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锦州文艺界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尽管已退休多年,白雪生依旧忙碌。各类的文艺创作,各地的盛情邀稿,各种文学研讨会的主持讲座等,让他应接不暇。但为了创作《我的锦州我的国》,让他推迟了很多工作,包括两部正在创作的电视剧共135集的剧本。他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使命担当,也是一个作家的良知道义。

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1)

  白雪生,国家一级作家,原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原锦州市文联主席、锦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广电部星光奖、文华奖获得者,其作品多次被选入国家高校和中小学教材。

  白雪生笔触丰满、独到,善于塑造重要历史人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以话剧《张鸣岐》轰动京城,社会各界好评如潮,获中央“五个一工程”提名奖、文化部超百场奖,后被选入中央戏剧学院教材。可以说,话剧《张鸣岐》堪称白雪生艺术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他创作的电视评书《辽沈战役》也成为业内标杆式的存在:第一次采用同台对播,将传统评书戏剧化、假定化、电视化,并配以大量画面、资料、电脑美术等手段,有专家称之为“电视评书的第二次革命”。这部作品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白雪生兴趣广泛,将文学创作的范围无限延伸。最近几年,他创作了近百篇赋文,或立碑,或书丹,以文化地标的高度,树立在中华大地上。仅锦州而言,就有如《萧军广场赋》《锦州赋》《小凌河记》等等。

  更为值得书写的是,白雪生善于驾驭重大历史题材。从2021年11月15日到2022年5月20日,《锦州日报》开辟名家专栏,连载了其创作的长篇历史散文《我的锦州我的国——中国现代史上“锦州事件”的坚韧叙事》。这部30余万字的作品以“锦州事件”为题材,以新的视角、新的论点、新的史料,重新挖掘、考证、爬疏、发现、揭秘了这一段被淹没的历史,填补了中国抗战史的空白,对锦州这一城市的历史定位做了新的言说和界定。

  《我的锦州我的国》以跨文体、大视角和全方位的现代叙事策略,在更宽泛的时代视域上,并且具有方法论探索的价值,是一部把“地方”写入中国乃至世界大历史的著作,也是一部从“地方”角度发现、找寻或是叙述国家历史的大体量的史诗之作。

  除《锦州日报》发表外,作品还在《今日头条》“名家专栏”、锦州市社科联公众号、锦州电台等载体连载,引起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好评如潮。有专家学者评价:连载长文,以思想评论见长,对于历史新揭秘新开掘,特别是对于“红色六地”的重新定位,切中锦州肯綮。

  为了创作,白雪生去书店、探图书馆、逛旧书摊、访档案馆,通过历史达人、文朋师友,收集了大量与“锦州事件”相关的资料,并先后阅读了近1500万字的文字资料。

  心心念念着一段历史,不仅是对一段历史事件的言说,而是在完成一种人生境界的重塑。思想成熟之后,白雪生提出:锦州是“抗战第一城”。有专家认为:白雪生对锦州“抗战第一城”的定位,将赋予锦州一个特殊的城市历史符号。无论是彰显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还是标定锦州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抑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或是激励全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都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尤其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树立这样一个城市文化地标,对于锦州城市文化品牌升级,扩大其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无疑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推介作用。

  在创作过程中,白雪生很累,却津津有味。他说,既然坚定了信念,就要赋予执著的追求,不仅仅是对家乡爱得深沉,还有对历史的责任担当。

  采访结束了,白雪生的一句话仍萦绕在记者耳畔:历史不等于过去,“过去”只有被发现、被诠释、被讲述之后,才能成为历史。而把锦州写进伟大的历史里,才是当代作家的使命和担当。

锦州日报

编辑|侯树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