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每一个有实力的人都不会甘于寂寞,想要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同时也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不过这些人却往往都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毕竟世间大道三千,有光明坦途,也有崎岖小路。

《西游记》中的九头虫,则毫无疑问选择了后者。他的所作所为,非常符合一位枭雄的潜质,但是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不太合格的枭雄。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那样,既拿得起也放得下,但九头虫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西游记里的九头虫妖术(西游记中的九头虫)(1)

他虽然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可是却不能正确地判断局势,尽管迈出了成为枭雄的第一步,却无法在这条路上走到巅峰。或许在他的心里更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英雄,然而他所做出的一系列行为,却已经与此背道而驰。

从一开始他就选择了一条不太光彩的道路,可后来却又在极力挽回形象,不过到最后依然没能掩盖住自己的本性。这个妖怪的内心里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思维,从而使其一直都在左右徘徊苦苦挣扎。

也正因如此,他既没能成为乱世中的枭雄,也没能做成受人敬仰的英雄。因为人这一生只能选择一个方向,左顾右盼的徘徊,只会拖累前进的脚步,最后两边都是一场空。

九头虫——一个有实力、有野心的妖族青年

根据《西游记》原著中的情节来看,九头虫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不仅能够和孙悟空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而且还能在对方的眼皮子底下,将猪八戒生擒活捉。拥有这样的战斗力,绝对能算得上是一号人物,注定不会平庸。

就像汉高祖刘邦在《大风歌》中所言:“大风起兮云飞扬。”九头虫身怀如此强大的实力,当然不可能就这样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他需要一个施展能力的平台,让人们看到自己的锋芒。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这是每一个热血青年都曾经历过的状态,此时他无疑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选择未来的道路。然而这也正是体现本性的时刻,究竟是做英雄还是做枭雄,都在一念之间。

西游记里的九头虫妖术(西游记中的九头虫)(2)

不过九头虫所选择的显然是一条枭雄之路,主动投靠了乱石山碧波潭的万圣龙王。其实以他自身的能力,完全不必寄人篱下,去走这样的捷径。大可以像当年的孙悟空那样,凭借一身本领收服72洞妖王,然后做自己的主人。

但是九头虫不是孙悟空,俗话说人各有志,他在做出抉择的同时,也体现出了自己的本性,这就是英雄与枭雄的区别。尽管孙悟空当年的行为非常鲁莽,甚至曾经惹怒过玉皇大帝,以至于最后失去了一切。可是在人们看来他依然不失为一个英雄,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始终光明磊落,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拥有一种值得尊敬的精神。

此时再看九头虫,一开始就选择借助别人的力量,投靠在万圣龙王的麾下,成了对方的驸马。这也就意味着他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人生的主导权,这样做的好处也非常明显,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对方的大力支持。

可见在他的内心里确实拥有成为枭雄的潜质,懂得如何借势而为,同时也可以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但如果站在长远角度考虑,这种做法却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最初的选择就等于是人生的根基,倘若根基不够坚实,恐怕日后也难成大器。

而像他这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其实无异于把自己的人生,建立在了万圣龙王的土壤之上。一旦对方出现什么变故,那么他辛辛苦苦建立的一切,也将会随之轰然倒塌。

所以人生的根基,只能靠自己慢慢打磨,才能更加牢靠。世界上本不存在所谓的捷径,机关算尽反倒不如稳步前行。一步登天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步步为营才是成功的不二法则。枭雄终归不是英雄,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既然选择了前者,就很难再成为后者。

西游记里的九头虫妖术(西游记中的九头虫)(3)

可是九头虫的问题就在于太过急功近利,甚至有些胆大包天。区区一个乱石山碧波潭根本无法让他满足,反而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另外两处地方。与此同时也就在无形中体现出了,他是一个有实力,更有野心的妖族青年。

不过他的野心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贪心,所采取的行动也越来越大胆。自身的实力,俨然成为了肆意妄为的工具,不但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也连累了万圣龙王。

九头虫的过分之举

九头虫来到乱石山碧波潭之后,便联合万圣老龙王一起偷走了祭赛国的国宝——舍利子。而龙女为了配合他的行动,也私入大罗天偷来了王母娘娘的灵芝仙草,用来温养那颗舍利。

此举无疑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方式,他们依仗自己的实力将国宝据为己有,可是却害苦了整个祭赛国。尤其是金光寺的那些僧人,更是受其连累,经历了许多痛苦的折磨。这时候九头虫的枭雄本性可以说是显露无遗,为了成全自己而不择手段,完全将他人置于不顾。

可与此同时,他的做法中却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和漏洞,未曾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会有多么严重。譬如那颗舍利子,虽然一直都存放在祭赛国的金光寺中,但那终归是佛教的至宝,又岂能一直被妖怪掌握在手中?这样下去佛教的颜面何存!

所以说九头虫虽然看似只是偷了一颗舍利子,但事实上却已经在无形中得罪了整个佛门。就像孙悟空后来找上门的时候,也是打着为那些和尚出头的名义,前来找他算账。

此外还有偷盗灵芝仙草之事,一旦被人发觉,恐怕也将会为他们招来灭顶之灾。区区一个妖怪胆敢擅入天宫作乱,真当玉皇大帝是好欺负的吗?

西游记里的九头虫妖术(西游记中的九头虫)(4)

想当年孙悟空也是因为偷吃蟠桃仙丹,从而被玉帝发兵围剿,最终的下场是自己被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也几乎被付之一炬,付出了异常惨痛的代价。再看如今的九头虫,即便他拥有媲美孙悟空的实力,但也不可能与天庭和佛教正面抗衡。

这两股势力不论哪一方面找到他的头上,都足以让整个碧波潭彻底覆灭。只想着一口吃成胖子,不懂得给自己留下后路,这样的枭雄的确很不合格。他的举动已然为将来埋下了祸根,完美诠释了“富贵险中求”的负面作用。

冒险精神本来非常值得敬佩,但如果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出发点上,那么一切都将失去原有的美好,反而还会给人造成一种贪得无厌的感觉。特别是像这种不计后果的冒险,则更不可取,也不会拥有完美的结果。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九头虫的举动都已经非常过分。只知道盲目发展到处侵吞别人,却不曾想过自己究竟能不能承受,那一系列的后续连锁反应。一个人要想真正在世间立足,就必须学会规避风险,否则即使能够侥幸成功,也只能如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走向凋零。

毕竟凡事都要因情况而定,不是所有时候都适合破釜沉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稳扎稳打。像他这样不计后果的贸然行动,注定无法长久。选择走上枭雄的道路本来就已经是一个错误,现如今更是错上加错。

与孙悟空的对抗,让他走向了最终的失败

汉代的枚乘曾在《上书谏吴王》一文中说过: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九头虫偷了祭赛国的舍利,就肯定会有东窗事发的一天,毕竟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他还遇到了孙悟空这么精明的对手,所有的真相都被对方在一夜之间揭开。舍利子的下落再也不是什么秘密,碧波潭的安稳日子也终于过到了头。

西游记里的九头虫妖术(西游记中的九头虫)(5)

可是面对前来兴师问罪的孙悟空,九头虫却表现得非常慷慨激昂,似乎想要当一回“英雄”,直接披甲上阵,要以一己之力维护碧波潭的安宁。不过这种逞英雄的姿态,显然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已经决定做一个枭雄,那么就该把这个角色扮演到底。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维护自己的英雄形象,而是找到一个最稳妥的办法,让损失降到最低。

纵然他有能力对付孙悟空,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比如万圣龙王的老朋友牛魔王,当初也能够和孙悟空打成不分胜负的局面,可最后依然没能逃脱被降服的命运。因为在对方的背后,还有佛教和天庭作为支撑,如此强大的势力没有哪个妖怪能够与之抗衡。

可是九头虫却并没有从牛魔王的身上吸取教训,反而大张旗鼓地与之展开战斗,死活不肯交出舍利子。此举根本无异于螳臂当车,显得是那么狂妄而又无知。

乱石山碧波潭终究只是一隅之地,在偌大的三界当中根本不值一提。他们这些人与孙悟空背后的势力相比,更是如同九牛一毛,完全不足为虑。这一次孙悟空并没有去天庭或者佛教搬救兵,只是在半路截住了打猎归来的二郎神,在双方的强强联手之下,乱石山碧波潭彻底变成了一片废墟,九头虫也身负重伤落荒而逃。

倘若他是一个能够看清局势的枭雄,或许还能改变最后的结局,不至于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然而他却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枭雄,无法秉承“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原则。在最关键的时刻,采取了最错误的行动,结果给万圣龙王一家惹来了灭顶之灾,也让自己失去了原有的一切。

西游记里的九头虫妖术(西游记中的九头虫)(6)

从这些经历当中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九头虫从一开始就做出了一个不太明智的选择,想要借助万圣龙王的家族势力,为自己开辟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这样的观念本身就存在着投机取巧的成分,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做法。

再加上他后来的行为又过于冒险,不曾考虑到事情的严重后果,只是一味的盲目索取和掠夺。这就已经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逐步把自己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至于最终的结局,只能说他是咎由自取。因为他虽然有几分实力,但是却无法弥补眼界和格局上的不足之处。他认为孙悟空的实力不足为惧,却不知道自己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现实的局势要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而九头虫这个野心十足的妖族青年,显然没有认清西游世界的全貌,更不曾明白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也正因如此,才会败得这么彻底。同时这也就更加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枭雄。

可见人的格局足以影响一生的命运,只有把目光放的更加开阔,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一个人的目光足够长远的时候,就不会再犯那些原则上的错误。

结语

其实《西游记》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人设,譬如九头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设定虽然只存在于虚幻的精神世界,但是却携带着实实在在的人生价值,总是能够引起人的共鸣或者反思。他们的故事也总是暗藏深意,读来就像是一段无比真实的往事。

整部《西游记》就像是一个真实的大千世界,包罗着世间的一切。而书中那些人物,则如同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诠释着形形色色的人生。

这样的感觉颇有一种“虚实相生”的玄妙之意,达到了精神与现实相互交融的境界。这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需要在品读的同时去默默感受,无法全部用语言表达出来。正如陶渊明在《饮酒》一诗中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