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里的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齐鲁的长勺德比之战,继位两年尚不知深浅的齐桓公在“曹刿论战”的算计下大败亏输,顺利获取了争霸必须的教训;另一个则是楚国出兵北上,在莘地生擒了蔡侯姬献舞,随后在庄公十四年消灭息国并在此打残蔡国。

战国策简介资料(先秦策十五)(1)

灭息服蔡之战虽然不是楚国第一次骚扰江汉平原,但事件的戏剧性却是后世小说家灵感的源泉,本文也将演绎成一场厨子、戏子和痞子间的大戏。


还是先介绍一下三方选手吧,相对故事本身而言,这很重要。

息国:脑残的代名词

息国地方不大(一县之地),爵位不高(侯爵),本该是春秋最没有存在感的诸侯之一,却有着一个不安分的戏精之心。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左传.隐公十一年》

彼时的郑伯正是如日中天的郑庄公姬寤生,他拳打脚踢将周围诸侯连同周天子在内挨个揍了一顿,可谓武力超然。然而当年不自量力的息侯因为一次言语不和(违言)而派兵讨伐,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姬寤生随手一个脑瓜崩就将息国打到怀疑人生。

战国策简介资料(先秦策十五)(2)

这样作死的举动连左丘明也看不下去了,批评他们“不度德(不估计对手的分量),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问事情原因),不察有罪”,并给出了“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的神预言。

有些人吃一堑长一智,有些人则不厌其烦地掉进同一条河流,可惜息国是后者。

蔡国:万年群演天王

蔡国的江湖定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酱油党和带路党,姑且定位为痞子蔡。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左传.桓公五年》

从第一次跟随周王室参加针对郑国的繻葛之战起,蔡国一直贯穿着“事大”的方阵,谁强势就跟谁混,很有为虎作伥的素质。可惜作为摇旗呐喊的主力,他们总是看走眼。从繻葛的扑街到城濮的站错队,蔡国的悲催命运一直延续到最后为楚国所灭,他们的眼力价一直令人堪忧。

战国策简介资料(先秦策十五)(3)

▲如此蔡国,的确生的悲催

至于带路党则跟他们的地缘有莫大关系:楚国太近而晋国太远,加之实力不足以自卫,蔡国不得不屡次背叛礼乐体系下的中原诸侯联盟,沦为了楚国的附庸。

楚国:筚路蓝缕的“蛮夷”

楚人的性格大致可以参考近代的湖南人,“霸得蛮”绝非浪得虚名,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情(褒义,笔者也是湖南人)。早在周文王时期先王熊鬻就以近九十高龄不惜跋山涉水跟姬昌会面并成为“文王师”,在后来的翦商大业中充当了武王的军师。后来楚共王因为上位五年没有战争而做检讨,楚军则把军覆将必亡的传统保持到了项羽的时代。

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 宣公十二年》

筚路即是柴车,蓝缕则是破衣服,楚国先民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大自然和南方苗蛮集团搏击的历史,他们的生存壮大的同时也孕育着“观中国之政”的宏大梦想。

战国策简介资料(先秦策十五)(4)

▲楚文化中一往无前的气势在西楚霸王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之所以被称为“蛮夷”,根源在于楚国的先祖乃是夏王朝的后裔,并不属于周朝礼乐制度的熏陶对象,反而沿袭并发展了夏商两代对的鬼神,形成了独特的巫文化。

还好楚人是自信的,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是褒义,何必在乎别人的眼光呢?),楚武王在伐随之战中得意洋洋地用一句“我蛮夷也”令随国使者哑口无言,后来他们的文献中也屡次用《春秋》中最为损人的“荆人”来作为自称。

可能他们看来,蛮夷就蛮夷吧,名字怎么称呼远不如来点实惠,不当鱼肉,当为刀俎,这就是楚人作为厨子的觉悟。

三国演义:地缘的冲突

西周时期的楚国已经很强大了,甚至到了威胁西周统治的地步,于是招来王师三番五次的讨伐。

战国策简介资料(先秦策十五)(5)

▲导致西周衰败的昭王沉船事件

昭王十六年(前985)伐荆楚,涉汉,遇大兕。

昭王十九年(前982)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昭王末年(前977),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竹书纪年》

第一次遇到犀牛感觉不吉利,第二次全军覆没,第三次索性淹死在汉水里,连周昭王的尸体都没找到,西周也自此“王道微衰”,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

而到了西周末年,楚国的强大已经不可抑制了。

(郑桓)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太史伯)对曰:“昔祝融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周衰,楚必兴。兴,非郑之利也。”--《史记.郑世家》

在周幽王胡搞的那几年,郑桓公纠结于郑国的前途而考虑搬迁事宜,太史伯准确地预言了楚国的强盛,前者为避其锋芒而选择了雒东(洛水东部)。

在“观中国之政”的目标号召下,一代代楚王向中原发起了潮水般的冲击,突破口则是江汉平原的众多姬姓小国。

战国策简介资料(先秦策十五)(6)

▲春秋地图,息蔡两国天生的苦命

所以,只能怪息蔡两国生得倒霉了,在江汉平原的盟友诸如随、黄、邓、申等国被逐一收服之后,楚国的兵锋势必直指通向中原的最后两个障碍。


战争经过异常的荒唐:楚文王想睡觉,居然有人争先恐后的送枕头。

前奏:痞子蔡和戏子息的连襟恩怨

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左传.庄公十年》

息妫是春秋四大美人之一,即赫赫有名的桃花夫人,蔡国则是陈息之间的必经之路,于是有了蔡侯强留美人吃饭的事情。

战国策简介资料(先秦策十五)(7)

按说这是不合“礼”的,但蔡侯的理由是“吾姨也”,姐夫请小姨子吃饭倒也无可厚非,这也是一个展现地主之谊(男性魅力)的大好时机。但吃饭的过程却不够和谐,甚至发生了“弗宾”的情况,想来姬献舞搞了不少上下其手之类的小动作,大有姐夫调戏小姨子也是天经地义的意思。

想来蔡侯也不敢来真的,过把瘾就放行了,但他显然低估了息侯的玻璃心,当息妫哭哭啼啼地达到息国并告了蔡侯一状之后,息侯怒了。

蔡国虽矮,但毕竟高出息国一筹,想来那位连襟也不敢说什么,但蔡侯还是低估(高估)了息侯的智商。

第一回合:息侯一怒为红颜

随后,楚文王一脸懵逼地收到了一份特别的邀请--“请认真揍我”。

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左传.庄公十年》

原来这就是息侯思来想去的“上策”,既然自己报不了仇,那不如请楚国帮忙,反正他们想收拾蔡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基于家族基因遗传的缺陷性,他们终于是超水平发挥了一次,楚文王自然也顺势笑纳了这个建议。

战国策简介资料(先秦策十五)(8)

▲痞子蔡毕竟不是吕奉先

借着被楚国进攻的理由,息国向连襟蔡国求救,痞子蔡则本着不看僧面看佛面的想法派兵拯救小姨子,也许他还想在庆功宴上再见一次美丽动人的小姨子吧。

当然,庆功宴吃不上,牢饭倒是准备好了。兴冲冲的痞子蔡在莘地中了楚军的埋伏,本来就技不如人,仓皇之下更是结结实实地当了一回厨子楚的案板鱼肉,本人也光荣地成为了俘虏。

息侯虽然演技精湛,但他显然忘记了两个成语:引狼入室和唇亡齿寒,更低估了痞子蔡的反应速度。

第二回合:痞子蔡的“投名状”

蔡侯姬献舞躺在楚国冰冷的囚室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第二天则直接傻了眼,息侯居然带着酒肉去慰劳所谓的“侵略者”楚军!

一瞬间,所有的回忆场景都涌入了他的脑海,并顺利脑补出整个事件的前后,好你个戏子息,居然为了个人恩怨动用国家信义来构陷盟友!楚军班师的路上,痞子蔡一路骂骂咧咧,楚文王三番五次想用大鼎煮了他,还好被大臣们拦了下来:迄今为止我们的举动都是连孔子都挑不出毛病的合法合理行为,杀人的话就画蛇添足了。

战国策简介资料(先秦策十五)(9)

在沸腾的大鼎面前,痞子蔡终于冷静了下来,他选择性地遗忘了调戏小姨子的往事,与日俱增地是则对于息侯的仇恨,对于他而言,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逃跑,而是复仇。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左传.庄公十四年》

通过观察,痞子蔡发现厨子楚跟他有着同样的病患--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于是在二人的下一次会面中他偷偷递上了一份“投名状”:寡人之所以会犯错误,主要是息妫太漂亮了,是个男人就会动心啊!

聪明人之间,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足够,兽血沸腾的楚文王立马动身前往息国,并在酒席上反客为主拿下了息侯。息国的国祚至此断绝,生于演技,死于愚蠢,在优胜劣汰的春秋倒也算是求仁得仁吧。

第三回合:多情的楚文王

说来楚文王的行为其实等同于与绿林好汉强抢民女当压寨夫人,后来桃花夫人三年之间生了两个猴子并被封为了楚国的正室,这在当年可谓奇葩一朵,足见楚人当年不拘一格的气质,同时也有楚文王用情颇深的因素。

然而,从侯爵夫人变成王后的息妫并不快乐,几乎就没怎么说过话。

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左传.庄公十四年》

听到这里,楚文王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还好不是嫌弃我长得猥琐,只是气没顺而已,既然如此那就替她出口恶气就好了。

战国策简介资料(先秦策十五)(10)

于是倒霉的蔡国再次成为了楚国的攻击目标,《左传》记载“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楚国将息国覆灭的黑锅原原本本地甩给了他,并结结实实地揍了蔡国一顿,虽然没有被消灭,却也沦为了附庸。

不知道息妫是否从此开心起来,但楚文王的心思毕竟是见识到了,想来作为女人也足以自傲了吧。

总之,戏子息的“借刀杀人”和痞子蔡的“性贿赂”行为都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笑柄,二者一死一伤的结局成就了厨子楚问鼎中原的注脚。


以规模论,灭息服蔡之战只是三百年春秋一个不足道的插曲;以过程而言,比之“假途伐虢”的精彩也有几分逊色,但论及影响,则无异于扇动春秋大势的那一对蝴蝶翅膀。

进击的楚国和抱团的中原诸侯

挨了一顿胖揍之后,蔡国正式沦为带路党,楚国通向中原的大门终于敞开了,但他们即将面对不再是江汉平原上不堪一击的小喽啰,终极BOSS即将出现。

郑伯自栎入,缓告于楚。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左传.庄公十六年》

第三年,楚国拿刚刚前霸主郑国问罪,原因仅仅是郑厉公复位没有及时告知楚国而已。厉公是春秋著名的刺头兼齐桓公霸业最大的挑战者,此刻楚国的挑衅显然是欲加之罪:作为老牌的中原强国,个人连天子都不鸟,跟你楚国汇报个锤子?

战国策简介资料(先秦策十五)(11)

▲中原诸侯暂时完成了统一战线

不服规不服,来自南方的威胁却不可以忽视,中原诸侯们很快拿出了同仇敌忾的态度,同年冬天,鲁、齐、宋、陈、卫、郑、许、滑、滕等九国在幽地结盟,齐郑两国讲和,郑厉公也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楚国我对付不了,还是大家一起上吧。

此时的齐桓公离正式称霸尚有很长一段距离,借此机会他顺利召开了几次诸侯大会,楚国则意外地成为了齐国霸业的助推剂。

南北对峙:春秋走向的逐渐清晰

楚文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虽然毛病不少,却从不耽误正事,这一点在后裔楚成王和楚庄王身上也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楚国得以保持了向上的势头,春秋的大戏而因此而更加精彩纷呈。

中原诸侯和楚国的矛盾看似一触即发,实际则长期处于一种“你瞅谁,瞅你咋地”的相看不顺眼状态,双方后来在昭陵互怼,却没有擦枪走火,真正的战争要到60年后的城濮了。

战国策简介资料(先秦策十五)(12)

但隐约可见的是中原诸侯和秦楚集团两大势力的初步出现,晋楚争霸的春秋基调在此刻已然成型。只是没想到一场荒唐的战争,居然带来如此复杂的连锁反应而已,孟子所言之“春秋无义战”,堪称一语中的。

PS:用厨子、戏子和痞子来形容楚、息、蔡三方各自扮演的角色,笔者自认为很合适,各位看官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