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

老四方的原住民,大都自明朝永乐年间迁移而来。以即墨转迁入者居多数。后经数百年,周边县城如胶县、㬵南、城阳,以及平度、莱西、莱阳、掖县、黄县、益都、高密、潍县、日照等地,陆续迁入者亦占有不少比例。故形成了老四方语种纷杂的地方方言。

换句话说,四方方言的某一句,可能源自即墨话;某一句,又有可能从胶县方言中来。最终融会贯通后,形成基本定型的四方话。

讨人厌山东方言怎么说 四方方言和老规矩(1)

在日常生活方面,四方话称昨天为“夜来”,此为古语,有唐诗为证:“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上午称“头午”,下午叫“过晌”。称烟囱是“伏台”,称天花板为“糊棚”,院子称为“天井”,院门叫做“街门”。房屋外围的高地,称为“屋山头”。晒太阳,叫“晒阳阳”,躺着称为“趄着”,睡觉叫“睏觉”。床叫“铺”,枕头称“豆枕”。称水桶为“筲”,垃圾桶叫“脏桶”,脸盆是“铜盆”,自行车叫“脚jue轧车子”,床单称做“棉单”。风箱叫“风闲”,收音机叫“电戏”,火柴称“洋火”,水泥叫“洋灰”,西红柿则称为“洋柿子”。松球,叫“松胡笼”,称小商店为“小铺”。把饭菜馊了,称为“斯孬”等。

在俗语方面,更加深晦难懂。如四方话将肮脏不干净称为“异赖”,不利索叫“派来”。称小气为“小作”,受苦叫“卡达”。说恶心为“恶涌”。称傻子为“潮巴”或彪子,说人不正经称做“流球”或“屎蛋”。称炫耀为“涨颠”或“叱鳞”,跋扈叫“乍里”,白眼称“挖猴”。说遭人训斥为“挨呲”,称讨厌为“烦恶”和“硌样”,修理叫“扎固”,坏了称“踢蹬”。“二二思思”指犹豫不决,没注意叫“木果睬”,骂人叫“噘人”,蠕动,叫做“固涌”。形容人长得黑,称作“轰黑”。“才将杆儿”指刚刚,“赶木地”指稍等、马上。称故意的叫“得dei为的”,“打扑打扑”指收拾收拾,“管几时”指无论何时、永远的意思。富裕叫“超盈”,饿了称“饥困”,瞧瞧叫“喽猴”,挖苦是“刺挠”。倒水称“押水”,扔了叫“拽了”。把石头剪子布称为“逮起逮”。

讨人厌山东方言怎么说 四方方言和老规矩(2)

在称呼方面,亦有特点。奶奶叫“妈妈”(一声)。叔叔大伯统称“爸爸”,婶婶称为“妈”(三声),前面根据年龄次序加上数量词,如“二爸爸”,“五妈”等。叔伯亦有称做“大大”和“爹”的;舅妈、舅母亦有称“妗子”的。小男孩称为“小扫儿”,小女孩称做“小嫚儿”。左撇子,叫“左把来子”,说人驼背的厉害,称为“锅腰子”,均略带贬意。称吝啬的人为“嘎古蛋”。

称呼动物,也有意思。鸽子叫“布嘎”,狼称做“马虎”,蛇是“长虫”;蝙蝠叫“蹩蝠”,螳螂称为“刀螂”。“蚁羊”是指蚂蚁,“蛐蟮”说的是蚯蚓,蝉,称为“节柳”。蝌蚪最有趣儿,叫“蛤蟆过当”。

饮食方面,如高梁叫“胡秫”,马铃薯称为“地豆”,馒头叫“饽饽”,锅巴称“嘎渣”。榼子面食叫“卡花”,另外又引伸出一种意思,形容子女和父母长的像。玉米面粥叫“黏煮”,葱油饼称为“样子饼”,韭菜盒子叫“哈饼”,疙瘩汤叫“古渣汤”等。流传最广的,则是称蛤蜊为“嘎拉”了。

讨人厌山东方言怎么说 四方方言和老规矩(3)

在民俗活动中,称娶媳妇为“将媳妇儿”,女儿出嫁称为“发付闺女”。“送汤米”,是指亲友给生孩子的人家送贺礼。新婚媳妇回娘家,叫“望三日”。

老四方的方言,有些已成为青岛的地方方言。但同是市区的方言,亦有不小的地域差别。西镇、东镇、四方、沧囗、李村、崂山,老青岛人从一开口讲话,便知是哪个片区的口音。到了八十年代,市里的涉外单位招工,曾一度拒绝某些边远片区的市民报名,即有方言口音重的缘故。此举当有歧视之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老四方经过五百多年的历史积淀,沿袭下来的老规矩不少。有些规矩,与民俗文化有关联,有些则是约定俗成,口口相传。也有一些老规矩属于陋习,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已逐渐废除或改良。总的来说,老规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脉。

长幼有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季时令的瓜果和食物,长辈尚未吃过,晚辈不能先尝,要懂得孝敬。与长辈全家人聚餐,有时令的或初次吃的食物,要先祭奠一下逝去的老人。我常在年夜饭饮酒前,看到父亲用筷子从杯中往外,点酒三下。过年下饺子时,也在厨房里口中念念有词。那是他和远在天国的父母对话,希望并相信他们能听到,祈愿他们安息,也福佑他们的子孙儿女平安康乐。以示后辈不忘前辈养育之恩。

走亲戚或有客人带礼品来访,无论礼物轻重,客人走时要回礼。老四方人称做“压篓儿”。每当这时,宾主双方会互相谦让几个回合。礼尚往来,互通有无。俗话说,有来无往非礼也。客人不主动展示所带礼物,主人不宜当面打开,否则会失礼。此与西礼明显有别。

吃饭时,长辈不动筷子,晩辈不能先吃。回家后,要跟长辈打招呼;出门时,要和长辈说一声。此为让长辈安心,别牵挂。一般来说,长辈轻易不去晩辈家串门、坐客、居住,尤其是男性家长。记得赵朴初先生曾讲过,“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而子女的家,从来不是父母的家。”可能即是此道理。

1970年代初,我们回四方湖岛村过年时,仍有妇女与孩子不能上桌的规矩。后来慢慢改变了。

日常生活方面的规矩也颇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四方人称为,不能“歪块着”(指站姿坐姿不正)。上炕要盘腿坐。吃饭不能吧嗒嘴儿,喝汤喝粥不能稀里呼噜出大声。只能在自己眼前的盘里夹菜,夹菜不过中心线。不能咬筷子,不能乱翻盘中食物。更不许拿筷子、勺子敲碗敲碟,那是要饭的乞讨之举。

有人抖落腿儿,会立遭长辈训斥:有点福气都给你抖喽掉了。那是穷相。不允许翘二郎腿儿。也不允许小孩玩火,据说晚上容易尿炕。未知何据。天黑后,不能吹口哨,容易招来游魂。没人的屋内,外人不能随便进入等。

两家孩子吵架,得先教育自家孩子。老四方人称为,不护驹(犊)子。这是倡导睦邻友好。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即此道理。

进了腊月门,规矩更多。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讲话带“死”字,俗话说,五更死了个驴,不好也得说好,否则会被重重的教训一顿。正月初二送年之前,房间内不能扫地,否则会把福气扫走。祭祖桌上的供品,既不能乱动,更不允许偷吃,这是大忌讳。家里有了喜事,要给故去的父母长辈“上喜坟”,分享晚辈的喜悦和快乐。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祖辈们总结的这些方方面面的老规矩,是其生活智慧的结晶,民俗文化的凝练。千百年来,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交往,引导着人们的言论行为。后辈当有敬畏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