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此人不死,司马懿也就没啥机会,曹叡说:他的死让我们损失巨大
众所周知,三国归晋的历史结局相信对于很多资深的三国迷们来说都是一件让人扼腕叹息的事情,因为在世人的眼中似乎都认为只有像刘备、曹操,以及孙权那样的乱世枭雄才配得上成为一统江山的霸主。
然而,不成想最后统一天下的会是司马懿领导下的司马家族。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在翻看《三国演义》这部奇书的时候,并不难发现历史有的时候是充满了各种巧合的,就像三国归晋一样。
或许,很多人都收到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思想的影响,想当然的以为放眼整个三国之内,能够有能力克制司马懿的人只有诸葛亮。
其实不然,整个三国之中比司马懿聪明的人大有人在,例如郭嘉,庞统、周瑜等等,甚至在魏国朝堂上就有一位牛人能够震慑到司马懿,原本也是曹操留给曹丕,曹丕留给曹叡,来牵制司马懿的一个重要人物。
可是,不曾想在一次和蜀汉的交锋中不幸为国捐躯,如果此人能够侥幸存活下来的话,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根本没有任何敢于觊觎曹氏江山的机会,就连曹叡都说过:“这位老将军的死,让我们损失巨大”。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曹操生前最宠爱的心腹猛将,同时也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说起张郃的履历,那简直不要太精彩,张郃是东汉末期河间人,参加过镇压黄巾军起义,起初在韩馥手下为军司马。
公元191年,袁绍占领冀州之后,张郃又该投了袁绍麾下,任职宁国中郎将。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虽然张郃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可是最终还是被曹操所擒。
鉴于张郃的威名,曹操不但没有将张郃当作败军之将处斩,反而十分爱惜张郃的才能,亲自对张郃说道:“子投曹操,犹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
在曹操阵营中,能够得到曹操如此之高的评价,足以见得张郃这个人的军事才能是出类拔萃的。投靠到曹操麾下之后的张郃先后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大破乌桓,数次击败马超,公元220年,跟随魏文帝曹丕南下,在江陵地区大败吴军,又在228年的时候击退前来进犯魏国的诸葛亮,取得街亭大捷。
曹叡对此十分高兴,当即下诏说道:“贼寇诸葛亮率领巴、蜀的乌合之众,遇上了猛虎一样的我军将士。将军您披肩甲、执利器,攻无不克,朕要嘉奖你的大功,增加你的食邑一千户,连同一千的赏赐共计四千三百户”,随后又将张郃调回京师,敕封为征西车骑将军。
就连撰写《三国志》的陈寿都对张郃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说他:“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作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张郃对魏国的忠诚可见一斑,先后侍奉曹操、曹丕和曹睿三代君王,而且深的器重,曹魏政权甚至将张郃作为其维护统治的“镇国柱石”。
可是,据史料《魏略》中记载,在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张郃联合司马懿共同负责阻击诸葛亮带领的蜀军,原本诸葛亮已经退守到了祁山,可是司马懿却强行命令张郃追击诸葛亮,导致一代名将张郃在和蜀军交战的过程中被流失集中,不幸阵亡。
张郃阵亡的消息传到曹魏朝堂之后,曹叡十分震惊,亲口对满朝文武说道:“这位老将军的去世,让我们损失重大”。虽然魏明帝曹叡也曾怀疑过是司马懿暗中设局才导致了张郃的惨死,可是,苦于没有证据,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拱卫曹魏政权的五子良将之中,徐晃病逝于227年,于禁病逝于221年,乐进病逝于218年,张辽病逝于222年,而张郃则去世于231年。也就是说随着拱卫曹魏政权最后一个忠臣张郃的去世,司马懿在篡夺曹魏政权的路上已经没有了丝毫的忌惮。
于是,司马懿在苦心经营多年之后,终于在公元249年,发动了夺取曹魏政权的政变“高平陵政变”,至此,历经了曹操、曹丕,曹叡等等数代君王的曹魏江山正式沦为了司马氏的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