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环材为什么叫天坑专业(谁说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1)

一说起高考报考的时候选择专业,很多人就会想到不建议报考的专业,首当其冲的是生物、化学、材料、环境相关的专业,被称为“四大天坑”专业,一旦被这些专业录取,等于跳进天坑里,神仙也难救,因为这些专业的本科就业可能不是很理想,因为这些专业本身就是偏向于基础研究型的专业,而不是偏向于应用型,再加上本科阶段还是通识教育为主,缺乏实际的项目研究,而且对口的就业岗位数量远远低于这些专业本科毕业的人数,所以就显现出就业难,所以选择了此类专业,就意味着需要在本科毕业之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或者除了本专业之外,还有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成果,否则必将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生化环材相关专业,即便是研究生毕业,就业压力也不小,所以就有了天坑的说法。那么是不是说学了这些专业,就应该绝望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能够在自己学习研究的领域里出类拔萃,做出成就,肯定是不用担心就业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位学习材料专业,身残志坚,开创了自己事业的榜样孙小军,他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并且留学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学有所成之后的他为自己造了一条腿,他的智能假肢一改传统假肢的弊端(膝盖无法弯曲),能够让残障人士如愿站起来。

2021年12月29日,央视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我爱发明》栏目探访关注了“独腿博士”孙小军的创业之路。央视节目介绍:孙小军出生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的山村,九岁时一次篮球运动中,孙小军扭伤脚踝,在治疗的过程中检查出骨髓炎,由于情况严重,医生建议截肢。截肢之后,孙小军就了解到,他可以安装假肢。但因为当时的他还未成年,如果安装假肢,随着身高增长,可能还需要更换,加上家里经济并不宽裕,因此孙小军选择使用的木制拐杖。

虽然不幸截肢失去一条腿,在家人的鼓励下,他努力求学,他还经常用张海迪、海伦凯特和霍金的事迹为自己加油:“他们都那么优秀,身体却没我好,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于是,他在就读的石阡县中学创造了一个奇迹:双拐学生竟然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也许正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可以让他心无旁骛的专注于学习,再加上偶像的激励作用,给了他无限的驱动力,最终在高考到时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6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的8000余名新生中,一位拄着双拐的男孩格外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如此行动不便,竟然没有父母的陪同,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办好了入学手续。他就是孙小军,是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新生,因为家境贫困,为节省路费,小军强烈要求自己一个人到学校报到。他独自一人背着简单的双肩包,揣着家里凑的700元钱,坐了26个小时的火车来到武汉。

孙小军的本科专业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他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料学院)创建于1953年,学院具备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华中科技大学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学院之一。

199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括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其中“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材料学院拥有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化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基地、科技部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教育部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等多个国家级科研与教学平台,也是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强磁场装置和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国家级研究平台重要依托学科。

材料学院目前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电子封装技术3个本科专业,前两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是国家级品牌专业,多年来全国排名第一。学院设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数字化材料成形、电子封装6个研究生专业,并作为主体单位设置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在华中科技大学上大学期间,孙小军努力学习,每年都获得奖学金,再加上国家助学贷款,上大学的花销只几乎不需要家里的支持,到了大四那一年,他获得了去日本东北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并且每个月有8万日元的全额奖学金,可以满足他在日本生活、学习的花销。

生化环材为什么叫天坑专业(谁说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2)

孙小军在华中科技大学求学期间

2010年,在日本交流深造期间,他第一次安装上了假肢,告别了陪伴他15年的拐杖。大学毕业后,孙小军入职深圳索尼公司,在索尼公司电子产品研发的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科研道路、特别是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的研制成功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但是,因为经常出差,假肢还是给孙小军带来了一些麻烦。比如下楼梯时,正常人的膝盖是可以弯曲的,但他却不能。他只能一只腿先下台阶,然后再把假肢从上一级台阶移到下一级台阶,然后机械地重复这个过程。

“整个过程困难而且尴尬。”孙小军说,他还注意到假肢对人身体的负担大,容易导致使用者突然跪地、意外受伤。“可不可以把智能机器人的技术用在假肢身上?”2013年的某天,孙小军灵感乍现。

在当年,智能假肢的费用价格在10万元至40万元间不等,普通人难以负担。由于自己是一名工程师,孙小军当时就萌生了研发“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的想法。

2015年10月,经过无数次的说服家人,孙小军辞去了40万年薪的工作,毅然去了日本攻读博士,继续深造“智能信息学”,开始冲刺研发智能假肢的梦想。在日本读博期间,他研发的假肢获得了美国SXSW大奖。这一次,让他在业界名声大噪。同时,他的坚毅精神、励志事迹也吸引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孙小军的科研团队也开始建立。

博士毕业之后的2018年,孙小军重新回到深圳,作为假肢用户,也是产品开发者和创业者,他开始进军假肢研发和制造行业。他想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到更多需要假肢的人。

生化环材为什么叫天坑专业(谁说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3)

孙小军博士毕业

从2015年到2021年,孙小军带领团队不断的突破,并且在2019年在香港创业大赛上获得总冠军,获得奖金10万美元;2021年10月15日,团队的匠心之作“BionicM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首发。

第十代BionicM(健行仿生)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假肢内置了角度传感器、六轴力传感器、膝关节轴位、微处理器以及蓝牙,运用了内置相比第九代智能假肢机器人更加安全稳定。电动假肢采用了运动能回收技术、肌肉仿生技术、仿生核心算法、技能学习技术等,使得使用者跑步、上台阶等伸缩运动更加便捷,并且智能假肢机器人可以学习使用者的行走习惯,从而达到“人机合一”。

在知乎的个人主页上,孙小军2021年8月曾写道:“在坎坷和磨难中学会沉淀自己,在得与失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未来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从孙小军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可能并没有考虑太多有关就业的因素,也许是隐约觉得这个专业可能跟制造假肢有一定的关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思考、探索和研究,通过不断的深造,在一个很狭窄的领域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你能够一展所长,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名利和财富,水到渠成!

参考文章:

华中大材料学院微信公众号2021年11月27日《杰出校友丨乘风破浪,自强不息!我院校友孙小军的励志逆袭》

荆楚网2006年9月《孙小军:双拐拄起坚强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