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原创稿

刺桐花,花红似火,寓意着“红红火火、富富贵贵”。

在福建省泉州市,花红点缀街巷的情景已不多见,但曾经,刺桐花锦簇的古泉州被称为“刺桐城”。

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

喜讯传来,满城欢庆。

千年来,泉州的刺桐花见证着这个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辉煌与变迁,这座港口城市的潮起与潮落。

见证数十年来,那些人守护“海丝”文化的足迹,让时光掩埋下的文物重述历史。

见证数百年前,那些船满载商品,漂泊万里向世界传播中国文明。

见证千年前,那座城曾人声鼎沸、万国来商,成为繁盛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泉州城里,潮声如沸,已逾千年。

那个人:守山30年

2021年7月25日,胡家其在日历上把这一天重重地画了个圈。

这些天,家在泉州的胡家其,心早就飞向了百余公里外的福建省会福州,那里正举办着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一场决定着泉州能否申遗成功的世界级盛会。

此次泉州的申遗项目将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整体打包”,其中包含着胡家其倾注了半生心血的九日山祈风石刻。

泉州申遗成功会带来什么影响(写在泉州申遗成功后)(1)

九日山祈风石刻。成冬冬摄

“九日山不是普通的小山,而是一座文化宝山。”胡家其用了十年的时间慢慢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又用了二十年让更多人相信这句话。

泉州古称“刺桐”,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这里对外商贸往来的船舶络绎不绝,出海和回航都需要顺应季风规律。泉州冬季偏北风,此时船舶顺应风向从泉州出海;夏季偏南风,船舶又顺风从南部海域回航。因此每年农历夏四月,冬十月,百姓会在九日山下向海神祈求风信顺利。彼时,地方官员也会定期主持祈风仪式,礼毕后登山游赏并题写诗文纪事,刊刻于九日山的崖壁上。由宋代到清代,渐渐形成了九日山祈风石刻群。

1988年,在厦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的胡家其,突然接到了家乡的消息,问他愿不愿意回乡照看九日山。那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赴泉州考察,九日山在考察之列。于是,重振九日山被提上了日程。

这对胡家其来说有些天方夜谭,用他的话来说,相当于“用一份每个月1500块工资的工作换一份每月38块5的工作。”但考虑了三个月,最后胡家其接受了。原因是这三个月里,他查阅了大量关于九日山的史实材料,隐约了解到,家乡山上那些刻着字的“黑不溜秋的石头”,曾经如此辉煌,简直称得上是“无价之宝”。

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回想起头两年的日子,胡家其直摇头,说:“实在是太苦了。”彼时九日山无人问津、满目疮痍,祈风石刻也在岁月的侵蚀下失色蒙尘。胡家其住在山脚下的一间小屋里,每天上山先做三件事:开门、扫地、烧开水。日常工作外,修桥、造路、清洗、描红……都由他一人张罗。

“独守”九日山十二年,胡家其既是卫生员、管理员,又是防火员、讲解员。直到2001年前后,泉州开始启动申遗工作,胡家其才卸下些许担子。

去年,年逾七旬的胡家其不舍地离开了九日山,回首一望,三十二载,半生年华。胡家其总是很珍惜每一次讲九日山故事的机会。“我给一个人讲,‍‍他听了受益后再回去给10个人讲,‍‍这10个人再给10个人讲就是100个人,这100个再跟100个人讲……”

泉州申遗成功,意味着九日山祈风石刻群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胡家其激动地念起自己作的一句诗——

“莫道九日少景致,唯有亲临此山中。”

那艘船:漂泊200年

青花灵芝纹碗、青花灵芝纹杯、青花火龙纹盘、青花“湧利”款人物纹盘……两年前,194件清代德化青花瓷历经百年漂泊后回归故里时,曾引发广泛关注。

泉州申遗成功会带来什么影响(写在泉州申遗成功后)(2)

青花“湧利”款人物纹盘。人民网 林晓丽摄

这些“回归故里”的青花瓷器均出自于“泰兴号”沉船,一艘重达千吨的木结构贸易船,是当时最大的巨型帆船。1822年1月,“泰兴号”商船从厦门港出海,朝爪哇(即印尼)驶去,在行驶的途中,船不幸触礁,35万件珍贵青花瓷器和船上的其他商品沉入海底。

1999年,“泰兴号”被打捞出水,德化青花瓷器也随之“重见天日”。随后又几经波折,终于在近200年后回到了它们的“故土”。

在瓷器的捐赠者郑长来看来,德化青花瓷是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展现,将其从“泰兴号”打捞出,相当于重现“海丝”文化。

泉州德化,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青瓷无与伦比,白瓷更是“登峰造极”,德化因此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

德化白瓷的瓷雕技艺享誉世界,其繁盛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息息相关。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白瓷便通过泉州港输出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曾经,通过海上大通道,有无数像“泰兴号”一样的商船将德化白瓷运往世界各地。

“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德化诗人郑兼才曾如此描写德化瓷的盛景。

在此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中,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

泉州申遗成功会带来什么影响(写在泉州申遗成功后)(3)

屈斗宫窑址。成冬冬摄

“通过考古,我们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并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据德化申遗工作组人员介绍。

展现陶瓷手工艺技术的德化窑址和磁灶窑址、见证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共同构成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印证了昔日刺桐城的商业繁荣。

那座城:潮声逾千年

泉州人李卫家在离海不远的山上。站在老房子的屋顶,虽看不见潮起潮落,但不远处的潮声阵阵,就在耳畔。

小时候,有时午后他会跟着父母去海边的滩涂上挖蛏子、抓螃蟹。在去海边的路上,会路过一个叫做后渚港的小码头。父母对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港口,有很多国外来的大船停靠。李卫看了看眼前码头上停靠的几只渔民出海的小渔船,很难将它和“港口”联系起来。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如何理解“海丝”文化?李卫想了想,觉得很难讲出个所以然来,这就好像要把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抽丝剥茧,再追根溯源、析精剖微。

但“海丝”文化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个泉州人。比如,李卫记得家不远处的蟳埔村,那里的村民曾经住“蚝壳厝”,蟳埔女头戴簪花圈,穿着大裾衫、宽脚裤,打扮得非常“与众不同”。长大后他才知道,宋元时期,蟳埔曾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远洋航船载着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运往世界各地。而头饰是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泉州,曾经的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马可·波罗经过古泉州的时候,曾在游记中写道:“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可见刺桐港当时的繁盛。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古人笔下的寥寥几笔,也反映了刺桐港五湖四海迎客商的熙攘景象。

泉州申遗成功会带来什么影响(写在泉州申遗成功后)(4)

石湖码头一角。成冬冬摄

数百年后,为了将泉州的“海丝”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泉州准备了20年。

从2001年起,泉州开始筹备“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申报世遗;2006年,泉州申遗项目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泉州市牵头联合多个城市,全力推进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2018年,“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单独申遗失利,申遗项目后由“古泉州(刺桐)史迹”调整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万事俱备,东风自来。

“泉州申遗成功了!”这一刻,李卫仿佛又站到那个可以望到海的老房屋顶上,听到了潮声阵阵,似乎从千年前鼎盛的刺桐港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