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1)

文/limwhite

摄影/limwhite

阳春三月,又到了赏虫……啊不,赏花的季节。

没错,未来两个月里,正是观察杨柳科植物开花的最佳时机,在遍种白毛杨的S大更是如此。不论是邱季端门前的立身路,还是西北西南楼四合院内,到处都是它美(chǒu)艳(lòu)绝(bù)伦(kān)的身影。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2)

「什么,你说它是花?!」

看,这满地的杨花,是不是很像满地蠕动的毛毛虫呀?

在正式介绍今天的主角之前,咱们还是先认识下司空见惯的杨树。毕竟,羊毛长在羊身上,花长得美(chǒu),自是有树的道理。

我们平时所见的杨树,分类学上属于杨柳科、杨属(Populus),落叶乔木。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之一——不论是整个广阔的北半球温带、寒温带,还是从洼地到海拔4800米,都是杨树的天下。在中国,它也遍及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等地,是重要的绿化、木材资源。

杨树分为五派:胡杨派、白杨派、青杨派、黑杨派、大叶杨派。

诸位请看——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3)

这是大叶杨,顾名思义,它口十子彳艮大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4)

这是黑杨,绝大部分速生杨属于黑杨,典型的经济林木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5)

胡杨,江湖人称“漠北小钻风欧阳锋”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6)

青杨,据说后来由某著名球星代言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7)

白杨,峭拔坚毅,杨树界的哨兵,哨兵界的吴彦祖。

同时也是某著名军旅歌曲的男一号,边防战士的好基友

每到春天,惊蛰时分、万物复苏之际,这些杨树上就会挂满许许多多形似「毛毛虫」的絮状物。阵阵春风吹过,它们就簌簌落到地上。由于它长得太像毛毛虫,小时候,有些调皮的男生就专门拿它吓唬一些胆小的女生,屡试不爽;大人们也常常拿它来吓唬小孩。

「那样的树上会结毛毛虫,专门咬不听话的小孩哦!」

怕虫的我吓得赶紧把刚偷来的五毛塞回爸爸口袋

其实,我们不应该对这些「毛毛虫」感到害怕。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杨树是先开花、再长叶的∶

头一年秋天,树上会冒出一些小芽茅

到了第二年春天,这些小芽茅就会变大、变粗、变长,成了一串一串、一挂一挂的杨树花

直到花掉下来之后,树上才从新芽里长出绿油油的叶子

开花——冒叶芽——枝繁叶茂——叶落,周而复始。

而每当沉睡了一冬的杨树从春光中苏醒时,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毛毛虫」:它们密密麻麻地挂满枝头,在阳光的衬托下透出掩不住的春意。

所以,每一次「毛毛虫」的盛开,都是一次生机勃勃的预言:既提醒人们褪去臃肿的冬装,也给漫长的北国冬天一个温暖的交代

这么说来,这满眼的毛毛虫,是不是不那么令人讨厌了呢?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8)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好像……还是很丑啊!!!

植物学上呢,则给这种类似「毛毛虫」的花起了一个好听的专有名词,也就是今天的主角——

柔荑(róutí)花序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9)

《说文解字》中的「荑」

图片来源:shuowen.org

(tí),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写道:「荑,艸(艹,即「草」)也。」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将其注解为「茅之始生也」,也就是茅草初生的嫩芽

至于为什么读(tí),而不读它的声旁「夷yí」,段玉裁是这样从《说文解字》的版本学上解释的:

「锴本(南唐徐锴编纂的《说文》)作『荑』,夷声。铉本(南唐徐锴他哥徐铉编纂的《说文》)作『𦯔』。今铉本篆体尙未全误。考《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南朝梁顾野王撰)《类篇》(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北宋仁宗、英宗年间修纂,司马光整理成书),皆本《说文》云:『𦯔,艸也』。知《集韵》(同样是北宋仁宗至英宗年间修纂、司马光编定成书的字书。《集韵》按韵编字,《类篇》按部首编字,两书相辅而行)合『𦯔』『荑』为一字之误矣。」

学者们通过考察,发现在秦汉的简帛中,「荑」与「𦯔」二字字形非常相近——这种「相近」从现在二字的字形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再加上两者字义相同(都指「草」),读音也类似(两字的声旁「弟」与「夷」古音叠韵),我们大概能推断出这样一个结论:

「柔荑」的「荑」读(tí),很有可能是古人在使用过程中将「荑」字与「𦯔」字混淆的结果。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10)

显示不出来的字都是它呀↑↑↑

╭∩╮(︶︿︶)╭∩╮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11)

欸,那既然「柔荑」不读「柔yí」,为什么大家都读「柔yí」,却极少人发现它、纠正它呢?让我们去字典里看个究竟吧。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12)

图片来源:百度词典

原来,这「荑」还是个多音字,分别念(yí)夷(tí)绨……

念声旁(yí)的时候,指割除田里的野草,引申为「削平」,是动词;

念(tí)的时候,则指杂草、茅草、草木的嫩芽,是正儿八经的名词。

简单来记的话,就是(yí)是动词,(tí)是名词,「移(yí)」动「提(tí)」名吧。

那么究竟传统的中国古文里有没有读(yí)的呢?它不会是一个生造出来的音吧?

答案肯定是有的,不然,也不会流传起这个读法。

这种读法始见于《周礼》中的「凡稼泽,夏以殄草而芟荑之」,简单说来,就是除草。这里的「荑」,根据字典里的释义,作为动词,就该读(yí)。

唉,古人的事情,可真复杂。

不过古人自己对「荑」可是分得门儿清。早在春秋时期,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开始有了「荑」的曼妙身影∶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如果有爱,荑草也能成为定情信物、「美人之贻」(《邶风·静女》);

还有十分著名的「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这句古今情书中上榜率居高不下的名句,恐怕是文学史上第一次将“柔荑”二字合在一起了(《卫风·硕人》)。想象一下这样的美人,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谁见了又不会心动呢?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13)

正所谓“芳草美人”,“手如柔荑”在《诗经》当中,

指的就是手像“茅草的嫩芽”。

这也是“柔荑”在词源学上最初的含义。

图片来源:@赵所生的微博

从此,「柔荑」——嫩芽,这个源自《诗经》的美好意象,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文人墨客们偏爱的对象。

比如,东晋著名玄言诗人郭璞的《游仙诗》中,就曾写到过「临源挹(yì)清波,陵罔掇(duō)丹荑(tí)」的句子。这里的“荑”,指的是草木的嫩芽,刚萌发出来,还透着鲜嫩的紫红色。

而清代《纳兰词》中,则有「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tí)。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的佳句(《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上阕)。不过,此处的「荑」,指的不是茅草的嫩芽,而应该是白茅属(Imperata)植物刚生长的花序,嫩嫩的、毛茸茸的,却是古代北方小女生的最爱。

把一把杂草写得如此含情脉脉,恐怕也只有纳兰容若这样细心的男子才做得到吧。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14)

「咦,说了这么多『柔荑』的意思,

全和『嫩芽』有关嘛,

和杨花八竿子打不着啊!」

哎,别急嘛。

要知道,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化,一门语言当中的某个字词,其语义很容易发生延伸替代转变

高中语文老师就曾教育过我们,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那些古今异义词。因为,这一类词,意义的变化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或者义项增减,或者使用范围扩大、缩小,或者语义更新、替换。同一个词,有的古义和今义判若天壤。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15)

比如,上面这些古今异义的成语,看到哪一个你哭了?

「柔荑花序」中的「柔荑」,就是这样一个古今异义词。现代中国植物学中的「柔荑花序」一词,之所以指代物发生了转变,就是因为:以《诗经》为源头的「柔荑」,在历史长河当中,进行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语义的漂流与冒险。

那么,「柔荑花序」究竟因为什么被命名,「柔荑」的意义又进行了怎样的转移呢?

作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了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认为「柔荑花序」,属于似穗状花序,花轴下垂、较软。这种如成熟的麦穗一般下垂的形态,让当时负责命名的中国植物学家们如沐春风,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那个人,尤其是那双优雅的、有着自然天成弧度的曼妙双手。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16)

敦煌壁画中的手姿,弧度丰腴柔美。

图片来源:《美学的极致——从敦煌手姿看美的丰富演变》,

杨东苗、金卫东编著,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2月版

因此,当年这样一颗颗挂在枝头的、丰腴饱满的「毛毛虫」,一下子就被植物学家们叫成了「柔荑花序」。其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指「毛毛虫」花的形态,像极了《诗经·卫风·硕人》中,那种光滑细腻的、自然下垂的女子的手。

庄姜夫人泉下有知,应该会婉然一笑吧。

第二种解释,则更为复杂一点。

由于「柔荑」在词源学上的本意——「茅之初生也」,指的是茅草的嫩芽。而茅草(禾本科白茅属植物)「嫩」的部分,除了初生的叶芽,还有它毛茸茸的、初生的花序。而杨树(杨柳科杨属植物)的花序,恰好也有类似的、毛茸茸的形态。

所以,「柔荑」,从一开始的“茅草的嫩芽”,转而用来指代「杨树的花序」,涉及到两个不同的物种之间微妙的联系。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17)

「呼,终于弄清楚了『柔荑』的来历。

但看你的表情……

好像还有什么惊天大秘密?」

最后,我们来八一八「柔荑」的私生活,八一八它最难于被世人发现的秘密——

你知道,柔荑也分男女吗?

其实,我们所熟悉的杨树是雌雄异株植物。不论是「公杨树」,还是「母杨树」,它们都没有花瓣;许多小花聚在一起、聚成一束,就成了“柔荑”。公杨树上开的花,就是柔♂荑;而母杨树上开的呢,自然是柔♀荑。这两种花,一棵树上只能找到一种,雄花、雌花绝不会长在同一棵树上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18)

面对我刊的揭底,柔♂荑表示清者自清。

图片来源:@霜天蛾的微博

另外,虽然雌性、雄性杨树都开花,然而雄花往往较雌花稍早开放,而且只有雌性白杨树长出杨絮种子

也就是说,3月的柔荑,即我们现在在初春户外能看到的这种,呈褐色或深红色、落满一地的「毛毛虫」,是杨树雄花,也就是柔♂荑。这个时候,它努力向外撒播花粉,传粉完毕,便完成了使命,纷纷凋落。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19)

柔♂荑:马上你就见不到我了

我就是「毛毛虫」,再问自杀

4月依然挂枝头那种柔荑,较雄花色浅,具有小舌头般突起的器官,这就是雌花,也就是柔♀荑。那些「小突起」,就是它的柱头,专门接受雄花随风播撒的花粉。

肤白如玉小技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20)

柔♀荑:马上你就能见到我了,嘻嘻嘻嘻嘻嘻

白毛什么的我才不知情呢

雌花完成授粉后,不会像雄花一样「粉尽花亡」,而是一直挂在枝头,长成蒴果,最终吐出漫天飞舞的「白毛」——这「白毛」里边的「小黑点」,就是杨树的种子,也就是柔♂荑与柔♀荑的爱情结晶。种子随风飘走,飘到河边,或者其他土壤湿润的地方,就有机会安家落地,长成新的杨树,继续它们父辈母辈的故事。

总结一下:掉落的「毛毛虫」是雄花(柔♂荑),长小绿果、飘白毛的雌花(柔♀荑)。现在记不清它们的区别,没有关系;等到暮春初夏、杨絮漫天的时候,柔荑夫妇的后代们,自然会化身粘人的小♂妖♀精,轰轰烈烈地拜访每一个你。到时候,你可要记得柔荑一家子的好噢!^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