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贵族传统

中国有“汤武革命”“改朝换代”的传统,古来王朝覆灭,在我们的想象里新朝会把旧朝后代斩草除根,以绝后患。然后事实上却非如此。

明清以前的王朝更迭,新朝建立后对旧王朝的统治者,只是将其军事力量全部解除。投降的皇帝,在新朝会以“宾礼”的形式,给予高爵封国,并特许他们在自己的封国里行前朝年号,一切礼仪用度均按天子规格行事,而不过多干涉。

“宾礼”,意味着前朝后裔在新朝并不称臣,而是新朝皇帝的客人,二者本质上是平等的。如汉献帝退位山阳国之后,仍可以帝王礼仪祭奠先祖,其死后,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

并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

满清时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传承2400多年的贵族传统)(1)

这样优待前朝皇室的传统历史上称之为二王三恪,又称二宾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后,或单称三恪、二王。古代政治礼制,属宾礼之一,历代王朝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后、三恪,给予王侯名号,赠予封邑,祭祀宗庙,以示尊敬,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标明正统地位。

二王三恪制度最初兴起于周朝,公元1046年周武王统领天下万国,兵发岐山,讨伐商纣王。血战之后,穷途末路的商纣王在曾经淫乐的鹿台自焚,一般史书解释会这样说:统治达400年之久的商王朝就此灭亡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周朝新建,武王广封天下诸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剩下的18国则是由有功勋臣以和贤王后裔构成的。

满清时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传承2400多年的贵族传统)(2)

商纣王之子武庚被周武王封在殷商旧地,是为邶国,以抚恤殷商旧民。但是武庚不忘杀父灭国之仇,最终武庚乃串通"三监"联络东方故旧殷、东夷、淮夷、徐、奄、蒲姑、熊等族十七国,起兵叛周。结果却是武庚兵败被杀国除。周朝统治者于是将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立于商丘,是为宋国,爵位公爵。并且特许其以天子礼乐祭祀殷商先祖。

宋公国作为周天子的宾客,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加上殷商也就有1229年了。

除此之外,周朝还将“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则陈与蓟祝共为三恪,杞宋别为二王之后。”

所以黄帝之后蓟国,尧之后裔祝国,舜之后陈国被尊为周朝的三恪,而夏禹之后杞国,殷商之后宋国,被尊为周朝的二王后。

黄帝,尧,舜,禹这些贤王的后裔到周灭商之时,最久的也都经历了近千年的岁月。

一千年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到到现在的长度,沧海桑田这些贤王后裔早已没落成草民了。

如此漫长岁月,事实上很难找出所谓的贤王后裔。身份的真假并不重要,对于周王朝而言,他们需要这些政治花瓶装饰门面,“兴灭继绝”,以昭显王朝受命于天。

商周鼎革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代之而起的周朝“礼制文明”很快取代了商朝“好事鬼神”的传统。周朝对已经没落一千多年的王族以“列土封疆”的政治举措进行拉拢,在客观上竟为后世确立了一个传承2400多年的雍容有气度的贵族传统:新朝灭掉旧朝后,不再将前朝后代斩杀殆尽,而是优待前朝王族,重新赐予他们爵位和领地,在新朝统治下也能祭祀前朝帝王。

周以后的许多王朝也都遵循了这一古老传统,取“兴灭继绝”之意,厚待了这些前朝后代。

满清时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传承2400多年的贵族传统)(3)

二王三恪的历史演变

汉武帝曾经寻访商朝的后裔封为殷绍嘉侯,寻访周朝的后裔封为周子南君,就为周承休侯。周子南君国(卫公国)和殷绍嘉侯国(宋公国),被尊为汉朝的二后。

周子南君国(卫公国)和殷绍嘉侯国(宋公国)一直到永嘉之乱才灭亡,存续了约四百多年。如果从西周算起,那么周朝实际存在了1200多年,若再加上传说时代,那么周朝存世也有近两千多年了。

比较著名的封国还有,曹魏代汉,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蜀汉刘禅,为安乐县公,这些封国也都亡于永嘉之乱。

满清时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传承2400多年的贵族传统)(4)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王朝,自皇位拱手让人时本应寿终正寝了。但是从实际的享国时间来看,这些王朝又都分别延续了数代。

如东汉二百余年,作为山阳国其又存在了89年,传四代山阳公而亡。蜀汉存国43年,但是安乐县国,又存在了84年传承三代而亡。

又如北宋宋太祖封柴宗训为郑王,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嘉祐四年,宋仁宗封柴咏为崇义公,政和八年,宋徽宗又封周恭帝玄孙为宣义郎,与崇义公为国二恪。而后周和宋朝历三百年而亡。

满清时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传承2400多年的贵族传统)(5)

曾有人言中国人是最缺乏贵族气度的族群,因为中国不像欧洲王室那样世代传承有序,而且每个朝代的执政者都是暴发户,土匪,流氓的后裔。但是历史事实却告诉我们了一个相反的结论,二王三恪的历史传承,正是中国最有涵养最为优雅的政治传统。

而且孔子圣裔,历代传承绵延不绝,不正是最好的明证吗?

所以说中国人是有贵族气度的,也是极为宽容的民族。但是这么好的制度却在8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以至于废而不用。

元明清三朝帝王的小肚鸡肠

元军攻克临安之后,忽必烈封宋恭帝赵㬎为瀛国公。按照中国政治传统,赵㬎在元朝也就是一个昭显元帝气度的政治花瓶。但是出身蛮族的元帝,却觉得赵㬎如芒刺在背,必欲除之而后快。

不料,忽必烈却让他到西藏高原苦寒之地出家为僧,后来又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

至此以后,元朝再也没有册立赵宋的皇室后裔,虽然元帝优待了赵孟頫,但也没有赐予其世袭爵位,更遑论列土封疆了。

满清时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传承2400多年的贵族传统)(6)

元明清三朝统治下的中国,虽然皇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但是这八百年的悠久历史却透露着一股不自信却又极暴戾的气息。

明太祖建国之后封元皇孙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未赐封土。

满清入关后,清统治者残暴地对已经投降的明朝藩王进行大肆屠杀:

如顺治三年五月,以“私匿印信”为借口,将鲁王、荆王、衡王世子等十一人处死;顺治五年,被俘的福王(弘光帝)和早已投降的周王、晋王、德王、潞王又一起被杀。

据白新良、赵秉忠《清兵入关与明朝宗室》一文统计,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先后擒斩的明朝宗室、其名号可稽者,仅郡王以上就有五十多人,对他们的家属,无论少长尽诛之,以此计算,总人数当在万人以上。

尤其是自诩本朝得天下最正的康熙爷,却做出来了最没有帝王气度的事情。

满清时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传承2400多年的贵族传统)(7)

虽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至南京明孝陵,对前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行三跪九叩大礼,进行拜谒祭奠。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又一次拜谒明孝陵,并题“治隆唐宋”碑,立于侧,今日尤在。

康熙一生共六次南巡,而拜谒明孝陵达五次之多。拜谒明孝陵的目的在于笼络当时还未诚心归附的江南士绅,而且政治作秀所取得的功效最大。仅用一个膝盖,康熙就收服了江南士子人心。

满清时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传承2400多年的贵族传统)(8)

而且康熙多次晓谕天下臣民“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然而事实却是康熙一边虚伪的寻访明代后裔,一边却又残忍的诛杀明代后裔。

如康熙四十七年,崇祯第四子朱慈焕在山东汶上县被捕,时年七十五岁。

朱慈焕逃离北京后,为一前明王姓给事中收养,改名王士元,后来辗转浙江、山东以教授私塾为生。

被捕受审时,朱慈焕坦承身份:

“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清廷审结案件,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将朱慈焕与三子一孙一同处斩,家乡妻女六人闻讯自杀。

康熙却对朝臣解释道:“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莫须有”的罪名诛杀了耄耋之年的教师朱慈焕。而这句话也透露出康熙是确信所抓之人非王士元,而是货真价实的朱四太子!

经过顺治和康熙朝的大肆捕杀,有骨气的朱明皇室清除得也差不多了。

为了向天下后世昭示清朝是优待前明皇室的。

雍正二年,朝廷下旨认为直隶正定府知府朱之琏,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朱桂后裔!于是加封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抬入上三旗之正白旗,世袭罔替,负责祭祀明代皇陵。支俸银610两,俸米305石。

与此相较,清朝亲王贝勒等俸禄均在万两以上,而且历代所封前朝皇室,均有封地。

满清时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传承2400多年的贵族传统)(9)

到了清朝可真是小气了,封爵延恩侯不过守陵人,而且朱之琏其人是属于早期跟随洪承畴一起投降清朝的朱姓子孙,原籍隶属于汉军八旗之镶白旗。

笔者分析朱之琏所以能够获封一等延恩侯:

首要原因是朱之琏是对大清绝对忠诚的,

其二是属于从龙入关的早期投诚分子,可谓根正苗红;

其三是朱之琏在做知府期间清正廉明,有政声。

以上诸因素,造就了朱之琏被封延恩侯的条件。

但是朱之琏虽有司明孝陵延春秋案扫之命,却被禁止不能穿明服,行明朔,用明礼。春秋二祭,都必须"呈明前往"。作为前明皇室在清朝的代表,却不能按照传统着明朝服饰,即便祭祀先祖也要请旨前往。因为在清廷看来,朱之琏首先是大清的臣子,其次才是明室后裔,所以祭祀前朝帝王必须要获得朝廷许可,而不能随意前往。

清朝如此严苛的对待延恩侯,是为从根本上杜绝任何“反清复明”可能的发生。这样一来延恩侯也就没有名义上的和清朝分庭抗礼的可能,一切祭祀礼仪用大清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朱之琏的一等延恩侯这个政治花瓶,应该说是历史上最不自由的了。

所以说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从二王三恪制度的承袭上来讲,确乎此言!

喜爱明清史,日本史的朋友,关注本号,可以阅读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