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当代“神农”,以一己之力实现了粮食的成倍增长;他在古稀之年,仍朴素的像个农民,整日的研究着手里的水稻实验数据;他每次出现,总是亲切的和大家问候,甚至连“表情包”都在当代青年中传播;他就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家中,由于父亲在国民政府任职、母亲则是一名人民教师,从小受到良好氛围熏陶的袁隆平自小就热爱学习,努力勤奋,还非常擅长英文。但是随着日军的侵入,全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袁隆平短暂快乐的童年生活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经常辗转各地上学,但聪颖好学的袁隆平并没有感到不适应,他从小就知道这个生他养他的国家正在经历着苦难,他也从那时候起就立誓:长大以后,要以所学为国家做出贡献,要将中国变得就像电影《摩登时代》里展现的场景“窗外的瓜果随手可摘了吃,路过的奶牛顺手能接了喝……”一样浪漫、美妙。

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

19岁的袁隆平顺利地考上了大学,虽然很多人都选择了理工或者医学专业,但从小立志的袁隆平还是决定遵从本心,并成功的说服了自己的父母,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农学专业。1953年,学成的袁隆平被分配到了一个极其偏远的湖南省安江农校去教书,并在那里一待就是16年。刚到那里的时候,学校缺什么老师他就当什么老师,同时也没有荒废自己的本专业,研究了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并大获成功。但是,好景不长的是,自然灾害降临,那几年里的袁隆平一直都在挨饿,甚至还亲眼看到过路边有人饿死的惨景,那时候他就知道,要想改变这样的惨状,中国人必须拥有吃不完的大米!

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2)

他突然想起了他幼年时曾经做过的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那时候的他自然不知道这不仅是他的梦,也真的成为了万千中国人美好的、能够实现的梦。1960年的夏天,袁隆平无意间在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穗大粒多,颗粒饱满的水稻,于是就有了将这株水稻作为稻种播种下去,然而在第二年的夏天,用这株水稻种植的水稻田没有种出什么好果实,令他大失所望。虽然有人嘲笑他这样的痴傻行为,但他还是没有放弃,他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它的下一代肯定应该和它一个模样,这株水稻的后代和他不一样,那就只能说明这株水稻的花粉不是来自于它自己,最终大胆得出“应该是株天然的杂交水稻”这样的结果。

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3)

猜测出“杂交水稻”结果的袁隆平不敢轻易下决定,因为当时的专家们普遍认为,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雌雄同株且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植物”,确切的说是一种“无杂交优势”的作物。所以袁隆平的猜测只能是一种异想天开的想法,但不认输的袁隆平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在1964年7月5日,和妻子一起勘察到第6400穗稻穗时,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并为其取名为“洞庭早籼”。此后的一年里,他又发现了14000余穗稻穗,另外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最终经过他实行的播种实验,证明了水稻有杂交优势,可以通过水稻的雄性不育培育杂交水稻,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水稻的产量。那天之后,袁隆平就于1966年发表了一篇名叫《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一经出世,震惊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4)

众所周知,在后来的职业生涯里,袁隆平全身心地投入到杂交水稻的事业中去。1970年,袁隆平的助理在海南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而这株“野败”也成为了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1972年,袁隆平团队种植的杂交水稻到了收获的时候却又失败了,没有想象中的大丰收,却是满眼的水稻草。但是他仍然没有认输,越来越多的人在嘲笑他没用的实验和研究,但他仔细思考着,在一年后, 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1976年到了,那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多事之年”,但总归有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发生了,就是粮食大丰收。袁隆平成功了!

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5)

十年磨一剑,袁隆平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从儿时的一场梦开始,到亩产200公斤提高到超级水稻的1000公斤,这条路他走得太久太久了。1981年,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得了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在投影机的屏幕上打下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现场掌声雷动;1985年,袁隆平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1999年,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命名了一颗小行星体为“袁隆平星”;2019年,袁隆平在人民大会堂,获得授予的共和国勋章。而面对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袁老也只是笑笑,然后说道:“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6)

袁隆平的一生有大多的时间是在庄稼地里度过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即可概括,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生,为中国、为世界、为人类所创造的贡献,却是说不清的。正如袁隆平先生自己所言:“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古诗有云:“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袁隆平精神应该为我辈时时铭记,世世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