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纳妾原因(难以光明正大说的)(1)

纳妾算怎样的文化?

许多年前,我在书店买到过一本书,叫《纳妾纵横谈》,作者施永南,是位治史的学者。据前言介绍,该书是他博士学位的论文。

研究纳妾能够获赠博士,其实并不算什么,也许世间的一切都真有研究的必要,研究的深了,有独到的见解,有立论,有依据,有推绎,有定义,当然是毫无疑问的学问家,岂容否认?

不过,在纳妾这个课题上,我好奇的问题不少,纳妾到底算是中国传统中的一个现象还是古代社会及家庭礼教昌明的一种结构性补充?这种传统文化算不算“优秀”?如何看待背后的成因?道德上如何评判?等等等等。至少我个人觉得,这似乎是个颇费周章的问题。

反对纳妾原因(难以光明正大说的)(2)

难以明看的书

非常遗憾,这书我没有读完,就被一个朋友借走了,而且许久不还,追问之下,才被告知弄丢了。当时我颇不悦,岂料这朋友反问:你要这书干什么?莫非还想纳妾不成?

天下原有这么不讲理的人,我本想声辩几句,一时又觉得讨还妾名总是气短,只好悻悻作罢。可见纳妾在人们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话题。

我不想纳妾,只想看看妾是怎么回事,看看学家对妾怎么说,既失去,无从知晓,至今引以为恨。

反对纳妾原因(难以光明正大说的)(3)

妾的说法

《辞海》中将妾解为会意字,从辛从女,字源很古,甲古文中就有。《说文》中也是类似说法,可是有点骇人,说字形本意为头上一把古代刑刀,表示罪孽和受难。其实上古时代对女性有歧视,凡与女性有关的字都和劳作或惩罚相关,不惟妾一字。

目前看到的关于妾字起源大抵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最早的字意是女奴。奴隶制度下女奴往往是男主人任意性侵犯的对象,处于完全的从属地位,不仅性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人身权利也被完全剥夺。奴隶制消亡后,妾于是渐渐演变成依附归从男性的所有女性专指。

另一种说法,先秦时往往是姐妹共嫁一国君王,这样同侍一室,容易相安无事,这是一种古风。姐姐年长居正,妹妹因多为陪嫁,居旁侧,婚后仍执姐妹礼。但那时这情形不叫妾,而叫媵,后来才媵妾并称,以妾通行,引申出侧室的含意。不过这大槪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了。

这两种说法都有史据,只好姑妄一并信之。

反对纳妾原因(难以光明正大说的)(4)

存萃存之于天地,萃自于人世,谓之存萃。荼蘼正当时,见万千姿态,谓之荼见。九曲处通幽,夷山内采撷,谓之曲水夷山。日出日暮,一杯香茗。润心肝脾胃,慰浮躁灵魂。一抹回甘,倍感妥帖。此程独行人间一场,然茶味伴时光片刻,愿岁月悠长安宁。#宅在家里看历史##战疫必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