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曾多次分析过康乾盛世和文景之治以及开元盛世的区别。
今天的很多人,张口就是一句“满清误我三百年”,将清朝的贡献全盘否定。不仅不承认清朝对今日我国疆域奠定的巨大贡献,连清朝在人口增殖上的贡献等也一概否定,康乾盛世更是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直言这个盛世的虚假。
那么,这个被教科书记载,被无数名人引用的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盛世呢?静夜史认为是盛世无疑。
今天的很多人,总喜欢拿今天的幸福生活往古人头上生搬硬套,将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对比古代的小农生活。得出古代的盛世,尤其是康乾盛世是“虚假盛世”、“饥饿的盛世”等结论。
静夜史认为: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当道,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明白盛世的基本含义。
说康乾盛世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且当牛做马的,难道文景之治就可以翻身做主人?开元盛世就不用承担沉重的赋税了?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一再分析:
我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无私奉献和逆来顺受的群体,他们习惯了卑微的奉献,却从来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足迹。
我国从战国时期出现小农经济,难道千百年来的农民不是这样被压迫着走过来的吗?怎么在少数民族皇帝统治下是个下等人,在汉家皇帝统治下就不是了?
静夜史的对于盛世的观点是:
和资本主义的民主只是面向资产阶级一样,我国古代的盛世始终是统治阶级也就是地主阶级的盛世,和农民兄弟没有关系。农民需要做的,就是更加勤劳地劳动,为这个盛世“添砖加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
所以,以民众的生活水平来作为盛世的标准,那么我国古代就没有盛世!
那么,既然出现了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我们看两个盛世有什么共同点,然后就可以知道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盛世:
1、社会稳定
文景时期,汉朝对外对匈奴采取守势,边境战争较少;对内则延续无为而治的政策,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开元盛世时,唐朝国力强盛,四海宾服;对内则几乎没有社会动荡。
到康乾时期,除三藩之乱和平定宝岛战争,清朝在长城以南的战争基本消弭,保持了至少100年没有大的战事。此时的战争主要在东北、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以及西域等地区展开,对中原地区影响较小。
2、人口增长
社会的稳定是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必要条件。
文景之治时,我国人口获得了巨大的增长,达到4000到5000万人。即使经历了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人口损失,到汉平帝时期,我国人口仍然高达5960万;
而开元盛世时,官方记载754年的唐朝全国人户约962万户,人口约5288万口。而因为古代有隐匿人口的情况,实际人口估计已经超过7000万;
而到了清朝前期,人口再次出现迅速增长。1645年,清朝全国人口为1900万户,人口不超过6000万;但是到了乾隆执政后期,人口已经超过了3亿;到道光时期更是超过4亿人。
清朝人口的增长除了得益于内地的长时间稳定,更有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辅助作用,正是这些高产耐旱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使得不适合耕种的山地也种上了作物,从而使得耕地面积迅速扩大,最终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很多人说,如果说人口多就代表盛世,那印度和非洲岂不都是盛世了?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实际上印度和非洲的体制决定了他们的人口注定只有数量,而对于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巨大的人口数量却是巨大的资源。
人口在古代任何时候都是宝贵的资源。有了大量的人口,统治者可以进行小农经济的扩容,创造更多的财富,满足地主阶级膨胀的欲望。至于说农民的生活条件,则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杜甫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面的一句话成为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要知道,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爆发,正是大唐盛世的巅峰时期,难道民众的生活改善了吗?
因此,静夜史特别理解1792马嘎尔尼访华时,英国使团对清朝百姓的描写:
-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运河而上去京城的日子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 “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洋洋的脸。”
- “他们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因为这基本就是我国民众千百年来真实的生活状态。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马嘎尔尼使团想要清朝强取豪夺的狂妄想法被乾隆泼了冷水,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也没有达到。所以充满怨恨的英国人如何将清朝社会主观描写似乎可以想见。
但可悲的是,今天的很多人,将马嘎尔尼的经过处理的观点奉为至理名言,并借此攻击乾隆鼠目寸光,清朝的盛世徒有虚名。
在静夜史看来:
康乾盛世绝对不是民众的盛世,占到社会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并不是盛世的主角。但是,这一时期清朝确实完成了几件大事,比如疆域实控面积达到历史最大;社会保持100多年的稳定;人口出现了数倍的增长等。
所以从文治武功上看,康乾盛世是名副其实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