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所,寄托了后代子孙对先祖深沉执着的感情,对自身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和责任感虔诚的追求,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髓。修建祠堂是公益事业,今天它将以道德、舆论审视每一个人,迫使人们反思反省自己的言行,逐步生发出对自觉自律、反哺社会的责任意识;而社会也将予重新评价每个人!每个人将由于自己的行为而处于社会的评价之中。

祠堂内部的讲究:浅谈祠堂规制选址(1)

陈氏宗祠鸟瞰

祠堂内部的讲究:浅谈祠堂规制选址(2)

陈氏宗祠透视

祠堂内部的讲究:浅谈祠堂规制选址(3)

陈氏宗祠彩平

祠堂建筑,这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之举,祠堂建筑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来结构、外观、空间、装饰、装修及布局的原汁原味。真正做到继承祠堂建筑原有的建筑特征和特色。所以我认为祠堂作为古建筑应该按原有的祠堂建筑的规制和款式营造,从平面、外貌、细部、结构都要按传统方法,材料、工艺要求进行建造,一般最好不要改变。如今祠堂成了家族心灵的驿站。给人以特殊的关切和滋润,慰藉,给人以安全和安定感觉文化内蕴,是其家族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融合。

祠堂内部的讲究:浅谈祠堂规制选址(4)

江山毛氏宗祠(旅游实拍)

祠堂内部的讲究:浅谈祠堂规制选址(5)

江山毛氏宗祠(旅游实拍)

祠堂作为一种乡土建筑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宗族世家的特有礼仪和文化内容,它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维护宗法统治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祠堂毕竟是封建时代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文化现象,祠堂内的姓氏文化、家族特色、名人事迹,以及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建筑构件、氏族谱谍、砖雕、石刻、碑刻、匾额、楹联、诗文、书画等。非常有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

祠堂内部的讲究:浅谈祠堂规制选址(6)

祠堂内部的讲究:浅谈祠堂规制选址(7)

祠堂内部的讲究:浅谈祠堂规制选址(8)

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台港澳同胞回故土寻根访祖的很多,正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重生报本”文化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各地的华人华裔、台港澳同胞回故土寻根访祖所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忘本,不能忘根。尽管不一定要归根,但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真是语重心长。祠堂是寻根问宗和祭祀祖先的理想之地。当地亲族及海内外游子在祠堂内得以瞻仰祖宗仪容,聆听先祖的德行,重温家规家训,查阅家谱明根知辈。正如钱伟长所示:“寻根认同,共振中华”。大量的古祠堂,仿佛是有丰厚人文价值的历史文物博物馆,留有使人难忘的记忆。

祠堂内部的讲究:浅谈祠堂规制选址(9)

宗族祠堂,主要作用有五:

一为“祭祖”。祭祖崇尚孝道,不忘所源:以尽报本至诚。每逢春秋祭祀之日,全族聚会,沐浴斋戒,聚集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缅怀祖先、悼念死者,激励后人。强调血缘认同,使家族成员有血浓于水、同根相生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家族的同心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本家族的繁荣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为“誉祖”。歌颂祖先的德行、功绩,油然而生对祖宗、对宗族的敬畏依附之情,承续先祖之志,发奋图强,光耀门庭。以先祖的嘉言懿行,勉励后人无愧祖辈家族精神。正俗教化,规矩行为,整肃家风,弘扬不朽。

三为“收族”。通过建祠堂、妥先灵,使族人“共履宗支之地,咸敦一本之谊”,族人之间有“千万人之身犹一人之身”的血缘关系的认同。设义田赡养宗族四穷,共同建设和睦家园。

四为“修谱”。对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为使族人能溯本源、明世次、序长幼,循规矩,家谱成为家族行事的指南。因此“族必有祠,祠必有谱”“谱阅10年或20年以上必一修”。按照惯例,续修宗谱,这个任务落于祠堂。

五为“励学”。家族的希望在未来,古人有言:子孙虽愚,书不可不读。读书是培养后代的第一要务。因而古祠堂里都有学田,用于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书院,以培养族中子弟。通过十年寒窗,一举荣登龙虎榜者,那不仅是个人有“功名”、“簪缨”之荣贵,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家族声望的大喜事。也是地方乡邑的荣耀。

祠堂内部的讲究:浅谈祠堂规制选址(10)

祠堂性质

就祠堂性质来看,几乎包括祠堂的所有类型:有神化了的祠庙,有社会纪念公祠、有私家祠堂;社会公祠的修建有帝王敕命、官府兴建、民间修建。从家祠来看:有全邑的宗祠,有分支的支祠、分祠、家祠。被神化了的社会公祠庙,庙里有须弥座、神龛、塑像,置法器、挂帐幔,点缀得像寺院里的菩萨一样。有的纪念公祠里虽有受祭者之像,但绝无法器帐幔之类的设施。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形制也有所不同。宗祠是祖先崇拜的仪典性场所,作为一种崇祀性的礼制建筑,宗祠的格局要适应仪典的需要,而这些仪典又有一定的规范,因此,宗祠的格局变化不大,特别是它的中央主体部分,保持着一种由于功能而程式化的空间。宗祠一般为传统的内院式,多数为三进两院、中轴对称式布局,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为仪门(门厅)—拜殿(享堂或祀厅)—寝室三进,两进院落的东西两侧为庑或厢房。享堂为祭祖举行祭祀礼仪和宗族议事的场所;寝室用于供奉神主(祖先牌位),有六院,十九厅堂组成。主体建筑布列在中轴线上,偏房,廊庑布列两侧,左右对称,终观全祠,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规划统一,布局严谨。不同的建筑,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布置,营造了不同的气氛,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庄严肃穆或静谧悠然或高尚崇敬或小巧秀美。有些支祠省去了仪门,规模一般要比总祠小些。但是庶民之家的祠堂建筑,往往突破朝廷的规制,表现出僭礼逾制的共同倾向。

祠堂一般都有镇祠之宝,如钱王祠的金书铁券、金涂塔、康熙乾隆御书等,并留存牒谱、文物遗产甚多。

祠堂内部的讲究:浅谈祠堂规制选址(11)

建筑规制

在古代祠堂的建筑是有规制的。祠堂建筑始于西汉汉惠帝,到了晋朝政府正式下令禁止祠堂的建造,此后祭于墓所的祠堂基本上绝迹。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受封为魏公,便以“魏公”的身份建五庙,此举开创了魏晋以后官员按照官品等级建立家庙的先河。北齐武帝河清三年(564)颁布的“河清令”规定,一、二品官可拟诸侯建家庙,三、四、五品可拟卿大夫例建家庙,六、七品可拟士例建家庙,而八、九品官与庶人则只能在寝堂祭祖。到了隋唐时期,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才可以建家庙,而六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只能“祭祖祢于寝”。南宋朱熹在《家礼》设立祠堂制后,民间才有祠堂出现。直到明嘉靖年间(约1526年)才允许民间建联宗之祠堂。明代祠堂大致分为皇帝的太庙、品官家庙和庶民祠堂三种。明廷有明确的规定,品官家庙为三进,第一进三间,第二进五间,第三进三间,外加大门一座。关于庶民祠堂的规制则简陋得多:“祠堂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叙立。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其东,缭以周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同时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准许祠堂款式建三间九架,三品以下官员只能建三间五架,这是法定的规制。

关于祠堂建筑规制,《礼记·王制》对家祠有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只有品官才有资格建立祠堂;直到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允许民间也可建独立于居室之外的庙祠;到清代达盛期,辟地、建祠、祭祖,发展成为民风。无论哪一类祠的建置,都是非常恭敬虔诚。一般布局为:大门——享堂——寝堂。享堂亦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拜祭祖先神主,及族众团聚之所;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一些名宦祠前还建有照壁或牌楼、牌坊,画栋飞甍,以壮观瞻。往往倾当时一地或一族之力建成,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再由后人不断完善扬新。

祠堂建筑风格与特点

一、选址:

人们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以新建祠堂选置十分讲究,一般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以及左右互衬,四势匀和。具有阴阳相济、虚实相生、刚柔互补、方园相胜、小中见大等涵构。其环境模式最好有四周群峰屏列,前有门户把守,左右护卫,后有背山所倚的地貌,讲究山明水秀,地灵人杰,要求文运亨达,人丁两兴。这是生气、灵气和福气择地通常背实向虚,十分讲究方位,一般坐北朝南或者坐西朝东,也有根据特殊龙脉条件选择的其他方位的。总之祠堂建筑的选址、朝向、形式、布局必须考虑家族兴旺与发达的直接元素和表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即选择风水宝地。

祠堂建筑首先必须观察地形、地势和面积,这里也应该考虑祠堂建筑群的体形组合以及空间的处理,以地形、地势的特点作适当的布置,因地制宜。把美的建筑形式衬托出来,获得良好的背山依水,交通方便,景色优美,同时考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艺术效果。它不仅要满足祠堂功能的要求还要考虑其它配套设施的相互关系,世栋宗长为主的及源生、建国等宗长,作为风水师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个修造步骤如出火、起基、代梁、上梁、安龛、入火。十分讲究规矩。如祠堂照壁是正对大门的一堵墙,大门和两边的侧门限定了祠堂门前广场的空间,按照风水学说。照壁可以使得祠堂建筑内的“气”能够聚而不散,是很有讲究的。有些祠堂大门前有泮池:即水池。泮池是采用过去学宫中礼仪性的设施,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的子孙“进学”“入泮”成为科举人才;另一方面,民间还认为水池是“聚财”的象征,同时泮池也能起到消防灭火的要求。

二、规模:

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是根据其家族的经济实力而定。一般祠堂以“四点金”和“八间头”为基本型制,所谓“四点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通常是正厅三开间双坡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结构,厢房双坡两层楼屋硬山。“四合院”通常正房及到座均为三开间,左右各一开厢房,中间围合着天井。大门位于倒座的当心间,大门前面没有院落。“八间头”的平面与“四点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厢不是过廊,而是用格扇封闭成一间厢房,连上下正房共有八个封闭开间俗称“八间头”。另外也有“三纵三横”的布局,建筑形式以硬山为主,中路为三开间三进深的建筑群。由于社会环境及宅基地的局限,现在有些新建的祠堂一般只有大门和四周高墙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空间,进门一天井,一间享堂。

三、款式:

1、瓦作:

瓦作分大式,小式两种做法。歇山与硬山各项瓦顶做法属于大式建筑做法;硬山、悬山例属小式做法,所定规矩尺寸都是按五檩前山廊山柱式大木做法例而定。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山顶、卷棚顶、盝顶等。此外还有不同屋顶的组合形式及重檐形式。一般祠堂均是硬山、悬山砌法。故祠堂两山山墙。有随大小式建筑硬山与悬山房分别墀头风与五花成造两种做法;硬山房屋顶只有前后两面坡,一条大脊和四条垂脊,两端的山檐与山墙墙头齐平。山面裸露没有什么变化,显得质朴坚硬,故称之硬山屋顶。2、悬山房山墙,上身采用五花成造或前后通平做法,挑山山墙或随屋坡形势一直砌到各步檩下如硬山做法,悬山屋顶与硬山屋顶较为接近,也是一条大脊和四条垂脊,所不同的是,山墙上部的屋檐是突出在墙外,处于悬空状态故称悬山。

1、榫卯:木结构的灵魂,它们是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好一个地老天荒,矢志不移。越有压力就会变得越牢固。

2、粱架,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粱架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二种,其本质差异在于,穿斗式是指直接承接檩条的是柱子;而抬梁式是指除脊檩外,直接承托檩条是梁。梁的形态有月梁、直梁之分,月梁为经过加工,略呈弓形之梁,直梁为平直之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结构。

3、廊庑:有屋顶的通道,供通行、遮阳、防雨、休息、游憩之用。

4、门窗及其它:房屋所有门窗隔扇、横披、支窗、帘架、单扇或双扇棋盘门,实榻大门、木顶隔、隔断,壁板、护墙板、木栏杆之类制作安装统属装修木作。

5、斗拱:斗拱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拱及斜放的昂组成,斗是斗拱中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斗拱是中国木构件建筑中特有的构件,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渡。

6、屋顶吻:屋顶吻是屋顶上正脊两端的装饰物件,古代的殿堂式建筑物上常用。它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不同的样式。

7、栅门:古代的一种门,立柱间有上下枋,枋间有便于通风的栅栏状透空木门,额枋上有斗拱,上覆短檐,有的石柱冲天出头。

四、装饰:

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以彩画和雕刻为主,两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的特色,彩画起着保护木料和美化建筑的双重作用,雕刻则赋予建筑造型生动。建筑色彩起始于汉初营建的未央宫,汉代的红白配合的外观色调,沿袭至唐未变;宋、元有较大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到明代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处理手法,并且制度化,南北方因气候、习俗、及各地的风情,也有差别,在南方,四季常青,山明水秀,景色怡然,绿色掩映。房屋一般使用灰色、黑等色彩,白墙灰瓦,栗、黑、墨色的梁架柱,和周围的环境或调和或称对比,秀丽雅谈,意蕴深远,婉转有情致。清代的彩画主要有三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彩画色调繁多,琳琅满目,也各有其独特的成就。

建筑雕刻技术始于原始社会中晚期出现的泥塑,隋唐、宋元时期有了划时代的深度发展,到明清两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工艺,使砖雕、木雕、石雕各具特点,石雕、砖雕主要作为外观装饰,集中使用在台基、大门或厅堂、山头、屋脊等处,木雕主要作为内檐装饰,特殊建筑装饰也使用鎏金技术。雕刻一直是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合了雕刻的技术手法和故事传说,文学题材等艺术,将不同时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物象等巧妙地组合在木、石、砖上,令人遐思,发人深思。一个个生动的民间故事反映了中国文化精髓与精神内涵及民俗趋向。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有的祠堂有花岗岩石柱,柱顶雕一石狮顶住桁条,石柱下座石墩上雕刻有蝙蝠、马鹿和丹顶鹤三种动物图案,寓意着福禄寿三星拱照。也有“龙凤呈祥”的石雕以及众多鸟鱼山水人物等壁画,都透出松鹤延年、吉庆有余、福寿双全等吉祥含义。祠堂的雕刻更是富丽堂皇,一般梁面、梁托上雕刻各种精美图案,而且门窗、板壁几乎都饰有镂空花雕或平板花雕。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雕刻设计巧夺天工,刀工细致灵巧,技艺炉火纯青,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五、其它

1、戏台:规模较大的祠堂都有戏台。戏台平面面宽一般四柱三开间,少数再增加两个侧台构成五开间。戏台的明间与深度均在五、六米,台高1.6米左右;必须设置在正中,大门设在两侧,进入祠堂从戏台两侧通过,进入祠堂内部。戏台有南北之分,南方戏台轻盈飘逸让人回味,北方戏台厚重敦实独具风韵。显然戏台成了祠堂家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旗杆:这是因为建祠堂规制有一条:宗族中有四品以上官位的,才允许在祠堂门前竖立高大的旗杆。民国后改制,为百岁老人或为在海外经商、发家致富后对家乡祖国作出显著贡献者的表彰。所以有些名门望族祠堂大门前设有旗杆。

3、牌坊:多为表示对先人的纪念,颂扬之情而立于祠庙大门前方的建筑物。牌坊是品德高尚,地位尊贵的象征,牌坊上的雕刻越精美就越显示出先人的高洁和后世的虔诚。牌坊有表彰政绩的,有旌表节义的。从材料上看有石牌坊、木牌坊。

4、牌坊正前方还筑有泮池,泮池即水池。是采用过去学宫中礼仪性的设施,暗中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的子孙“进学”“入泮”成为科举人才;另一方面,民间还认为水池是“聚财”的象征,同时有实际意义就是消防灭火。

5、匾额和柱楹:匾额与柱楹是祠堂建筑的点睛之处,语言简练,寓意深长,文采激扬,趣意盎然,特别是名人题写的匾额、柱楹尤为珍贵。如《四库全书》中辑录的河东薛瑄祠堂名人柱楹抄录如下:一、上联:承祀义而竭,下联:精意钦崇无已。二、上联:拱遗像而仰,下联:德辉景慕胡忘。三、上联:文章羽翼六经高风,下联:出班马韩欧之格。四、上联:道义浑论三代亢气,下联:回关闽濂洛之波。五、上联:河汾鈡秀真儒,乃出义文周孔之绪端不坠,下联:洙泗衍淑正学,以传濂洛关闽之命脉常存。

堂号:宗族的标志寻根问祖的文化符号

所谓郡望,其实就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开始于先秦、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的一种行政建制、行政区划,在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望”指的就是“望族”,即有声望的姓氏大族。“郡”、“望”合一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在某个固定州郡之中,因代出英才、门庭显赫而为当地人所敬重和仰望,成为该郡望族,故称“郡望”。随着时间推移,“郡望”还被用来指称“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即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那个郡。

所谓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由于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几代同堂,或者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几处厅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这一同姓族人的共同徽号。为了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族、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兼有祠堂名号的含义。

堂号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与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支族的称号。它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不仅是寻根意识和祖先崇拜的体现,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

堂号可分为两大类:地域性堂号和非地域性堂号。地域性堂号又分两类:一类与姓氏的地望有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也称“郡号”或总堂号;一类与姓氏的郡望无关,是姓氏支系以所居地或祖先所居地的地名作为堂号。非地域性堂号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以各姓先人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等命名;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征,主要起教化作用的堂号。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

二齐梁文化的内涵特点

梁武帝的“三教合一”真正的历史价值是圆融了“释、道、儒”三教的进步文化,用“三教圆融文化”来治国、治人心,同时保护了三教的宗教纯洁性,确保三教的教主传世独立的宗教地位影响力。

“释、道、儒”三教圆融的进步文化成为一千多来的中国精神支柱。 文化视野下的善德,位居意识形态领域,是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显现。丰富灿烂的“齐梁文化”与其后2000年形成并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间有着极其紧密的传承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