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杜甫几经辗转,终于在759年岁末到达成都,暂时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里,寺里有一个叫复空的僧人收留了杜甫。然而,寄人篱下终不是长久之计,没多久,杜甫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发现了一块荒地,他想在这里修建一个“家”,虽然这个家只是茅草搭建的草堂。

依靠亲友的资助和帮助,杜甫先在一棵相传有二百多年的高大的柟树下,搭建茅屋。之后写诗向各处觅求树秧,很快一个叫萧实的朋友送来了一百根桃树秧,一个叫韦续的朋友送来了绵竹县的绵竹,而何邕送来了蜀中特有的桤树秧。因杜甫诗名远扬,果木秧、松树秧、李树、梅树,甚至大邑县的瓷碗都源源不断送到浣花溪。

经过百多天的忙碌,760年暮春时节,草堂落成,杜甫终于有了一个安身之所。这里溪水潺潺,可浇灌树木花草,正是柳绿花红的春季,无数蝴蝶小鸟在这里筑巢为家。安定下来的杜甫在草堂专心写作,很多优秀诗歌从这里流向四方,被人们传颂。一千多年来,这座简朴的茅屋成为成都一景,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杜甫一生的游历图,杜甫在浣花溪畔用不同(1)

草堂落成后的第一个夏天,诗人独自在清幽的浣花溪畔散步,看到堂前燕子飞进飞出,溪上鸥鸟彼此依偎,妻子画纸为棋局,儿子敲针作钓钩,夏风习习,日子安闲,写了《江村》一诗,诗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761年转眼就到,杜甫在自己的家迎来了锦城的第一个早春。从草堂望眼望去,花繁叶茂,溪水潺潺,傍晚时,飞鸟相与还,村里见炊烟。诗人沐浴在明媚的春光里,做了一组七言绝句,一共七首。我们一一赏析如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一: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杜甫一生的游历图,杜甫在浣花溪畔用不同(2)

诗人说,浣花溪两岸的繁花不断盛开,也不管我心里有多烦恼,它们只自顾自开呀开的,也不知道应该告诉谁,跟谁一起赏花,心里不免有几许癫狂。走到南邻找爱喝酒的朋友,他床铺空空,出门大慨有十来天的时间了。

第一首诗交代了作者写这一组诗的缘由,就是访南邻酒伴未遇,他独自沿浣花溪信步,赏景寻花,写了这七首以“咏花”为主题的七言绝句。起句“江上被花恼不彻”,看到这么多的花竞相开放,为什么没有心生欢喜而是心生烦恼呢?

原来诗人想找酒伴一同赏花品酒,却扑了个空。所以,诗人不是为花“恼”,这只是作者的“虚写”,是为了呼应第七首起句的“不是看花即欲死”,这样一来,让七首诗有了内在的脉络,并且一脉贯通,一气呵成,营造出每一首都以花为主题,且首尾呼应。

这一首算是这一组诗的开场白,关键字是“恼”,诗人“恼花”之后又如何呢,且看下文。

杜甫一生的游历图,杜甫在浣花溪畔用不同(3)

其二: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独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诗人说,江畔花稠蕊乱,密密麻麻依偎着江水盛开,自己独自走在春天,反而害怕春天。此时若是饮酒赋诗,应该都没问题,何必去留意哪一天满头白发。“料理”一词出自《晋书·王徽之传》:“卿在府日久,比当相料理。”

第二首的起句“稠花乱蕊畏江滨”,是承上首的“恼花”而来,只不过这一句更注重细节,写花开的浓密,并将镜头聚焦在花蕊上,因为花太多,花蕊显得凌乱。作者置身花海,居然有了“怕春”之感。不过转而一笔又说,此时无需饮酒,花不醉人人亦醉。画意添诗情,才有了这一组赏花佳作。

杜甫一生的游历图,杜甫在浣花溪畔用不同(4)

其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诗人的意思是,浣花溪的水那么深,竹林那么静,是因为这里只有两三家人,这里的花红白相映,绚烂多彩。怎么才算报答春光呢,不如常饮美酒度过此生。

第三首起句从热闹转向安静,落笔在三两家,但依然不离“花”这个主题,并且凸显繁花中红花映白花,把目光聚焦在红白两种颜色,作者以“多事”衬托出静态中的热闹,作者自己当时刚经历过多事之秋,颇有一语双关之意,同时呼应了第一首“恼”花和第二首的“怕春”。

如此春光,岂能辜负,爱酒的诗人,美酒自然是顶配。

杜甫一生的游历图,杜甫在浣花溪畔用不同(5)

其四: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诗人在说,东望少城方向,花如烟云,花树参天如高楼,看起来特别可爱。谁能金盏盛酒,让佳人在宴席上舞蹈呢。

《寰宇志》记载,少城在成都县南一百步。从浣花溪向东远望,花树参天,美不胜收,此时若是有歌舞酒宴,岂不美哉。“可怜”形容活泼可爱。这首诗的视野继续扩大,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花簇。

杜甫一生的游历图,杜甫在浣花溪畔用不同(6)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此诗中作者笔触更加细腻,把春江、春光、春风、桃花,融于一体,春风吹过春江水,水边一树桃花,开得格外美艳。陆放翁曰:“予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何处,答曰:师塔也。”黄师塔就是僧侣入灭之后所葬之塔,杜甫借“黄师塔前”写四季的轮回,也喻示生命的轮回。

人和花一样,既然来到世间,就轰轰烈烈为自己活一次,开一次。活得尽兴洒脱,开的奔放肆意。不为取悦别人,就为取悦自己。

杜甫一生的游历图,杜甫在浣花溪畔用不同(7)

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人的意思是,邻居黄四娘家的花开满溪边,花多的把树枝都压低了。不时有蝴蝶飞来不忍离开,翩翩起舞,黄莺鸟悠然啼叫,安然自在。

这一首诗继续将镜头拉近,聚焦在黄四娘家,这里的花不但最多,蝴蝶和黄莺也来歌舞一番,写出了春天的生机。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场景,静中有动的表达,诗意盎然。句中“千朵万朵”呼应“满”字,读起来抑扬顿挫,如同民歌。

杜甫一生的游历图,杜甫在浣花溪畔用不同(8)

其七: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诗人在说,不是因为爱花才肯死,就害怕花开败了,把人也催老了。繁枝畔容易纷飞衰落,嫩蕊似乎要商量一下才慢慢开放。

这一首起句就洒脱率性,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逃亡,蜀地是他安顿身心的地方,虽然有时候依然贫困,但不论世事如何,都不会妨碍任何一个春天的到来,更不会妨碍诗人赏春赏花的兴致。

这一组诗,以独步寻花为线索,从“恼花”写起,经过“怕春”,然后徐徐铺开春花图景,在赏花中思索人生,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诗意分明,层次井然,脉络有序,作者独步春光,移步换景,以分镜头的形式拍摄了七幅各具特色的春花美景,完成了一景一诗。

也凸显了诗人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平安喜乐,以喜景喻悲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