,不是空气污染、转基因食品,而是寿命。无论男女,当超过55岁以后,癌症发病率就开始指数性上升。

另一边,中国社会老龄人口快速增加。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5%,达到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将超过20%。

而且随着生命医学领域科学、现代卫生医疗水平的发展进步,全球人均寿命也正在变长,国家卫健委称我国目前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93岁。

可以预见,一个不远的未来是,罹患癌症的病患群体将大幅增加。在科学技术水平尚未能够攻克这些不治之症之前,关于如何临终关怀、正视死亡等相关议题,值得我们所有人提前思考。

毕竟在所有有关于死亡的未知里,我们能够把握的,似乎也只剩下面对它的姿态了。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