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创始人,世界杂交水稻第一人。自1964年步入杂交水稻研究,9年时间实现三系配套,接连研制出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及海水稻等品种,造福中国及世界无数人。1981年,袁隆平荣获中国首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82年被国际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一生斩获荣誉无数,仍不懈追求“世界吃饱梦”。

纪念中华拓荒人袁隆平心得体会(中华拓荒人袁隆平)(1)

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向世界传出一则噩耗,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享年91岁。袁隆平自1964年来,花费长达58年的岁月致力研究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吃饱饭,让世界更多国家避免饥荒。我们将其尊称为“当代神农”,养育几方人,他的离世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遗憾和损失。

为祭奠袁隆平爷爷,写下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袁隆平的事迹,让后人明白他的伟大,并将他的“世界吃饱梦”承袭下去。

动荡时代,结缘农业

干瘦、黝黑、小平头,幽默且慈祥的老人,这便是多数人眼中的“袁隆平”。虽然袁隆平看着就是一位朴素无华的农民,但他却是高知识家庭背景出身。1930年9月1日,袁隆平于北平协和医院出生,因排属“隆”字辈,且出生在北平,父亲便为他取名为“隆平”。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县,父辈历来都有“读书治学”的传统,再加上父亲袁兴烈毕业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中文系,母亲华静知书达礼,那年代便能说一口流利英文,为袁隆平的文化背景奠定了优良基础。

袁隆平家中共有5个兄弟,他排行老二,由于从小唯有接触母亲一女子,让袁隆平日后形成较为腼腆的个性。好在母亲重视孩子的智力与品德培养,她总是认为孩子的智慧是丰富的宝库,但唯有良好品德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为此,华静很早便要求孩子们读书求知,同时诚实养德,未来当一个有用的人。

纪念中华拓荒人袁隆平心得体会(中华拓荒人袁隆平)(2)

青年时期袁隆平

战乱年代,为躲避战争迫害,袁隆平跟随父母不断搬家,过上颠沛流离的日子。但无论到哪里,父母总设法让孩子们去学堂读书,甚至在母亲的影响与训练下,袁隆平从小有着优秀的英语能力,为日后学习国外遗传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而为何与农业结缘?袁隆平曾回忆,小时候和母亲去逛园艺场,在里面看到各种鲜花,如同地毯般铺在地上,树上苹果和葡萄等水果触手可得,周围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这时,袁隆平想起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里的一幕:卓别林与女主角定居于乡村田园,那里窗外满是果树,水果伸手便能摘下,想喝牛奶,奶牛走来,便能接一杯畅饮。

美妙的田园生活,让袁隆平从小对田野充满向往,他的“田园梦”也随着身体成长而不断壮大。1949年,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在填写大学志愿时,他为了心中之梦,不顾父母亲人的反对,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的遗传育种专业。而此时,袁隆平还未知道自己这个决定将在未来为整个世界带来巨大改变。

自由散漫,归宿农业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这是袁隆平的老师给他的评语,完美地概括了袁老一生的性情。袁隆平生前曾自嘲,他说自己上班下班不按规矩来,也不打卡,属于“特殊”的人。正因为这番性格,让袁隆平在追逐“田园梦”时也产生过动摇,险些就与“杂交水稻之父”擦身而过。

纪念中华拓荒人袁隆平心得体会(中华拓荒人袁隆平)(3)

袁隆平在田野里

上大学后,袁隆平经常和老师一同下乡实践。这个过程里,让袁隆平看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中国农民艰难维持生活,饱受地租与缺粮的威胁,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要知道,当时国民党已逃往台湾,给新中国留下了一个“大坑”,农村尤其陷于“水深火热”里。

虽然土地改革让农民分到了土地资源,但温饱依然是他们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袁隆平意识到要想强国,得让农民们先填饱肚子,于是他立志要改变当时的农村现状。但和大多年轻人一样,壮志满怀也就维持了几天的事,农业研究的枯燥让袁隆平回到了“自由散漫”上。

袁隆平敢想敢做,有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1952年,新中国号召学生参军去“抗美援朝”,袁隆平满怀爱国情参加了空军选拔,最后真被录取啦。可惜前线战事大幅好转,参军的所有学生都直接被退回了学校。

由于袁隆平热爱游泳,同年又积极参加西南区的游泳比赛,如果拿到前三名就能进入国家队。袁隆平自身的游泳水平很高,可耐不住贪吃,赛前吃坏了肚子,结果只拿到第四名,与国家游泳队失之交臂。空军与运动员的美梦接连破碎,袁隆平深受打击,但又不得不认清现实,从此老老实实地研究农业科学。

纪念中华拓荒人袁隆平心得体会(中华拓荒人袁隆平)(4)

认真研究的袁隆平

袁隆平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他有着成为其他领域佼佼者的能力,但命运却仿佛不断将他引导到“田园梦”,为农业发展与世界进步做出贡献。而这一条“农业之路”充满着挑战与艰苦,等待着袁隆平及其团队一步步前行。

崎岖的“杂交水稻”之路

1953年,袁隆平从大学毕业,学校号召毕业生们:服从统一分配,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袁隆平最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从此与湖南农业有了密不可分的渊源。3年后,党组织和国务院组织重视全国科学发展,高校们也逐步形成了“教学为主,鼓励科研”的教育风格。

当时,袁隆平正从事农业育种研究,时常带着学生们搞各种试验。但很快,他平淡的日子被一场中华浩劫所打破。1960年的前后三年间,中国粮食突发紧缺,大地被一片“饥荒”所蹂躏,城市和农村里都出现“路有饿殍”的惨象。哪怕被誉为“湖广熟,天下足”的湖南,也无法在这次浩劫里脱身。

袁隆平第一次感受到“饥饿”有多可怕,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他明白身上的责任有多重,更下定决心要让人们吃得饱,绝不让“饥荒”重现。增产粮食得要有良种,而全国人民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所以袁隆平便将水稻设定为研究目标。

当时最火的杂交方法就是“嫁接”,于是袁隆平多次尝试无性杂交,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从未想过放弃,每到水稻抽穗的季节,就回到田地里拿着放大镜,弓着腰,不厌其烦地查看和挑选秧苗。

由于对事业的过度投入,谈了三年的女朋友觉得袁隆平很“不务正业”,未来肯定不会有出息的,于是便分手嫁给了他人。袁隆平当下非常感伤,憋着一口气坚持在农业之路上,付出万分心力实现梦想。

纪念中华拓荒人袁隆平心得体会(中华拓荒人袁隆平)(5)

在田野里研究的袁隆平

1961年,袁隆平终于发现一株植株高且籽粒饱满的稻苗,他满心欢喜地为其做了标记。水稻成熟后,袁隆平将稻株的种子收好,来年春季便播种到田里,期盼着能长出一株株好稻苗。可惜“未生龙,先生虫”,稻苗参差不齐,没有一株有它们父亲的雄姿。

后来袁隆平从“遗传学”里领悟到,水稻长得多种多样,会不会是混合了不同基因,因此后代出现不同的性状。也就是说原本那株饱满的稻苗是天然的杂交稻,如果人为培育出这种杂交稻,那么水稻产量将会大幅提高。

人工培育杂交稻,必须得先选育一种雄性不育株。而袁隆平多方学习后,最终确定找到雄性不育株后,可以借助它培育出水稻的不育系、保持系与恢复系,实现所谓的三系配套。要知道水稻本就是雌雄同体,自身便能繁殖和产生种子,如同“近亲结婚”般。

雄性不育株则是自身功能退化,无法实现自身繁殖,得和“无血缘”的水稻结合产生种子,就像人类提倡的“自由恋爱”。我们明白“自由恋爱”的后代普遍比“近亲繁殖”更具种族天赋,这就是所谓的“杂交优势”。

当袁隆平立足于“杂交水稻”时,却受到了各国人的嘲讽,因为当时美国和日本都曾投入巨资研究水稻杂交,最终却一无所获,他们认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国人又哪能处理。但国家领导却认为这是农业研究的“处女地”,随后湖南省科委将水稻雄性不孕性选育计划列入省级项目,下拨专项经费供科研。

1965年春季,袁隆平等人将700颗雄性不育株种子播撒在试验田,一切发展看起来都很顺利,只等秋季的收获到来。谁知道意外来得更早,700株秧苗被人一夜间拔光,袁隆平等人抓紧挽救局面,最终从枯井里捞出5颗秧苗。为了催芽,袁隆平把种子绑在腰上,试图用体温保暖种子,最后害得自己患上了腰病。

纪念中华拓荒人袁隆平心得体会(中华拓荒人袁隆平)(6)

袁隆平与学生们

1970年,袁隆平带着科研小组前往海南三亚育种,同时开展野生稻资料收集工作。在当地的一个铁路涵洞的沼泽地段,袁隆平学生李必湖发现了一株特别的稻穗,随即将它拔起带回实验室。袁隆平通过镜检观察,发现这是一株天然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于是便将它取名为“野败”。

“野败”的出现打破了袁隆平“杂交水稻”停滞的研究路,为实现优良的水稻品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两年,“野败”的出现得到官方大力推荐,全国十几个省市的科研精英集聚海南。

袁隆平负责向他们传授关于“杂交水稻”的知识,他白天在田里为科研人员展示水稻杂交的操作,晚上便在小黑板上讲解理论知识,毫不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研究成果。后来,他更是把培育的“野败”慷慨地赠送给全国18家科研单位,加速了全国对“杂交水稻”的研究进程。

1973年到1996年,在袁隆平等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杂交水稻从培育成功到制种技术成熟,最终被全国各地广泛推广播种。而中国则是世界首个成功在生产里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袁隆平所在的湖南省更是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推广的“领头羊”。

正如袁隆平期望的那样,杂交水稻带来更多的粮食产量,让中国原本不足世界10%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当时世界22%的人口。

“东方魔稻”风靡全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这时国际组织不得不关注到这位“当代神农”,并专门邀请他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1982年,在这场国际报告会上,所长斯瓦米纳森亲自带着袁隆平上主席台,并当着全球水稻专家的面,在屏幕上以“杂交水稻之父”来称呼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既是对袁隆平杰出贡献的褒奖,同时又是国际上对中国农业科研进步的一种肯定。

纪念中华拓荒人袁隆平心得体会(中华拓荒人袁隆平)(7)

袁隆平演讲

1988年,中国半数以上的地区都种植了杂交水稻,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人民越发饱足。袁隆平的成功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影响力,就连美国这种“自视奇高”的发达国家,第一次引入杂交水稻试种时,都震惊地称为“东方魔稻”。

而袁隆平对国际的慷慨分享,使得印度这个世界第二大人口国,不但解除了本国的粮食供应问题,还蜕变为了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国。

此外,由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农业合作发展创造了机遇。如今,杂交水稻使用地区已覆盖50多个国家及地区,而每亩产量增长高达20%到50%。可以说,袁隆平杂交水稻的诞生,为世界解决了最普遍且恐怖的民生问题“饥荒”,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作家唐帕尔伯格就曾在书籍《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高赞袁隆平,他写下这样一句话:

他使得饥饿的威胁消退,正引领着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1996年,袁隆平再次发力,向国家请示立项“超级杂交稻”,并积极投入新的一轮农业科研。而4年后,他的杂交水稻亩产实现700公斤,令整个世界再次轰动。直到2006年,中国终于实现粮食全面的自给自足,结束了联合国对华的粮食援助历史。

就像袁隆平曾“开玩笑”那样:“我每次向总理报告要经费,拿个报告,他就同意给了。” 是的,因为袁隆平本人对农业的热爱,以及对世人怀有的强烈责任感,国家对他又怎么会不信任呢?

宏伟梦想,平淡生活

世界上大多伟大的成就和进步,往往都诞生于人的梦想。袁隆平也并不例外,他曾有两个伟大的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希望杂交水稻的茎秆同高粱一般高,穗子同扫帚一般长,籽粒同花生米一般大,这样他和助手们就能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梦想则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让全世界都能种上杂交水稻,人人都能吃饱饭,世界不再有饥饿。

纪念中华拓荒人袁隆平心得体会(中华拓荒人袁隆平)(8)

上述两个梦想,虽是袁隆平美好的理想,但也是多年来支撑他坚持推动农业科研进步的动力。袁隆平曾说过:“神奇的梦想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在平凡之中成真。”他从未觉得梦想只是一个梦,而是通过自己不停歇地学习和研究,一步步踏向最初的理想。让世界遗憾的是,袁隆平终究没有超脱生命的局限——寿命,在未能实现梦想前便与世长辞了。

“无论多优秀的人,如果太自私,对社会、对人没有感情,是不行的。”袁隆平对自身定位很清晰,他热爱自己的农业事业,也早已懂得自身局限,所以长年把奖金捐献出来设立科研等基金,帮助更多科研人才实现抱负。

除了资金支持,袁隆平经常会亲自分享杂交水稻的经验和技术,培养出罗孝和等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难能可贵的是不局限思想,他对学生常会“因材施教”,对人才培养思维开拓,曾输送肖金华和段美娟等人前往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重点深造。

袁隆平对此表示,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自由的广阔天地,如果大家都窝在他的羽翼下,就会受他个人的思想束缚,那何谈有超越和发展呢。

都说优秀的男人有很多面,其实袁隆平也是这般“怪异”。对学术和教育如此认真用心的他,其实对待个人生活倒显得随意简单。袁隆平曾告诫世人:“做一粒身体、精神、情感都健康的种子,自由地活着,人啊,就这么简单。”在生活里,袁隆平穿着简单,三四十块的衬衣就能穿很久,他不爱品牌高价服饰,就算买好的衣服,也仅仅去超市选购百元的。

纪念中华拓荒人袁隆平心得体会(中华拓荒人袁隆平)(9)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袁隆平除了热爱农业,还对汽车有着极大的兴趣。可惜由于长年钻研水稻事业,让他早已过了学驾照的优势年纪,国家体恤他的付出,为袁隆平颁发了“荣誉驾驶证”,而这个证书全中国仅此一个。袁隆平爱车却不买好车,毕竟汽车也仅仅行驶在家与试验田,这两点一线的途中。

袁隆平曾有一次出席湖南车展,仅仅是因为看了几眼豪车,摸了几下奔驰,结果在网上被人误解谩骂,但其实袁隆平名下最贵的车也只是普通家庭用车。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强硬地将“绝对高尚”与“绝对勤俭”施加给科学家们,似乎明星们就该巨额收入,出入坐豪车,而科学家就要普通平凡,甚至不能等同于小康家庭。

可以说,从袁隆平这些科学家身上,我们从未看过铺张浪费,以及虚假过高的回报和奖励。他们是祖国的核心骨干,但此前他们还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让家人过得舒适同样是他们的责任。我们羡慕比尔盖茨,因为他坐拥“世界首富”的名号。但如果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收取专利费,全球无数国家都将每年付给他巨额的费用,袁隆平的身价将可能超越比尔盖茨。

是的,真正的“世界首富”一直在中国,一直在我们的身边,直到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2010年,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颁布的“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里,袁隆平荣登心灵富豪首富榜,这是实至名归的荣誉。当时主办方给予了他最准确的评价: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的密码。

是的,这就是我们尊敬且热爱的袁隆平,他虽身离人世,但精神早已撒遍了神州大地。他的梦想自己未能实现,但后人们站在他的“肩膀”上,将会完成好他的遗憾。我们不会忘怀袁隆平对人类的贡献,因为我们都曾被他所“养育”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