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数理二分法

从《尚书》上可以知道,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冬至、夏至这两个历法的相对准确时间位置,从而将一年数理上分为两半。

伏羲的阴爻兼容了这种二分的准确表达,当然,他的阴爻还兼容了广义的不同、相反等意思。但这是静态的一种描述。

而太极将这种两极动态的变化用静态的图表达出来。从人文意义而言,太极从来没有静止过。

用静态表达动态

中国古代的敦煌绘画中,用静态描述的衣褶的翻飞来表达一种飞的动态;

二分法思维训练法(从二分法到四分法的数理文化的进步)(1)

敦煌壁画

而山水国画则用水波、白云、飞白等来反衬动态以及动静之兼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古代山水画成为具有人文意义的主要题材之一。

二分法思维训练法(从二分法到四分法的数理文化的进步)(2)

云、山

郑板桥的竹子,则用翻飞的竹叶表达看不见的动态的风,为后世追捧。

二分法思维训练法(从二分法到四分法的数理文化的进步)(3)

风竹

用静态来表现动态,古人的智慧思维还是很发散的。

动态与静态,这本身就是简单的数理逻辑二分法。

二分法思维训练法(从二分法到四分法的数理文化的进步)(4)

掷铁饼者

西方古代则用这种静待的雕塑来表达这种动态的曲张感。通过扭曲、偏离重点的方式来表达动态的预期。

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是人文的基础之一。

不要小瞧二分法,电脑的基础规则就是二分法,用二进制的1、0,表达所有的数,这也是二分法。

后来,复杂了一些,就有了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n分法等等。

而伏羲的先天八卦综合了二分法、三分法、八分法的表达。开辟了人文兼容表达的先河。后来的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使用中,通常都是几分法的兼容。

而西方的数学文化这个文化分支则专注于每种分法的准确数学演绎,从而逐渐产生数学意义的进制。

从人文角度而言,只要你的思想足够发散,而不是禁锢在几分法中,那么,奇思妙想总会不期而遇。

三分法的电脑一样是存在过的,苏联时期曾经研究成功,仅仅是后来因故这个研究方向被荒废了,电脑也就二进制起来。这并不意味着电脑必须二进制的。

从数学角度而言,进制是禁锢的,不容改变,不容兼容。只有进制的转换,不可进制的兼容。

四分法的产生

春夏秋冬、东南西北,这是最简单的、最古老的数理人文的四分法。把圆四分,每90度的区间代表一种人文特征。

至伏羲八卦,这进步成四面八方了。进一步二分,进一步细化。

数学特点就是基于数学意义的平分。

至周文王,将其进一步发展,首次将其用于具有古代哲学意味的数理文化中,这为传统文化起到了定调的作用。这样就产生了元亨利贞这种四分表达。

这与春夏秋冬、四面八方的区别是,这个四分法不是基于等量的平分。

笔者在前文连载中,用甲骨文的方式解读了这四个字。在甲骨文中,这几个字都是与农耕有关的。

元是种子发芽,亨是茂盛生长,利是庄稼的丰收,贞是丰收的庆祝以及农闲之后为明年的准备。这与春夏秋冬是基本配合的。文王为了在人文意义上表达更准确,强化了这几个阶段农业的特征。

但他描述的目的并不是农业,而是利用以象喻理的方式表达人文的思想。

意向性的表达,元、亨、利、贞可以意译为:开始、发展、成功、保持和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二分法思维训练法(从二分法到四分法的数理文化的进步)(5)

现代方式的元、亨、利、贞的意象表达

如果你不想被古人的解释搞蒙,可以参考一下笔者这幅图,用现代的方式表达元、亨、利、贞的意象。

黄河流域,由于纬度的关系,春夏秋冬基本是四分法意义的时间等长,但这与现实还是有差异的。而文王的表达将这种农业特征做为重点,而非时间做为特点,回避了这种四分等分法描述的时间不够准确问题,这使这种表达的适用范围更加宽泛。时间在这种表达中不再是一种数学等分方式的禁锢,每个阶段的时间都是没有准确描述变量,但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一样了。

这是从狭义的春夏秋冬四分法向广义的元亨利贞四分法的进步。甩开了禁锢人文准确表达的时间因素,强调的仅仅是顺序。

以象喻理,这是古人从伏羲先天八卦和甲骨文开始明确的数理文化表达方式。

我们通常说的记叙文的六要素,实际是结合古代智慧的精髓性的表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元)、发展(亨)、结束(利、贞)。后世算卦的把这表达为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卦爻解释不同。

同样的数理文化内容,世界观不一样,方法论就会出问题。也就是表达出来的思想会非常不同。

元亨利贞的人文意义

《周易》:乾:元,亨,利,贞。

这是《周易》开篇第一句。也是《周易》总纲中的总纲。

后面所有的卦爻,都是基于六分、四分数理文化意义的兼容表达。后世的译文解读通常重视了六分法,却往往忽视了四分法的兼容表达。从而对爻辞中涉及的元亨利贞四字进行了牵强的解释。

《易经》中有“文言曰”,对此进行了解释,已经是完全的人文意义的表达了。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后来,老子用水、柔的意象重点描述了这个阴阳一体的善之道,利的得失之道,重在方法论;而儒家的孔子用礼、乐的意象重点描述了这个仁、嘉(佳)这种发展之象,重在世界观;孟子重点解释了义,也就是对利害得失的儒家态度;而事之干者的方法论则是百家争鸣了。

后世西汉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影响深远。但罢黜百家从未实现。

人文上四分法的广泛应用--简单的动态线性数理逻辑

西方近代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就是所谓的PDCA循环,据说这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改革开放后,加入WTO后,这个体系被引用中国。

PDCA: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

如果周文王看到这东西,会如何解释呢?

P,计划是什么阶段?贞的后半段的准备阶段;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孔子说的就是这事。豫,计划、准备。

要想进入元这个阶段,你总得准备种子,耕个地,修修农田水利、设备,谋划一下今年种西瓜还是芝麻,检讨一下去年玉米因为天大旱减产的原因等等,再等待春风、春雨吧。

D,执行是元和亨的阶段,开始、发展;种子已经种下,庄稼茁壮成长了。

C,检查是利的阶段,对于出现的不利寻找原因,从而谋求整改的办法;

传统文化的汉字,都是阴阳一体的。说利这个字,同时就表达了不利在里面。老子的《老子》对此种表达方式解释的很透彻;古人说武这个字,不见得是打,而同时告诉你武的目的是止戈,同时有不武的意思在里面。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复杂性之一。文王的利,使用的是这样一种阴阳一体的文字意象表达的方式。

A,处理,就是贞的前半段,纠正预防、总结并持续改进对于不利产生的经验教训,并付诸实施。

孔子的态度是“吾日三醒吾身”,这敬业精神够,把C、A两个阶段合二为一了。

总体来说,戴明这位学生学《周易》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的不错,能够举一反三,深得这种简单四分法之人文精髓,结果就成了专家。

同样看《周易》,中国的古人明白道理的多,但是“述而不作”耽误事情了,弄不好那点精髓就给弄失传了。

古人总使用古文,这有点耽误事情了,弄得现代人总看不懂。要是古人用简化字、白话文就好了。我这是不是穿越反了,哈哈。让现代的唯心给拐带坏了。天天起舞,累不?疯了?

弘一法师:“璀璨之极,归于平淡。”

弘一法师,佛号太出名了,原名李叔同,年轻的时候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后来也许是累了。那首《送别》,也算家喻户晓了。

很多事情的人文道理实际很简单的,而这种简单,往往却是基础,却是大道理。

二分法用好了,就是电脑表达的所有的虚拟的数学世界;四分法用好了,就是古代传统文化其中的一个很大部分了。

通常想通道理并不难,做到才是真难。

古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古代的道理都是前人所思所言,圣人都是前人。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