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论语》雍也篇第三则。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钱穆白话试译】

鲁哀公问孔子道:“你的学生们,哪个是好学的呀?”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他有怒能不迁向别处,有过失能不再犯。可惜短寿死了,目下则没有听到好学的了。”

本章孔子称颜渊为好学,而特举不迁怒、不贰过二事。可见孔门之学,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为人,此为学的。读者当取此章与“颜渊、子路各言尔志”章对参。志之所在,即学之所在。若不得孔门之所志与所学,而仅在言辞间求解,则乌足贵矣!

【傅佩荣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再不相干的人身上,也从不再犯同样的过错。遗憾的是,他年纪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没有听说爱好学习的人了。”

颜渊一向好学,可用六个字来形容他: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就是不把怒气发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譬如,某位老师因为自己没赶上车而迟到,心里不太舒坦,上课时不但把学生责怪一顿,还责怪交通,甚至责怪整个社会,这就叫做迁怒。

人的情绪有时难以掌握。人的身体谓之“形”,“形”接触外物,外在的一切并非自己所能控制的。“形”接收外物之后,就会在心里生出“情”,即七情六欲,情之主宰称为“心”,此心要设法稳住。

心不要受情绪的影响

我们通过感官接触到外界的事物,情绪就受影响,所以人的情绪常常处在变化之中。重要的是学习“不动心”,心不受情绪影响。如果心随情绪变化、心思发散出去,自己的生命就缺乏主体性。不能够稳住自己,言行举止,就如脱缰的野马,无法控制。如此一来,学习就谈不上任何成果了。

所以好学的人,应该表现出“不迁怒”的态度,也就是不动心。情绪接触外物会产生波动,但是心可以保持超然。这是学习的效果,这种学习离不开实际的修养或德行方面的自我要求。

“不贰过”,更不容易做到,因为人的缺点往往来自本身的性格。重要的是在发现自己有缺点的时候,思索如何把缺点转换成优点,这是可以做到的。颜渊做到“不贰过”,等于是针对天生的性格,在自己的生命力面加以改造。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却在颜渊死了以后,声称再没有听过谁是好学的了。可见,孔子是多么欣赏颜渊这个学生。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跟读(不迁怒不贰过好学的颜渊每日论语120)(1)

【弘丹学习心得】

关于好学的论语,我们已经学过好几则了。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哀公就很好奇,这么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呢?

孔子回答说,颜渊最好学。颜渊过世之后,就再也没有听过谁是好学的了。

颜渊的好学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不迁怒,不贰过。读到这6个字,我们会认为,这好像跟好学没什么关系吧?我们印象中的好学应该是“头悬梁,锥刺股”,或者“闻鸡起舞”这样的故事。

傅佩荣老师的注解:不迁怒,重在待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贰过,则重在克己,所谓“日新又新”。一个是对人,一个是对己,两者都是德行的高度修养。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好学”,是以德行为首要目标,而不只是学习各种典籍,学习之后还须不断努力实践以改变自己。

孔子认为的“好学”,是以德行为首要目标,而非我们现在认为的学习知识为目标。由此也可以推测,孔子当时教授弟子的不仅仅是学习典籍这样的知识教育,更多的是德行教育。对比现在的学校,现在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以教授知识为主,对德行几乎不进行引导。但人生立足于社会,还是以德行为主,这样想,只觉得现在的学校本末倒置。

钱穆先生讲到,好学是要跟自己的志向联系在一起的。在“颜渊、子路各言尔志”的那一章,颜渊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颜渊“不迁怒,不贰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愿无伐善,无施劳”的志向。

【5.25】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hé)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不迁怒,不贰过是很难做到的。生活中,时时都在上演“迁怒”的例子。比如说,老板把怒气撒到员工身上,公司职员把怨气撒到家庭成员身上,老师把怒气撒到学生身上……

不贰过就更难了。之前我们也讲过,人是很容易犯错误的,而且容易犯同样的错误。要做到不贰过,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是基本条件。

颜渊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介绍

弘丹,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

践行每日写作,品味生活之美;诵读《论语》,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

每月组织【写作训练营】和“百日写作”活动。想要从零开始写作,关注“笔耕不辍”公众号。

笔耕不辍(ID:wewri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