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战斗机机载火控雷达是现代空战的首要条件,中国空军很长一段时间里,战斗机都是没有雷达的,最初只有简单的雷达测距器,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战斗机火控雷达除了制造技术不行外,信号分析处理技术更差,几乎无法分辨垃圾信号和目标信号,不但是“近视眼”,还是“白内障”,几架飞机同时开雷达就互相干扰到死机,从单脉冲雷达、机械描脉冲多普勒雷达到相控阵雷达,过程充满坎坷和崎岖,最终跃居世界前列。

一:中国战斗机机载雷达的起步时间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1)

50年代,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机载雷达工厂,生产一种智能测量目标距离,不能测量目标的速度和没有数据解算的SPD-5M雷达测距器,SPD-5M装备于米格-19S型歼击机,采用电子管的CL-1型雷达测距器相当简陋原始,不能搜索目标,测量距离只有2千米,夜晚及恶劣气候条件下基本没用,只有白天飞行员目视发目标后再把雷达对准目标才能为航炮提供弹道计算,由于探测距离和角度较低,并不能支持近距空空导弹,50年代末中国又引进了米格-19P夜间截击机的RP-5型机载雷达,这种雷达只能跟踪单个目标,探测距离只有5-6千米,杂波信息处理水平比较简单,容易被干扰,但可以在夜间使用,中国仿制的称为CL-l型,配备歼-5甲歼击机,成为80年代之前中国空军的主力夜间歼击机,而美国早在50代已经抛弃了这种只有一半雷达功能的假雷达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2)

在CL-l型基础上改进抗干扰能力的SL-2型机载雷达也装上了歼-6甲型全天候截击机,两者不同的是CL-l型采用了圆锥扫描体制,没法用一个天线兼顾搜索与跟踪,所以要在米格-19P夜间截击机的进气道上唇口装一个扇形搜索天线,进气道激锥内装一个抛物面跟踪天线,SL-2型机载雷达用单脉冲体制替代圆锥描体制,采用了可以定向发射的卡塞格伦天线,单脉冲雷达只需要一个脉冲就能获得目标信息,虽然技术指标并没变化,仍旧采用电子管,但由于雷达体制变化导致研制过程困难重重,一直拖到70年代才完成研制,在歼-6甲飞机基础上研制的歼-6乙截击机装有RP-2-U截击雷达,探测距离2.5-16.6千米,只能跟踪或攻击一个目标,机翼可挂4个导弹发射装置,连发间隔为0.2~0.5秒,编队飞行时间隔小于2千米时还不允许发射导弹,这种战斗机还用到90年代,这时各国早己装备了多普勒雷达,对歼-6战斗机的探测距离达85公里,截获距离在50公里以上,因此可比歼-6战斗机提前约4分钟发现歼-6战斗机。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3)

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在越南战争中获得的美国F-4战斗机残骸基础上复制其雷达设计。但由于工业能力上的差距开发极不顺利,中国在研制歼-8战斗机时专门组建了607雷达研究所,参照苏联RP-22雷达研制SL-4单脉冲雷达雷达,这种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机载火控雷达采用了大功率磁控晶体管和液压驱动搜索、跟踪一体化天线,探测距离达20千米,虽然1967年就完成样机研制,但问题太多,试飞一直拖延,直至1982年才设计定型,导致70年代已经试飞成功的歼-8战斗机只能配备CL-2A型雷达测距器,此时国外脉冲多普勒雷达已经服役多年,CL-2A型雷达测距器只是加大了功率,提高了作用距离,提高攻击距离和精度,由于歼-8、歼-7B型歼击机开始批量装备,SL-4火控雷达又没有研制成功,空军只能继续研制CL-3型雷达测距器,采用抛物面天线,可以自提供目标距离,探测距离和精度有所提高,又根据歼-7E战斗机的要求发展了CL-3A型,一直服役到21世纪。

二: 21世纪以前,中国的战斗机火控雷达处于严重落后的状态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4)

西方雷达技术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梦寐以求的东西,虽然西方对中国实施严密封锁,但中国也利用八十年代的难得机会突破了这一关口,中国首先引进了英国GEC-马可马公司生产的空中徘徊者雷达测距器,全系统只重40千克,探测距离可以达到15千米,最大的特点是计算机与配套的956平显系统相连,平显自动给出目标数据,这套综合化航空子系统先装备了出口型歼-7M战斗机,后期中国空军的歼-7战斗机也按照这个标准装备,而歼-8-2型歼击机需要的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根本无法研制出来,在之前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子科技人员都没搞明白多普勒雷达的技术原理,空军不得不选择在SL-4单脉冲雷达基础上继续研制SL-5型雷达,SL-5型雷达首次采用了宽频、高增益雷达天线,有频率捷变能力,对5平方米的空中目标探测距离可以达到40千米,并制导霹雳-4型导弹攻击18千米的目标,但是霹雳-4型空空导弹多次试射失败,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5)

SL-5型雷达可靠性也很差,无故障间隔时间只有50小时,装备歼-8-2型歼击机后故障频发,遇到电子干扰时需要先确定电子干扰类型再选择相对的按钮启动相对的抗干扰系统,在中国引进意大利的阿斯派德空空导弹后,空军又改进了SL-5A雷达,SL-5A雷达采用了数字测距/测速新技术,还采用了数字光栅扫描多功能显示器,可显示雷达信息,导弹数据,瞄准偏差、本机姿态,天线位置等几十种数据,还配备了与地面半自动化拦截系统联网的481数据链,可由地面把目标数据传递给歼击机,歼击机的飞控系统根据导航系统自动引导歼击机飞向预定拦截点,只有在没有收到数据的情况下,歼击机才会打开雷达,有了SL-5A雷达和阿斯派德空空导弹,中国空军才初步接触到了现代超视距空战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6)

但是SL-5A雷达没有对地能力,早在60年代,中国空军开始考虑发展低空突防的强-5型攻击机,为此研制了具备地形测绘与跟踪能力的317型机载火控雷达,1976年小批装备强-5鱼雷攻击机,但因鱼雷攻击机过时而停产,在317型雷达的基础上发展了小型化的JL-7型雷达,但没有定型投产,80年代初,中国以米格-2IMF型歼击机仿制了歼-7-3型歼击机,需要一种能装在歼-7-3型机头进气道激锥内的雷达,体积小和重量轻的JL-7型雷达被装上了歼-7-3型歼击机,JL-7是中国第一部工作在Ku波段的机载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为30千米,他可以搜索显示、人工截获、敌我识别,测定地面目标斜距和有多种抗干扰措施,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7)

90年代,歼-8、歼-8-1歼击机也用改进型的JL-7A替代原来的SL-4雷达。歼-8E歼击机,70年代为了给水轰-5水上飞机配备鹰击-1号超音速反舰导弹,又研制了231型雷达,中型舰船目标探测距离达80千米,虽然最后水轰-5水上飞机没用上,但231型雷达的发展型232型雷达装上了的歼轰-7型歼击轰炸机,为鹰击-8型反舰导弹提供对海搜索和跟踪能力,探测距离提高到100千米,对大型空中目标探测距离也达50千米,以上这些战斗机火控雷达最大的问题是配备地形跟踪雷达的作战飞机都开始超低空突防,这些战斗机火控雷达向下搜索地面受到不平的地面的杂波干扰,难以探测到目标,

三:21世纪初的中国的战斗机火控雷达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8)

西方就发展出根据活动目标回波的频率与发射波频率差,滤除干扰杂波而探测出地面杂波目标的脉冲多普勒雷达,中国在70年代开始接触脉冲多普勒雷达,1980年还决定研制为歼-8-2型歼击机配套的KLJ-1型脉冲多普勒雷达,但是连原理都没搞明白,加上国内材料及加工工业无法生产精度加工低于0.001毫米的低副瓣平板缝隙阵天线,于是从英国引进了全套的平板缝隙阵列天线精密加工技术,直到1987年才研制成KLJ-I型雷达,早期KLJ-1雷达设计为了求快没有采用全波形,只具备中、低脉冲重复率,缺乏探测迎头下视的高脉冲,只求先有下视、下射能力再提高整体性能,因为迎头下视能力有限,影响了探测距离达不到70千米的要求,无法对抗米格-29战斗机的NO-19雷达,为了对付米格-29战斗机,只好和美国搞以F-16战斗机的AN/APG-66脉冲多普勒雷达改进歼--8战斗机的“和平典范”工程,失败后只能继续完善KLJ-1型雷达配备给歼-8H歼击机,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9)

完善后的KLJ-l型雷达天线直径800毫米,对5平方米的空中目标探测距离达到70千米,用全相参有、脉冲压缩、频率捷变技术和可编程数字式信号、地图测绘,数据处理系统,首次具备近距格斗模式,大幅度格斗机动时也不会丢失目标,可以根据空中态势自动选择波形,还可以在发射机关机后保留雷达地图,机载导航系统将实时位置和飞行参数传递给计算机,显示器画面上就有自身飞机的标志在移动,飞机就可以隐蔽地接近打击,同时雷达可以通过1553B数据总线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尽管KLJ-1雷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和美国APG-68V-9雷达相比还有较大的探测距离和多功能差距,无法满足歼-10等第三代战斗机的要求,607所早在研制KLJ-l型雷达的同时已经完成具备高、中、低三种脉冲重复率的IL-I0A全波形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原理样机,1998年正式公开,搜索距离提高到104千米,下视搜索距离提高到60千米,性能接近美国AN/APG-68雷达,具备跟踪15个,打击6个的多目标攻击能力,这个数据相当强悍,在当时只有F-14战斗机的AWG-9雷达有这个能力,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10)

但是受限于机械扫描雷达扫描速度较慢,目标更新速率不高,火控解算无法保证精度,IL-I0A全波形脉冲多普勒雷达的DBS模式可以把波束细化,区分地面两点之间的多普勒频率,提高对地分辨率,达到32:1,不过受限于处理能力,DBS分辨率只能算中等,IL-I0A雷达又增加具备较高的对地分辨能力的合成孔径成像模式,然后配备歼轰-7A型战斗轰炸机。配套歼-10A战斗机的是KLJ-3型雷达,来自以色列的EL/M-2035脉冲多普勒雷达,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11)

俄罗斯至今都未能掌握平板缝隙阵列天线精密加工技术,所以苏-27SK的N001机载雷达在重量,计算机运行速度,工作模式,探测距离,可同时跟踪目标和可同时攻击目标等性能上比KLJ-3型脉冲式多普勒火控雷达差了2-12倍。KLJ-3型雷达的出口型是巴基斯坦JF-17战斗机配备的KLJ-7型雷达,探测距离达到了130千米,KLJ-7雷达天线只有600毫米,探测距离只比700毫米天线的AN/APG-68雷达少20千米根据雷达距离公式计算,KLJ-7雷达的发射机功率密度、接收机噪声系数已经达到相当口的水平。

四:21世纪的中国的战斗机火控雷达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12)

但机械扫描雷达严重制约了机载雷达的探测精度和速度,21世纪的战斗机开始相控阵化,中国的相控阵雷达早在1964年开始研制,只是缺少技术而无疾而终,70年代,研究单位又研制了采用一维相控阵天线的698对海搜索雷达,但这种雷达因需要两套天线,不容易布置,电子扫描角度也有限而停止研制,到了80年代再度开始研制机载相控阵雷达,为了加快研制速度,中国引进了俄罗斯为了改进苏-27系列战斗机研制PERO无源相控雷达,结构也与中国自研的无源相控阵天线大同小异,只是一个支撑在上方,一个支撑在下方,天线直径1050毫米,重量只比苏-27战斗机的N001雷达增加20千克,探测距离却增加到190千米,可以同时跟踪12个目标和同时打击其中4个,2001年交付中国空军测试,但中国空军没有采纳,因为采用的空馈方式难以解决馈源及支撑遮挡天线的问题,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13)

中国空军更加倾向于有源相控阵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优点就是可以安装数千个T/R模块,T/R模块直接向空间辐射电磁波,可以大大增加探测距离,21世纪第一个十年,随着中国电子工业的进步,中国相继突破了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生产的X波段T/R模块功率达到10瓦/个,歼-20战斗机可以装2000个T/R模块,以每个10瓦,效率30%来计算,最高功率达到6千瓦,平均功率达到2千瓦,探测距离达到300千米以上,超过了F-22战斗机的配备的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的230千米,F-35战斗机的AN/APG-81雷达最大探测距离是180千米,是AN/APG-77雷达的80%,2018年装备巴基斯坦空军新一代JF-17战斗机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和2014年的歼10C战斗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有相同的技术渊源,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直径550毫米,可以安装了约1000个T/R模块,雷达峰值功率可达12千瓦,平均功率不低于4千瓦,探测距离可达170千米,全重只有125千克,只比老一代JF-17战斗机配备的KLJ-7型雷达重了5千克,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14)

KLJ-7雷达是一款X波段电扫 机扫脉冲多普勒雷达,共有V1和V2两个版本,该雷达性能非常平庸,对5平方米目标探测距离可达只能达到105千米,对1平方米目标只能达到80千米,电子对抗较差,装备V1版本KLJ-7雷达的JF-17战斗机只适合和二代战斗机较量,如果遇到三代战斗机时无法做到先敌发现,V2版本的KLJ-7雷达探测性能有进步,但抗电子干扰能力依旧较弱,不可能与有源相控阵雷达对抗,所以新一代JF-17战斗机才配备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南京第十四研究所研制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拥有和美国F-35战斗机配备的AN/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一样的空空、空地、空海多目标跟踪和辅助导航、抗干扰功能,探测信息能够与格斗空空导弹交联,当格斗空空导弹导弹头锁定目标失败后仍然能够锁定目标,而且合成孔径模式还能以实波束地图和多普勒波束锐化进行实地测绘,从而发现隐藏目标并为精确制导炸弹弹药提供攻击坐标,还可以在同一时间探测空中和地面目标,这种能力也能够匹敌F-35战斗机,

五:结语

各国战斗机雷达对比(从世界最落后到出口货都比美国自用得还好)(15)

考虑到JF-17战斗机是轻型战斗机,F-35战斗机是中型战斗机,两者天线直径相差近300毫米,安装的TR模块数量也就相差近一半,JF-17战斗机以这个巨大差距达到的探测距离只比F-35战斗机少10公里,KJL-7A有源相控阵雷达仅仅只是出口货,知微见著,从他身上可以一窥中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水平,可见如果F-35战斗机遇到天线直径和F-35战斗机差不多的歼10C战斗机探测距离会相差多大了,而且中国独创的三面阵雷达更厉害,左右两侧的阵面可以作为预警阵面,兼作导弹制导阵面,侧面飞行仍然可以为导弹提供制导信息,作战灵活性更上一-层楼。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从仿制过时的雷达测距器,到引进脉冲多普勒雷达,再到自研有源相控阵雷达,虽然历经磨难,今天放眼世界,已经没有对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