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为九州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铮史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文章虽长,但精华在后面!

说到“悬丝傀儡”,想必很多人都比较陌生,不知其为何物。但如果我说“提线木偶”,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了。提线木偶戏,在古时候称为"悬丝傀儡",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戏剧形式。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1)

悬丝傀儡戏

悬丝傀儡戏的演唱多以汉调为主,辅之以闽南、客家方言的山歌、民歌或采茶小调。“悬丝傀儡”顾名思义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悬丝”和“傀儡”,简单来说,就是在木偶的腿、手、肩、耳以及脊椎骨底部等关键地方各缚丝绳一根,以便于上方的提线操作。

今天和大家聊聊这种民间的草根艺术,主要是因为我的老父亲就曾经是一位“悬丝傀儡戏”的表演者,也是一个剧团的创始人和大师傅,可以说它和我父亲以及我们家都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然而,我父亲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这项技艺,到了我哥和我这一代便几近失传了,成了他老人家晚年的一个遗憾。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2)

悬丝傀儡表演者

父亲引以为傲的手艺——“提线木偶戏

我的父亲出生在建国初期,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赶上了三年灾害期。那时候的家里非常穷,村里周边能吃的东西基本都被吃光了,大部分村民都长期处于挨饿状态。小时候经常听他说起年少时的苦难岁月,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他说,因为实在饿得不行了,他在一个空空的仓库角落里发现了一捧夹杂着水稻壳的糠(就是水稻碾碎成为大米之后产生的壳和糠),如获至宝般狼吞虎咽起来,也算是不错的充饥“美食”了。有经验的人可能知道,这玩意一般都是用来喂养鸡、鸭、猪等牲畜的,人吃了很容易产生严重便秘,我父亲便是如此,南方人叫上火。这一次是拉不出来,还有一次也是因为饥不择食吃了山边野生芋头枝,结果大泻不止,听来令人唏嘘不已。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3)

野生芋头

就是在这样穷困难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同时作为家里七八个兄弟姐妹的老大,自然是最早就外出谋生闯荡以减轻家里负担的了。我父亲虽然只读过两三年书,读的还是方言版的“四书五经”,但他从小聪慧好学、领悟力超强,能写的一手毛笔字(还谈不上书法)。幸运的是,正是因为他的脑子活、领悟力好且还能写毛笔字,他被一个提线木偶戏团的大师傅看中了收为徒弟。不到三年的功夫,我父亲便将戏团表演所需的样样技能都掌握精熟,什么二胡、锣鼓、唢呐、笛子、箫以及每套戏的唱腔都一一熟稔于胸,很快便成为大师傅的得力助手和戏团顶梁柱,另外因为经常帮助师傅誊抄剧本,不仅记下了内容更是练就了不错的毛笔字功底。两年后,因为家庭的一些原因,不得已离开了戏团回到了老家。临行前,大师傅有点不舍,送了一套剧本故事书、一把二胡、一只唢呐以及一个提线木偶给我父亲并谆谆教诲。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4)

栩栩如生的提线木偶

回到老家的父亲,内心一直也想等机会成熟要自己成立一个提线木偶戏团,但是面对缺设备、缺人又缺钱的境况,他也苦思不得其法。他白天干农活,晚上没事就是把弄师傅送给他的二胡唢呐,没成想却此举却屡屡招来了很多同村人的围观和赞赏,没多久很多同村年轻人都来拜师学艺,有人拿着鸡鸭,有人拿着腊肠,也有人扛着几十斤米...于是,父亲开始手把手的教起了四五个徒弟玩乐器和提线木偶。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5)

拉二胡

就这样几年过去了,时间来到了七十年代末,我父亲用辛辛苦苦积攒的一点钱加上向几个徒弟家借的钱,通过他之前的大师傅介绍低价买来了一套二手的提线木偶戏的装备,包括几十个木偶和一些旧的布景,还有一些乐器等。回到家,经过一番修修补补之后,这些提线木偶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就这样,一个新的提线木偶戏团就基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木偶戏团成立之后,我父亲经常带领几位徒弟进行练习,为了打出名声,于是利用一次节日的机会就在本村的祠堂戏台上,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免费表演,结果在周边乡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观众一天比一天多,最后应邀加了两天的戏。这一次,我父亲以及他的新生戏团的名气算是打响了。此后,邀请我爸的戏团去表演的地方日益增多,小时候,我看过好多次我爸在戏台上的精彩表演,每次都很想跟着去,无奈要上学。老实说,我从小到大对于历史那浓烈的兴趣,很大原因源于我爸表演的提线木偶戏里的精彩历史故事。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6)

提线木偶戏团

印象中,我父亲在表演时的神情和唱腔时的状态,经常让我觉得真的是为舞台而生的,真的有点屈才了,不仅长得帅,而且声音好,水平高,只是当时没有那条件而已。即便只是在幕后提着线在操纵木偶,但依然能感受到他满满的激情和热爱。此后的几十年来,我父亲在当地十里八乡有着非常响亮的名声,长大后的我每次和他说起提线木偶戏,他就神采飞扬的滔滔不绝。后来,因为家庭开支的需要,虽然我们家也做一些别的生意,但每当有人邀请,他无论什么原因都会从新组织起戏团成员去表演,直到前两年得病之后身体不支才放下了这份热爱,那种不舍,也许只有家人才能体会...

“悬丝傀儡”的缘起与发展

“木偶”在古代也称为“傀儡”,“悬丝傀儡”是“傀儡”的一种形式,要追溯“悬丝傀儡”的起源,首先要搞明白“傀儡”的由来。

早期的奴隶制社会有一种制度,奴隶主们在死后会将其所属的大批奴隶杀死进行陪葬,称为“杀殉”,数量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此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奴隶群体成为主要的农业劳动力,如果全部都拿去殉葬就太划不来了,于是逐渐开始用“人形偶像”来代替杀殉了。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7)

商代杀殉遗骸

这种人形偶像最早是用茅草扎成的,叫作“刍灵”,之后逐渐采用木头来雕刻制作,自此才有了“木偶”。有些木偶外表非常逼真,手足能活动,甚至安装了一些能够使之跳跃的机关,被称为“”,原因是谐音“”字(向上跳跃之意)。在战国时期的古墓中出土过不少身穿衣服、形象逼真的木俑。据战国著名思想家列子所著《列子·汤问》记载,周穆王时期曾有乐师带着“演员”给穆王演出,“歌合律,舞应节”,但解开这些“演员”衣服一看,原来是绑着皮革的木偶人。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8)

战国时期楚国木俑

而用木偶来演傀儡戏,据说源于汉代。唐人段安节在其所撰《乐府杂录》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汉高祖刘邦率兵攻打匈奴,中匈奴冒顿单于之计被围平城(今山西大同)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城外四面重兵围困,其中一面是冒顿单于妻子阏氏,而城内已经断粮,形势十分危急。谋士陈平得知阏氏善妒,不喜冒顿单于纳妾,顿生一计,命人制造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形木偶,装上机关,打扮成婀娜的舞女形象,令其在城墙间跳舞。阏氏远远望见这些“女子”舞姿婆娑,楚楚动人,担心冒顿在破城后会宠幸这些歌女,便在自己所围的那面撤出了一个缺口,于是高祖转危为安。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9)

白登之围

从那之后,汉代的木偶戏表演就开始日渐发展起来。虽然这段野史不足信,但很多文献中均有相关记载,例如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中记载:“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而三国时的工匠马钧所制作的木偶,因纤巧细腻,能表演多种技艺,而获得“天下之名巧”的美称。而据唐代史学家杜佑所著《通典》上记载:“做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可见,用木偶表演傀儡戏,源于汉代是可信的,最早至少不晚于东汉时期。

自从汉代出现木偶傀儡戏表演之后,历经魏晋、隋的发展,木偶制作和木偶戏创作在唐代和两宋时期迎来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据唐人张在其所著《朝野佥载》描述,杭州人杨务廉制作了一个木偶,手捧木碗,在街上行乞,还能发出声音,栩栩如生,据说每日有很多人施钱给木偶。洛州人殷文亮制作了一群木偶能给人斟酒和敬酒,一板一眼、有条不紊,还有一些装扮成歌女的木偶按简单节拍唱歌吹笙,主人酒未饮完,木歌女便会用乐声催促,酒一饮尽,小木人又会来斟上。此外,在唐人封演所著的《封氏见闻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讲的是唐代大历年间的木偶戏表演者已经把尉迟恭和突厥作战的戏演活了,足见当时木偶制作水平以及木偶戏表演技艺之高。从考古情况来看,也佐证了这一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考古中曾出土过两个木偶头像,分别戴着纱帽和介帻,眉清目秀,敷彩谐和,雕刻非常精美。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10)

唐代木偶

除了传统木偶戏在唐代的大发展,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杖头木偶戏、牵线木偶戏、手指木偶戏以及以木偶取影的皮影戏等。

此后两宋时期,木偶戏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门类更加繁多,尤其以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最为受欢迎,而表演技艺也更加精湛,出现了很多技艺高超的知名表演家,如张金线、任小三等人都名噪一时。在河南省济源出土的宋代三彩瓷枕中,有一件上面就画了悬丝傀儡戏表演场景:画中三个童子,一个左手提锣、右手持棒敲锣;一个吹笛子、左脚抬起似在打着节拍;而中间那个则探着腰,右手握着杖,而杖上有三根丝线悬着一个傀儡老翁。这幅画虽然只是儿童游戏,并非真正的悬丝傀儡表演,但却形象地反映出两宋时期悬丝傀儡戏的受欢迎程度。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11)

宋代三彩瓷枕

随着南宋政权在南方站稳脚跟,木偶戏这一表演形式开始南传到东南沿海一带并日益兴盛,尤其是福建的泉州的“悬丝傀儡”最为著名,不仅制作精巧、操作复杂,其中一个木偶的提线少则十几根、多则二三十根,而且剧本多样,声腔活泼,音乐也极为丰富。根据《漳州府志.卷三十八》记载,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任漳州知事时,曾发布了《谕俗文》禁止傀儡戏演出,文中称:“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裒敛财物,装弄傀儡。”然而朱熹的禁令并不能完全阻止“悬丝傀儡”戏在泉州已然成风的气象。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12)

朱熹

到了元代,戏曲杂剧艺术光芒四射,提线木偶艺术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到了明代,木偶戏在前期受到一定抑制,直到万历年间才又开始兴盛起来。据十六世纪西班牙学者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记载,西班牙公使团曾于明朝万历三年(公元1578年),转道菲律宾来泉州,在官宴上就曾欣赏到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演出。此外,万历年间的晋江人李九我,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据传曾为傀儡戏表演者提下对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意思是说一个不足六平米的戏台,傀儡一登场,便可驰骋千万里,呈现千百年之历史画卷。而此联后来几乎能见于所以提线木偶戏棚两侧。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13)

傀儡戏

而到了清代,泉州人对于“悬丝傀儡戏”的热情和钟爱并未消退,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提线木偶戏“落笼簿”(传统剧目),其中《卢俊义》、《跳檀溪》等,分别注明是乾隆八年(公元1743)、四十一年(公元1776)或嘉庆年间的演出脚本。清道光年间,甚至出现了编演七天七夜的连台戏《目连救母》,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清代晋江人蔡鸿儒在其所撰《晋水常谈录》中称:“泉人最攻此技(提线木偶)”。

综上可证,悬丝傀儡自宋代传入闽南之后在泉州得以发扬光大,至少说自明清数百年间,泉州傀儡艺术一直十分繁盛。那时,泉州木偶戏班社林立,甚至风靡海外。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14)

泉州傀儡戏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泉州市木偶剧团)获得“提线木偶戏”保护单位资格。

有别于普通戏曲艺人,历史上的“傀儡”艺人有着异乎寻常的社会地位

在古代,戏曲艺人俗称“戏子”或“角色”,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社会地位极低。然而傀儡艺人的境遇和地位却完全不同,他们不仅被尊称为“先生”,而且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此外,凡是达官贵人要欣赏傀儡戏,要称“请戏”,尤为殊荣。如果遇到“人戏”和“傀儡戏”同时在一个地方表演,江湖规矩就是要让傀儡戏起鼓先演,这叫“前棚嘉礼后棚戏”,而“嘉礼”指的就是悬丝傀儡戏。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15)

汉高祖刘邦

这其中的原因,据说就是因为前文讲过的“木偶美女”救了汉高祖刘邦的命,解了平城之围。回到皇城的刘邦,因感念“木偶美女”于国有功,遂赐给每尊“偶人”以贵妃、贵嫔、贵人等尊贵的封号,并将这些木偶美女作为国宝珍藏于御库之中。傀儡得到汉高祖的御封,自然就提高了傀儡戏艺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到汉文帝时期,朝廷的乐府还仿造傀儡,在宫廷之中进行表演,经常作为迎宾嘉会和敬神驱邪的一种仪式。

这一点,作为我而言其实是有感触的,我父亲在成为“提线木偶戏”表演者之后,因为在当地颇负盛名,都是被人称为“先生”的,而且很受当地人尊敬。

父亲晚年的遗憾

去年的一个冬日里,落日的余晖透过不足两个平方大小的窗户,散落在房内一个老人那略显弯驼的后背上,时间彷佛定格了,有几分祥和,也有几分落寞...

房内的这位老人,就是我那年逾古稀的老父亲。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老人应该是从下午三点多就进到这房间了,一会儿整理整理木箱子里存放的木偶人儿,一会儿又拿起某个木偶陷入久久沉思。

武夷悬棺是怎么上悬崖的(福建34)(16)

落寞的老人背影

我知道他那时的心境和情愫,演了一辈子的悬丝傀儡戏,曾经创造过属于他自己的辉煌,然而到老来,后辈里能继承这一技艺的人几乎没有了,那种怅然若有所失的遗憾,作为儿子的我真真能够体味,然而,在当今浮躁的风气下,一些传统艺术的消衰,几乎难以扭转,又能奈何...

参考资料

1.《中华大帝国史》

2.《漳州府志》

3.《精湛绝妙的民间工艺》

4.乐府杂录

声明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或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