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这个故事:

手里抓一把沙,越想多抓一些,握得就越紧,抓到的却越少。

欲擒故纵也是这个道理,你逼的越紧,对方就越有可能狗急跳墙,鱼死网破。它的意思是:先放开他,等他放松警惕,再抓住他。比喻:为了更好的控制,可以暂时放松操控。

历史上最有名的典故是:诸葛亮七擒孟获。

孟获是当时最大的反叛对象,诸葛亮为了平定南中,亲自率兵出战。诸葛亮捉了孟获七次,放了他七次,最后一次,孟获真心降服,归顺蜀汉。孟获是当时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在部落中处于领头地位,他的臣服也保证了南中其他部落的臣服。

诸葛亮深谋远虑,眼光长远,他想利用孟获压制其他少数部落,于是对孟获实行抓了放,放了抓,一步步让孟获臣服,甘心为他镇守南中地区。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见识了“诛心”的威力。

兵法三十六计欲擒故纵(三十六计欲擒故纵)(1)

欲擒故纵就是一招“诛心术”。

擒是目的,纵是手段。

案例:“讨价还价,佯装离开”便是用到了“欲擒故纵”的计谋。

某天,你在菜市场买菜,一问价格,觉得有点高,就开始和菜农讨价还价。你的最后一招通常是:算了,这么贵。然后一副转身离开的架势。

看到这里,菜农一般都会喊你回来,给你再次降价。

你的转身离开其实就是欲擒故纵,你不是不想买,只是不想这么贵的买,于是,做出假意不买的动作,让对方降价。

擒、纵是一对矛盾,是相反的两个方面,从矛盾的此方去攻伐、获取彼方,是这个计谋的核心。与其含义相近的有欲扬先抑,欲得先舍。

兵法三十六计欲擒故纵(三十六计欲擒故纵)(2)

看透了擒纵之术,得舍该如何斟酌呢?

我们好像都有这样的认知:越想得到,越是得不到。越是拼尽全力追赶,好像离我们越远,这就像同极相斥的吸铁石,我们越是靠近它,它离我们越远。

空间的物质能量守恒,我们一心只想得到,却忽略的“失去”;若想拥有得到的能量,那就必然有失去的能量。当我们一门心思只想获取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能量守恒,不懂得失去之道。搞得自己得不到,纠纠于心,郁闷不堪。

兵法三十六计欲擒故纵(三十六计欲擒故纵)(3)

了解了物质能量守恒,我们知道,要想得到某一些东西,就必须失去另一些东西去交换。

我们的所得所失,一切都在动态平衡之中。

学生,如果想拥有好成绩,就必须付出时间去打磨知识;

员工,如果想升职加薪,就必须付出精力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一切所得,都是用所失换来的。

明白了得失平衡,就不会执着于得到,而得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