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消费市场将出现三个标志性变化,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消费市场呈现出三个特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消费市场呈现出三个特点(消费市场将出现三个标志性变化)

消费市场呈现出三个特点

刘涛:消费市场将出现三个标志性变化

一是消费市场规模有望跃居世界第一。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万亿元,接近排在首位的美国。“十四五”时期,在居民消费增长的带动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将持续较快增长,这将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劲动力,也将形成对国际商品和服务的巨大吸引力。

二是服务消费将成为居民消费的主体。2019年,我国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已达45.9%,预计“十四五”时期服务消费的比重将突破50%,这将对提高相关服务供给体系的适配性起到重要导向作用。

三是城乡消费差距有望持续缩小。2019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已缩小到2.1倍。随着“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发展,预计农村居民消费将延续较快增长势头,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原文链接: 消费市场将出现三个标志性变化

高校积极主动建设新文科,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单从概念来看,新文科是美国希拉姆学院2017年率先提出来的。但是希拉姆学院所指的新文科,只是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之中,根本上仍是从技术的应用角度着眼。我们所说的新文科与新文科建设,核心要义是推动文科的创新发展,它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它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不断增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提升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这与希拉姆学院所说的新文科是有本质区别的。

原文链接: 推进新文科建设高校要主动作为

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体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是秉天地之气而生的,同样有自身存在的权利、价值和尊严。孔子认为,仁者、智者不但要乐山乐水,还要把仁爱之心推及到万事万物身上。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说,钓鱼时只能用鱼竿钓鱼,不要用大网拦河捕鱼,不要射杀夜宿回巢的鸟。可以看出孔子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持一种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说的是,只要不违背农时规律,粮食就会多的吃不完;只要不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鱼鳖就会多的吃不完;只要按照节令到山上去砍伐林木,林木就会多的用不完。汉代董仲舒提出了“泛爱群生”“鸟兽昆虫莫不爱”的生态伦理主张。北宋思想家程颢、程颐也提出人不仅要爱人类,而且还要爱一切有生命之物,把仁爱的对象扩大到天地万物和整个自然界中,以实现人道与天道的彻底贯通。张载更是把苍天看作是父亲,大地看作是母亲,提出了天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的主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哲学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温和、友好、理性的,而不是敌意、冷酷、非理性的。以这种观念审视自然界,自然界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死寂的机械世界,而是一个生机弥漫、生命流行的有机世界。这种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生态情怀成为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

原文链接: 仁民爱物民胞物与

全国高校中的学生党员目前有200多万人,他们是大学生中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学生骨干群体,也是党的事业未来干部的摇篮。高校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培养红色接班人使命,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办学治校血脉,作为举旗铸魂、固本培元的战略任务和塑造灵魂的基础工程。要抓好大学生党员群体,搞好大学生基层党建工程,让每一名大学生党员带动一个宿舍、一个班级、一个群体,在内心深处把爱党与爱国有机结合,把党和国家置于无比崇高的地位,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与党在政治上高度一致、思想上高度认同、心理上高度依赖、感情上高度融合、行动上高度自觉。

原文链接: 高校应发挥红色基因传承功能

形成需求与供给良性互动的动力结构优化路径。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多重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是最基础性的动力。在国际需求不确定性加大的形势下,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要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内生需求,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挖掘新需求,鼓励绿色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增强消费信心。

原文链接: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加强学科横向融合,构建跨学科美育实施体系。一方面促进美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协同,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中创设多样化审美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感受文化艺术、接受人文熏陶。另一方面加强美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同。通过宣传和培训活动引导各学科教师深刻认识美育工作的价值,通过考核和评估机制激励教师挖掘和运用美育资源,实现跨学科的美育一体化建设。

原文链接: 制度保障“以美育人”

贯通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创建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示范中心,形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合的联动机制。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增进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认同。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围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反面事例曝光等形式,引导公民养成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合力。

原文链接: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发扬“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一次开拓进取、开创新局的远征,同当年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因此,在这一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解放思想、敢闯新路,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更加自信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原文链接 :新征程要发扬长征精神

刘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无论是立足当前,加快补足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的突出短板,还是着眼长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都需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为以后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能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加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顶层设计,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统筹安排,也是更好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原文链接: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王玉斌: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中,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着力推动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对于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更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文链接: 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