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各个诸侯国的统治策略(略谈西周时期的二王三恪)(1)

因为历史久远,焚书坑儒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上的很多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重视,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二王三恪”这个问题亦是如此。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但是如果换一些角度来审视的话,答案也就明朗了很多。

简单说说什么是二王三恪,西周时期的二王三恪和后面其他朝代略有差别,西周时期的二王代表了夏、殷两朝在西周时守先王祭祀的两个诸侯国,三恪则仅是代表了一个诸侯国,二王之后的特权相对三恪要高一些,爵位也略高一些,都相对其他诸侯有一些特权。

殷之后和三恪在《左传》里面说得很清楚,殷之后先为邶国,后为宋国;三恪指的是虞舜之后的陈国。那么作为二王之后之一的夏朝守祀者是否存在呢?当然存在,否则就跳过了虞舜和殷商之间的夏朝,既不合情合理、不符合史实,又间接的否定了夏朝的存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典籍和出土的文物、文献,都能证实夏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相关记载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郑伯将享之,问礼于皇武子。对曰:‘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丰厚可也。’郑伯从之,享宋公有加,礼也。”;《左传·襄公十年》士匄曰:“诸侯宋、鲁,于是观礼。鲁有禘乐,宾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子产献捷于晋,戎服将事。晋人问陈之罪,对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则我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赖。’”

西周时期的杞国是不是守夏后氏祭祀的诸侯国呢?有二三十条证据可以证明杞国并不是,这里仅说三条原因和理由。

第一,在《左传》中,提到杞国是“夏余也”,并非夏之后,同时指出杞国是“东夷人”,使用“夷礼”,并非夏礼,而因为使用夷礼,还经常被鲁国等骚扰。孔子曾经去杞国验证夏礼,去宋国验证殷礼,结果杞国没有夏礼,宋国有殷礼,还有一些诸侯去宋国学习殷礼。这也说明杞国使用的“夷礼”并非是夏礼,如果是的话,孔子不会验证不了夏礼,鲁国也就不会以此为由攻打杞国了。

第二,《国语》中记载,“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此一王四伯岂繄多宠?皆亡王之后也。唯能厘举嘉义,以有胤在下,守祀不替其典。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唯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以殄灭无胤,至于今不祀。”

这段记载中提到了有夏、杞、鄫,也提到了申、吕、齐、许。申、吕两国皆为四岳之后,在西周末年和春秋初年亡国。有夏、杞、鄫的关系和申、吕、齐、许的关系是一样的,杞、鄫不等于有夏,有夏是西周时期为夏后氏守祭祀的诸侯国。如《清华简·厚父》说,“厚父!我闻禹□□□□□□□□□□□川,乃降之民,建夏邦。启惟后,帝亦弗恐启之经德少,命咎繇下,为之卿事,兹咸有神,能格于上,知天之威哉,闻民之若否,惟天,乃永保夏邑。再夏之哲王,乃严寅畏皇天上帝之命,朝夕肆祀,不盘于康,以庶民,惟政之恭,天则弗斁,永保夏邦。其在时,后王之飨国,肆祀三后,永叙在服。惟如台?”这里的“夏邦、夏邑”就指的不是杞国和鄫国,夏邦在殷商时期仍然存在,显然是守夏后氏祭祀的诸侯国,这个“夏邦”也就是周人口中的“有夏”。

“氏曰有夏”,在《诗经》、《左传》、《史记》等典籍中皆为“夏后”。有夏守祭祀,也是夏礼的合法使用者,杞国、缯国并没有使用夏礼的权限,因此孔子在杞国也必然验证不了夏礼。相关记载见《礼记·中庸》,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结合《左传》相关记载可知,《礼记·中庸》这条记载是几个类似记载中唯一正确的记载。)

第三,杞国的地位不符。杞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爵位为伯,有时也称子。在《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中是一致的,《左传》唯有一处称“杞侯”,而在《公羊传》、《谷梁传》中皆为纪侯,《左传》传抄错误。除了爵位外,地位也很低,在和其他诸侯并称时,宋公基本在最前,而杞国基本在最后,都说明了杞国不是王者之后。

那么,西周时期的王者之后除了宋国以外是哪个诸侯国呢?他就是侯国,这个诸侯国在伊洛一带,在此不赘述。本文非常简略的谈了一下西周时期的“二王三恪”,因春秋战国时期和西周略有不同,所以限定了“西周时期”,关于“二王三恪”的内容是非常多的,论证也较为复杂,将在我所著书籍和论文中详细解说。本文的目的并非论证,而是通过一些鲜为人知的记载,让研究者对“二王三恪”的认识有个初步了解,以便纠正错误思路,得出正确结论,这个问题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是不可忽略的课题之一。

撰稿人:侯孝岩

2022年2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