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分野①

角亢氐:郑,兖州②。房心:宋,豫州③。尾箕:燕,幽州④。斗牛女:吴,扬州⑤。虚危:齐,青州⑥。室壁:卫,并州⑦。奎娄胃:鲁,徐州⑧。昴毕;赵,冀州⑨。觜参:晋,益州⑩。井鬼:秦,雍州⑪。柳星张:周,三河⑫。翼轸:楚,荆州⑬。

这一节讲述二十八星宿的分野。所谓分野,就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所对应的地上国家和州府,但是这里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国家和地区,与现代的地域划分有很大的差异。从春秋时期到现在已经距离两千多年了,天上的星斗位置也随之变化,地上的所谓国家已经统一于中华。

这其中的郑国和兖州的概念;卫国和并州的概念;晋国和益州的概念;周天子和三河的概念以及楚国和荆州的概念都无法用现代人的眼界去分辨,国家和地区或有或无,或大或小,有的甚至查遍资料也无法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比如,晋国和益州。虽然这里的晋国是说的三家分晋的魏国,南边的疆域最远到今天湖北,但是益州确是指的今天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一带,可以说是毫不搭界。

另一种可能就是我的知识扩展太少,可查找的资料范围太小,对于古人的智慧无法深入领略,但是我由衷的敬仰先辈以及他们所留下的传统文化,这是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各位朋友,不管怎样,作为《夜航船》其中的一个小节,我依然用心地去寻找,去探索,权且作为一种自得自乐吧。

①分野:分野,亦作三垣、十二次、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辰的划分。

分野亦将地上的州、诸侯国划分为十二个区域,使两者相互对应。就天而言,称为“十二分星”; 在地而言,称为“十二分野。”也有以二十八宿划分分野的。

龙王的兵线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发(夜航船解析六)(1)

分野图

《晋书·天文志》记载了十二州乃兖州、豫州、幽州、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十二州,分别由郑、宋、燕、吴(越)、齐、卫、鲁、赵、魏(晋)、秦、周、楚十二古国瓜分。

这里所说的十二古国应该是我国东周时期春秋阶段的十二个国家,严格意义讲,当时的国家和现代的国家概念是不同的。东周时期春秋阶段的国家,君主无能,不能管理因分封制引起的诸侯崛起。各个诸侯割据势力范围,从而形成一个个诸侯国,但是名义上都是周天子的臣。

龙王的兵线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发(夜航船解析六)(2)

二十八星宿分野图

如王勃的《膝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就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的《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②角亢氐:郑,兖州:郑(韩)的分野。对应大概是现在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今山西省东部和河南省西北部、河南新郑一带、山东兖州。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周朝姬姓诸侯国 。都城:初为畿内郑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后建都河南新郑 。郑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 [25] ),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国于首都镐京附近,国号为郑,都城棫(yù)林(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公元前774年,郑桓公迁郑国于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省新郑市) ,主要版图位于今河南郑州一带。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战国初年,被韩国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

兖(yǎn)州(古作“沇yǎn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东西部与山东河北交界处,在古黄河与古济水之间。兖州地名最早出现在先秦著作《尚书·禹贡》,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兖州即为其一。 兖州的“兖”字,来源于兖水。兖水又称济水,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的王屋山中。

兖州历史文化悠久,九州文化、大禹文化、佛教文化等交相辉映,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为州、郡、府治所,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军事重镇、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现为济宁市兖州区。

③房心:宋,豫州:原先是宋的分野,大概是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之间。

宋国(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86年) ,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氏。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商丘由此被誉为“中国圣人文化圈”。

春秋时期,齐国内乱时,宋襄公帮助齐公子复国,代齐作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战后,宋国国力受创。宋景公时期灭曹国,国力渐盛。战国时期,宋康王“行王政”,实行改革,宋国强盛起来。公元前286年,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瓜分宋国领土。

豫州,中国古代地理区域名,指的是汉籍《禹贡》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因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当今河南省大部分属豫州,故简称“豫”。

史载:“荆河惟豫州。伊、洛、瀍(Chán)、涧既入于河,荥波既潴。导菏泽,被孟潴。”夏禹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以河南为中心,东接山东、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临湖北,历史上曾数度达到鼎盛时期,自夏朝至宋朝长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④尾箕:燕,幽州:燕国的分野,大概是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辽河以西。

燕(yān)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燕国是周朝的支族。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战国七雄之一。

燕,《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称“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国都城记》认为召公所封的燕地在燕山之野,燕国因燕山而得名。

幽州,古代行政区划,以幽州突骑闻名古史。《周礼》“东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云:“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自古为形胜之地,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历朝历届对于幽州的定义管辖范围不断变化,但是幽州的核心所在区域并没有变,那就是今北京市(明清时期北京顺天府)。

幽州人士自古崇尚及习惯书剑双美,“其俗渔猎,其业耕织"有燕丹、汉唐之遗风。”“虏善射,河北人亦善射,以习惯而然尔。”“崇德尚义顾耻修亷,以忠孝励其俗以诗书传其家”《金志》,“人多豪侠习于戎马”《元志》,“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而是”宋《苏轼集》,“劲勇而多沈静”宋《苏辙集》,“民务农桑士习诗书,无强暴相凌之风,有寡求不争之俗”《方舆胜览》。故幽州有乡义。

⑤斗牛女:吴,扬州:这三个包括的地方很广。斗分野在吴,牵牛、婺女,则在越,包括了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全境,在汉代扩展到今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等省份全境及江西省东部、越南北部地区。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相传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 姬姓,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据《史记》记载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 [4] 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

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开始联晋反楚,国力日益强盛,至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

越国(公元前2032年 —公元前222年 ),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史记》记载其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

越国封地处欧余山(浙江湖州东郊10.5公里处,现属升山乡)之南(阳)面,国君为姒(sì)姓。蹄(宰勋)开基为欧阳氏。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公元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据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相当于“省”。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隋朝后作为城市的扬州(今扬州),但和隋朝后那个繁华的扬州城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改广陵为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武德八年(625年),广陵(今扬州)开始叫“扬州”这个专名,并再无变动。

⑥虚危:齐,青州:主要是齐的分野。包括现今山东省及辽宁省辽河以东,及河南省东南一部分。

齐国(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始封君为太公望(姜子牙),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齐为田齐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齐湣王时期,齐国对外扩张,南吞宋国,西却强秦,是齐国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政投降,齐国覆灭。

齐国国都是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

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地为肥沃白壤。青州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东方主春、主木,故而曰青。《周礼·夏官·职方氏》曰:“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现为山东省潍坊市下辖县级市。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⑦室壁:卫,并州:主要是卫的分野,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

卫国(约公元前1117年—公元前209年),第一代国君康叔封。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先后建都于朝歌(今河南鹤壁)、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野王(今河南焦作市沁阳)。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平王东迁时,曾出兵勤王平戎。历史名人:商鞅(卫国人,因有功被秦孝公封地在商地。)。

公元前252年,魏国囚杀卫怀君,继任卫君是魏国的女婿,因此卫国成了魏国的附庸国。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之后秦国在此基础上设立东郡。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此时已名存实亡。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并州,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内蒙古河套、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带地区。

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有侵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