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的推荐感言(袁世海回忆录124鼓干劲)(1)

文艺界跃进形势日益高涨!

中国京剧院在小礼堂召开了跃进会。舞台上放着那架南堂鼓权作催战鼓,咚咚咚震动着每个人的心弦。各团各组分别派代表到合上或发言,或表态,有文才的最后还要念上几句跃进诗。敲响南堂鼓将代表请上、送下。记得曹韵清代表一团表态:每月演多少场,只要有剧本就能排出多少戏;李嘉林代表四团,范钧宏代表文学组的发言,有句精辟语言,让我记忆犹新:“肝不战,手不乱,安排计划定实现! ”

中共文化部召开的声势浩大的献礼大会在《社会主义好》的乐曲声中拉开了帷幕。中共文化部党组书记、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这是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的一次新的跃进,要求文化艺术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鼓足干劲,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胆革新,大胆创造。

鼓声隆,乐声喧,所属六十多个事业、企业单位的代表们举着合理化建议和非常多的发明创造等牌匾,在阵阵掌声中陆续走进会场。

在各艺术团体的队伍中,中国京剧院表态:大力编演反映现代生活的京剧,推动京剧艺术的全面改革,一年要编八十出戏。

中国京剧院各团是否达到八十出新戏,我不清楚。应该说不够,三个团平均应二十五出戏以上。就我所知一团在七月底前继《白毛女》之后,又先后排出《玉簪记》《桃花村》《探府记》《林海雪原》《东方巨龙》《超英压美》,后来又排了《蝴蝶杯》。

二团排了《詹天佑》《智新鲁斋郎》《白云红旗》《高亮赶水》《智取杭州》等。

三团排了《古往今来十三陵》《刘坤还表》《脚踢中游大跃进》《切断侵略者黑手》《回春记》《五侯宴》《安源大黑工》《香港怒潮》。

我记得不全,但这个数字与建院以来一年中新排剧目要多了许多!曾有人嘲讽说院里排新戏太少,演出是“放不完的牛(《小放牛》),打不完的油(《打督邮》)!”

京剧院内摆开典型的“大跃进”战场。最轰轰烈烈的是礼堂的后台砌砖搭灶变成临时食堂。一到快午、晚饭前,那大油煸葱的香味,嘿!蹿鼻!开饭了!

“一碗粥三分,烧红根一份七分,三七二角一分!”不时会从那里传出请来的厨子罗师傅的算账声,大家跟着一片哄笑……有这么算账的吗?

这是为了适应各团排戏一天四班的新形式而设的。当时京剧院在北池子,而演员大都居住在南城宣武门自新路、菜市口一带,骑车得一个小时的路程,早九点上班,中午无法回家吃饭,晚上还要排戏到半夜。所以,中午和晚上的饭只得在团里吃。那时哪有叫盒饭之说。何况利用中午午休,还有许多人自动加班补排《林海雪原》的小分队出场及后边的开打,或者磨戏。一天四班就是这么来的。

我只有最紧张时在团里吃,大都和少春几个人坐三路汽车,三站地到后门桥烤肉宛去吃,要一个爆三样、一个酸辣汤,吃得挺滋润。我的理论是:“累,已缺觉,不能再亏嘴!”

八月一日,中国京剧院一团在人民剧场首演《林海雪原》,八月二日、三日在劳动剧场演《林海雪原》,八月十日在人民剧场演《林海雪原》。期间,在西郊的八大学院和各大军区、军兵种演了几次包场,这些现代戏很受欢迎。

中国京剧院一团改编上演的大型新戏《林海雪原》,是根据曲波同名小说一至八章,许大马棒在杉岚站制造血案,以少剑波为首的解放军小分队追踪于密林雪峰,奇袭奶头山,歼灭国民党残匪许大马棒的一段故事。整个戏的结构紧湊。改编范钧宏,导演郑亦秋。李少春饰少剑波,杜近芳饰白茹,我饰刘勋苍,叶盛兰饰许福,雪艳琴饰蝴蝶迷,苏维明饰许大马棒,李幼春饰匪徒小炉匠,骆洪年饰刁猴头,刘元汉饰长腿孙达得,孙盛武饰蘑菇老人,李世霖饰司令员,谷春章饰战士,侯玉兰饰小炉匠妻。

有了《白毛女》的基础,这出戏我们大胆运用了京剧形式,人物的上下场都踩上锣鼓点儿,也注意到了人物的舞蹈化,继续努力突破念法上的困难。在《探山》等场次大量运用了劈叉、飞脚、扫堂腿、鹞子翻身等技巧。

尽管还有许多不足,但全剧具备了较完整的京剧格调。总的看来,为京剧能够更完美地表现英雄人物投石问路,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头场在紧张的“急急风”声中开幕,我饰刘勋苍挥舞红旗前引。李少春扮演少剑波,全部使用了韵白,综合发扬了武生的特长。出场使用马鞭上台,战士们挎枪跃马,急驰奔腾,念着【扑灯蛾】直冲火海,构成了一幅十分振奋人心的场面。趟马时,他利用披在身上的军装大衣巧妙地进行舞蹈。

盛兰演的许福,他带着白己的金丝眼镜,相当有特色地刻画了这个半土匪、半少爷式的人物,观众评论比大春成功。

李幼春扮演的匪徒小炉匠,突破了花脸行当的限制。他在偏于滑稽的音乐中,担着挑子上场,将这个匪徒较诈诡秘的神情表演得惟妙惟肖。

演刁猴头的骆洪年从形象到内心,一直抓住了这个土匪头目的无赖猥亵的特点,夸张地揭露了匪徒的愚昧无知及灵魂的空虚。

说心里话,我原很想把京剧现代戏进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能更详细地介绍下。《林海雪原》这出戏排得快,演出效果不如《白毛女》,演得场次相对较少。紧接着就排练迎接十年大庆的献礼节目。当时只感到最后大开打还欠缺现代战争特色,较为一般,这也给我们提出了在排演现代戏中如何恰当理解和运用传统技巧的问题,不是说会什么就用什么,讲究的是应该用什么。要很好地理解技巧的寓意,既符合剧情需要,又符合人物性格、场景等。否则轻者显得画蛇添足,重者有损人物形象。这是此戏使我对如何应用传统技巧的一点儿新的认识。

许多年后,提到《林海雪原》,还会想起演出中两个失误的花絮,令人棒腹。

一个是彩排,演到《夜审小炉匠》时,少剑波有一段很长的表演,演刘勋苍的我,持枪在后面站立,实在太困,好不容易控制住了不眯瞪,却没控制住打了个大哈欠。声音挺响,台上的演员全听见了,谁都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我被留了个大笑柄。

再一个是《探山》一场,上场门是一座山,下场门是一座山,中间寓是山涧,以少剑波为首的小分队行至山涧中,派一名战士去探路。也就是要他上下场门的山头上,用藤条悠至上场门的山头上去探路。只见他拉住藤条,同时将绕上藤的铁条挂牢在腰间的皮带上,双脚一蹬,嗖的一声,悠到对面山头上。观众掌声、惊叹声顿起,好一个舞台特技亮点!谁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双脚刚站在上场门山头上,由于用力过猛,惯性所至,身不由己地又随籐条忽地飘荡而回,重又回到下场门的山头上。所幸没有停荡在中间,双脚已踩在山头的踏板上了。此刻,在台上的全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该如何弥补,只听他又无可奈何地喊了一声:“报告,二零三首长,我、我…又回来啦!”其念白的气是越念越不足……

亏得拉大幕的同志反应快,迅速把大幕拉上了。观众笑声阵阵,大幕内场上演员们前仰后合地笑倒在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