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皮肤科Dr徐斌

很多得痘痘朋友,在长期的战痘过程中,通过现在很多自媒体的科普,尝试了很多治疗的药物,尤其是祛痘“药膏”,比如阿达帕林凝胶、班赛凝胶、克林霉素凝胶,甲硝唑凝胶,至于其他网络购买的乳膏更是数不胜数。

最夸张的一次,门诊一个女患者带来了不下20支各种颜色,让人眼花缭乱的“祛痘药膏”,当然治疗效果不好,否则也不会来医院了!

有一种祛痘的外用药物

痘痘朋友不知道

可能连很多专业的皮肤科医生

也不是太熟悉

But,在欧洲和美国

它都被批准为痤疮的外用药物之一

你可能会问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国内痤疮治疗指南中

这种药物被简短一句话带过

所以

大家不了解也是正常

它就是今天要介绍的主角

壬二酸(AzA)

壬二酸概况介绍

又称杜鹃花酸(Azelaic Acid),和杜鹃花(Azalea)的英文是不是很像?其实两者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关联。

看到杜鹃,又让我想到了,超级有心机的杜鹃,把蛋生在别人家的窝,关键是小杜鹃被先孵化出来后,还会把主人家的蛋拱下树梢,真是太邪恶了!

壬二酸介绍祛痘印(壬二酸全能祛痘的秘密)(1)

不好意思,话题扯远了,回到壬二酸,它是从皮肤的正常寄生菌群(卵圆形糠秕孢子菌,不用记)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来,其实,它在护肤美容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早在1989年,壬二酸就被用于治疗痤疮。

主要功效作用于痤疮形成的各个环节:

抗菌:对需氧菌和厌氧菌,革兰氏阳性阴性菌都有效。

抑制皮脂:抑制5-α还原酶,减少皮脂腺分泌。

疏通闭口:减少丝状蛋白合成,抗角化异常。

抗炎:抑制氧自由基的形成。

美白淡斑: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降低线粒体呼吸链合成。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作用

1、脸上(口周)老是长闭口怎么破?

作为久经痘场的资深人士,一定知道红痘、大红痘的前身--闭口是痘痘的前奏,如何有效的防止闭口形成?壬二酸就可以大显身手。

壬二酸一边对毛囊口的角质细胞轻声细语,你们不能过早脱落而堵塞毛孔(抗角化);又一边对过度亢奋的皮脂腺下命令,你们淡定点,不要拼了命的往外冒油(抑制皮脂),壬二酸能有效阻止闭口的形成。

壬二酸介绍祛痘印(壬二酸全能祛痘的秘密)(2)

2、如何才能让红色的痘痘消停一点?

红色痘痘现场主要的罪魁祸首,是痤疮丙酸杆菌,这些坏蛋细菌在堵塞的毛囊皮脂腺里胡作非为、随地大小便,拉响了身体免疫系统的警报,不得不派联合警察部队,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到现场维持秩序,产生炎症性的红色痘痘,甚至脓疱,囊肿(产生皮损类型与参与战斗的细胞类型有关)。

壬二酸通过破坏细菌的内部成分而起到杀菌作用,尤其是在酸性的封闭毛孔中(抗菌抗炎作用),值得一提的还有,具有某种信息素效应,细胞被细菌破坏的越多,吸收的壬二酸越多!

壬二酸介绍祛痘印(壬二酸全能祛痘的秘密)(3)

3、红痘印会变成永久灰色痘印吗?

红色痘印是受了惊吓而扩张的毛细血管忘记了,原来自己还是能收缩一下的,回到正常的肤色,但是请给它们3个月以上的时间平复受伤的小心灵!

产生灰色痘印或色斑的原因,是皮肤里黑色素细胞也超级兴奋,产生了过量的黑色素,被运送到了表皮,打破了正常的皮肤黑色素生产—代谢平衡,就像汽车厂生产了过多的汽车,但是销量没有同步增长,库存太多了。

壬二酸也会严肃的找黑素细胞谈话,特别是在加班加点生产黑色素的黑素细胞,嘿,哥们,先带薪休息一段时间吧,别上班了!而对完全停不下来、异常增生的黑素细胞,坚决打击,降低原材料供应而让它冷静下来(美白淡斑)!

壬二酸介绍祛痘印(壬二酸全能祛痘的秘密)(4)

疗效怎么样?独特优势在哪里?

目前研究表明,外用15%的壬二酸凝胶治疗轻度至中度痤疮。

疗效与传统的阿达帕林凝胶、克林霉素凝胶、过氧苯甲酰凝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

而且壬二酸有着自身的特点:

属于非抗生素类,不会产生耐药(vs克林霉素)

没有光敏性,没有夜间使用的限制(vs阿达帕林)

没有使深色衣物脱色的效应(vs过氧苯甲酰)

没有致畸性,对孕妇哺乳期患者比较友好(vs维甲酸类)

有没有缺点?多久起效?

作为需要PH值偏低一点才能更有效的祛痘药物,壬二酸开始外涂会有轻度刺激,主要是灼热和干燥感,系刺激局部自主神经末梢引起。

一般都能耐受,对策是:开始外涂1-2周内,涂抹15-20分钟后,清水冲洗,慢慢增加停留时间,直至皮肤耐受,不用清洗。

单独外涂壬二酸凝胶治疗,80%的患者在34.6天后收到明显的效果,所以不能外涂1-2周后,准备要起效就停用,功亏一篑!

目前的外用剂型有:15%的凝胶、20%的乳膏。

针对轻度到中度的痤疮患者,尤其是青春期后痤疮(>25岁的女性痤疮),坚持外涂壬二酸肯定有效,如果能联合过氧苯甲酰凝胶交替外涂,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Abdel Hay, R., et al. (2019). "Clinical and dermoscopic evaluation of combined (salicylic acid 20% and azelaic acid 20%) versus trichloroacetic acid 25% chemical peel in acne: an RCT."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30(6): 572-577.

Kainz, J. T., et al. (2016). "Azelaic acid 20 % cream: effects on quality of life and disease severity in adult female acne patients." JDDG: Journal der Deutschen Dermatologischen Gesellschaft 14(12): 1249-1259.

Liu, H., et al. (2020). "Topical azelaic acid, salicylic acid, nicotinamide, sulphur, zinc and fruit acid (alpha-hydroxy acid) for acn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5: CD011368.

Schaller, M., et al. (2016). "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single-blind, parallel-group study comparing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benzoyl peroxide 3%/clindamycin 1% with azelaic acid 20% in the topical treatment of mild-to-moderate acne vulgari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30(6): 966-973.

St. Surin-Lord, S. and J. Miller (2020). "Topical Treatment of Truncal Acne with Tretinoin Lotion 0.05% and Azelaic Acid Foam." Case Rep Dermatol Med 2020: 1-5.

Szymańska, A., et al. (2019). "Efficacy of 30% azelaic acid peel in the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facial acne."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1-6.

Thielitz, A., et al. (2015). "A randomized investigator-blind parallel-group study to asses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zelaic acid 15% gel vs. adapalene 0.1% gel in the treatment and 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female adult acne."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9(4): 789-796.

Vargas-Diez, E., et al. (2014). "Azela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 in Adult Females: Case Reports." 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7(s1): 18-25.

Webster, G. (2000). "Combination azelaic acid therapy for acne vulgaris." J Am Acad Dermatol 43(2): S47-S50.

#医师报超能团#

#超能健康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