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制怒无以纳谏不从善无以改过(有感于不迁怒)(1)

作者:王彦青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 不贰过......。”

在孔子眼里,只有颜回才是真正学到了他的真谛, 继承了他的思想。 当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并没有赞赏他学习如何了得,而是赞扬他“不迁怒,不贰过”,意思说他既不迁怒于人,又不犯同样的错误。

在常人看来, 这完全是品德问题,而并非是否好学的问题。这说明,在圣人的殿堂里,学习不仅仅指书本知识、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包括"德育"内容在内的道德修养,在儒学里,都是属于“学”的范畴。

3.23”故意杀人犯郑民生是一位有知识、有专业的文化人, 2008年他取得西医外科主治医师资格,文化不低,但道德沦丧。他是因为个人感情受挫,悲观厌世,面对人生困局,不能冷静地找到令自己招致挫折的真正原因而持刀在南平实验小学大门口行凶,造成8死5伤的惨剧。近年来,从媒体得知,因个人私利、私欲迁怒于社会、迁怒他人的故意伤害案件,毁坏公私财物案件屡屡发生。从各类案件的被告人中不难看出,并不是因为他们这些人缺乏文化、缺乏知识、缺乏体力。而恰恰是在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针对自己的挫择与失败, 面对他人的成功与幸福, 心态失衡,不能理性地面对真实的处境并选择应对方略,而只是在懵懂中寻找无辜的发泄对象来倾泻自己的愤怒和挫败感,这就是“迁怒”。

迁怒”是一种错误的认知程式。“人是自私的动物”,自私表现在生活、工作、爱情等诸多方面,任何人都必须承认自己和他人都有自私性,但这些都应该是有限度的。你必须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去获取等量的报酬,以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 你必须学会去关心和爱护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关心和爱护, 这都必须在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活动。在古代的时候,“度”是人性容忍的底线,在今天就是法律规定的范围。否则, 一旦人的私欲决堤泛滥,就会侵害到别人,甚至严重触犯法律, 那么就会遭到怨恨和惩处。古往今来,因为私欲得不到满足,挺而走险而遭到祸患的例子

比比皆是。 这些教训是很值得人们在现实中引以为戒的。如何构建一个“不迁怒”的社会? 当今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但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乡镇的人,生活差距还是很大的,加上中西方生活方式的交融, 有些人一掷千金,有些人为温饱生活四处奔波。生活条件与方式的不同,导致不同层面的人有着不同的想法。这些问题党和国家都是知道的,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收入差距以及出台许多支农惠农政策。但是在一些地区外部条件严重扭曲的情形之下,心灵的呵护与人性的重建很难单独完成,社会宣传和媒体舆论都有责任引领公众回归严峻但真实的情境,记录表达真实性情的声音, 鼓励人们争取向更好生活的努力,及时惩治邪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高举公平正义旗帜,在哪里遇到阻碍,法律的重锤就在哪里敲响, 创造积极解决问题氛围。这就是构造“不迁怒” 社会的基本原则 。

(作者系三沙市检察院检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