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的500公里

提到电车续航,避不开“NEDC”。

近几年,但凡诞生一辆新能源车,一定明晃晃标注上NEDC续航数据,其意义大概相当于婴儿诞生时候的体重:350km,500km,700km,以及可预期的1000km续航……

如今,低于500km的NEDC续航数据,基本也不会被厂家拿来着重宣传了。

在拆解这个数据之前,我们先来说说NEDC到底是个什么。

“New European Drivig Cycle”,NEDC,新欧洲驾驶周期(新标欧洲循环测试)。虽然是欧洲续航测试的标准,但我国工信部在对新能源汽车的综合里程进行测试的时候,都会采用这种标准。

NEDC在进行续航里程测试时,采用贴近实际的“理想工况”,主要包含4个市区循环和1个郊区循环,但统一在底盘测试机(滚筒台架)上进行,测试时,和轮胎接触的滚筒带有电机用来模拟不同工况下的阻力,车头的鼓风机则用来模拟和当前车速相符的气流。相比实际上路,其优势在于测试时间短,方法简单,且重复性和测试效率也比较高。

但另一方面,NEDC测试会关闭所有空调,大灯,加热座椅等用电负载,所以也就导致测试结果与实际道路测试存在较大相差,得到的数据,基本就是实际状况下的里程上限。

油车的500公里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NEDC综合油耗”这一数据也是存在的,且亦是“实验室工况”——但更符合现实语境的情况是:当我们提及一辆油车能跑多远时,我们说的基本上就是它真的能跑多远。

事实上,由于燃油车与我们经过了更加漫长的磨合、相对稳定的功耗以及补能的便捷性,人们在讨论起其续航时,基本不会说“油箱多大”(没什么意义,除非荒郊野岭几百公里见不到加油站的;即便如此,后备箱放一桶油也不是什么难事),反倒是谈“油耗”(经济性)的比较多。

但一旦说了跑多少公里,其隐含意思基本都是“以我的开车习惯,这台车在我手里跑500没啥问题——对了,高速应该还能更多一些。”

电车的500,究竟为什么打折?

对电车没那么熟悉的读者,可能会问了:NEDC和实际里程主要差在哪儿?

其实可以换种问法:电池里的电,除了用以行驶,剩下那部分跑哪去了?

现而今,随着新能源车型越来越火热,以及,有不少媒体或评测机构会对新能源车的冬季续航能力进行测评。以懂车帝近期做的一次测试为例:

零下20度,车内开着24度的空调,同样的驾驶模式,负载1主驾 1乘客。

最后的结果,最低的续航达成率仅剩37.7%,最高也仅为54.78%。

毫无疑问,对于同一辆车,天气越严寒,续航里程的打折就越大。

其一,是低温本身造成的制约:

首先要知道的是,纯电动车的动力电池组,其工作效率较高的温度范围一般在0摄氏度以上,50摄氏度以下。一旦超过这样的温度范围,电池组的活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其二,是空调加热的耗电:

冬季开空调是新能源车续航打折的主因之一,而且可以观察到的是:冬季电车的打折,其比例要比油车高不少。

简要说一下,传统的燃油车是怎么取暖和制冷的:制冷通过驱动空调的压缩机——这也是在开空调的时候发动机的功率会下降的原因,而取暖则大多是利用发动机的冷却液的热量,通过热交换的方式来实现的。

但纯电动的汽车由于没有了发动机,所以也就相应的没有发动机冷却系统,因此对于取暖这个功能而言,就只能采用辅助制热的方式比如采用下图的电热管加热,原理就和电吹风一样,将空气加热之后,再将热空气吹出来。这种加热方式会很大程度的消耗汽车的电能,影响汽车的续航里程。

电车和油车续航(油车和电车的500km续航)(1)

“补能焦虑”

众多回答也都说得非常详尽了:油车的500公里,是可以随时补满的500公里,但电车的500公里一旦跑完,所面临的就是相对较大的补能成本。

一方面,对于油车,国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油站的铺设已经非常齐备——再不济,跑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后备箱里多放一桶油也是备用方案。而另一方面,加油太快了,一眨眼就已经跳枪,快到甚至感知不到口袋里几百块钱油费流失的这个过程。

而对比到新能源车,一方面,充电站的铺设还远未到“大体覆盖”的地步,尤其是对于三四线城市和广袤的县城乡镇,数目非常稀少;另一方面,充电速度,即便如今快充技术日新月异,仍旧和油车跳枪不是一个级别的。

充电点少 充电慢,共同造成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在节假日的高峰时段,等待时间会像滚雪球一样累积起来。

电车和油车续航(油车和电车的500km续航)(2)

“你等的不是你充电的时间,而是排在你前面所有人充电时间的总和”

综上所述:

电车和油车的500km是有区别的,NEDC续航下,油车的500km可信度更高一些,且由于“补能成本”的限制,油车的500km趋近于永续。

话说回来,“续航焦虑”几乎就是制约电车市场因素的TOP 1了,但反过来,新能源车在政策优势、能耗成本、动力响应等方面优势巨大,且在智能化、造车理念等方面亦有独到和可取之处。放在历史长河中,新能源车的发展不过仅过咫尺,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还是着眼于其更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