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仲秋到来之际,秋风渐凉,草丛中的鸣虫却越发活跃起来。

鸣虫,自古法到今,无论文人雅士或者凡夫俗子都喜欢饲养观赏,早在三千多年的诗经上就有关于鸣虫及蟋蟀的记载,“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从字面解释就是会名叫的虫子,鸣虫的含义很广,种类也很杂。大家所熟悉的蝉、蟋蟀、蝈蝈等都属于名称鸣虫。但是平时大家玩赏的仅限于直翅目的蟋蟀类和螽斯类鸣虫,这也是在中国民间享有盛誉、有着悠久历史并延续至今的一大类常见鸣虫。

秋风起雷声吼 秋风起话鸣虫(1)

这些鸣虫的形态不同,活动方式也能有所不同,有昼行型与夜行型。昼行鸣虫以白天活动、鸣叫为主,民间俗称“阳虫”,如黄蛉、竹蛉等。夜行鸣虫以落日后或夜间活动、鸣叫为主,如斗蟋、油葫芦等,民间俗称“阴虫”。亦有昼夜兼行型的,即白天黑夜均活动、鸣叫的,如马蛉、鼓翅鸣螽、小黄蛉等。其中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

先说这么多吧,关于鸣虫的种种门道以后慢慢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