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锣鼓乐和唢呐声中,舞者左手举起牛头锡杖,右手摇动系有彩带的铜铃,摆身、摇手、踏足,向东南西北四方起舞……7月22日,一年一度的郁南无核黄皮节庆活动在郁南县建城镇举行。主会场第一个节目禾楼舞,一上演就将人们的热情带动了起来。

云浮白石梯田(云浮郁南禾楼舞)(1)

“他们一群人围着一个拿牛头装饰的人起舞,戴着面具感觉非常神秘。后来看到他们手上的稻穗,我猜这次表演也是为了庆祝黄皮丰收吧。”从广州来参加黄皮节的唐女士表示,本以为只是来品尝黄皮产品,但第一个表演就引起了她的注意。

禾楼舞是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岭南特色舞蹈,是少数民族留下的民间艺术瑰宝,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起源于什么?又寓意着什么?让我们一起揭开禾楼舞的神秘面纱。

云浮白石梯田(云浮郁南禾楼舞)(2)

跳禾楼,祈五谷丰登

禾楼舞的雏形为秦汉时期南江流域土著乌浒人的歌舞,古称“跳禾楼”“调禾楼”,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因社会变动和人口迁徙流动,经历从乌浒人到瑶族到汉族的相继传承,并融入道教文化元素,逐渐演变为现在庆丰收、盼太平的传统民间舞蹈。

关于它的起源,民间有一传说:明朝万历年间,连滩一带种的水稻有许多谷粒只有空壳,连年闹饥荒,农民苦不堪生。有一年,歌仙刘三妹路经连滩,了解情况后很同情灾民,就告诉他们要唱歌跳舞来感动天上的“禾花仙女”,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人们唱歌跳舞一连三昼夜,“禾花仙女”果然被感动了,便把自己的乳汁挤出来,灌进了空壳的稻穗里。从此,稻穗结实饱满,连年获得丰收。

云浮白石梯田(云浮郁南禾楼舞)(3)

村民为了报答那位“禾花仙女”,约定每年中秋节前后,收获稻谷时节,便聚集在一起,在禾秆、竹木搭成的楼棚上跳舞,通宵达旦,共庆升平。现在的禾楼舞演出时间就更加地自由,倾向于舞台演出,多融入传统节日的表演。例如连滩镇每年正月十六都会举办“南江文化艺术节”,禾楼舞成为该节日表演的重头戏。

“活化石”,还原劳作场景

禾楼舞是远古稻作文化的“活化石”,对研究古代百越以来的生产生活、信仰和民俗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岭南民间舞蹈史也有重要的价值。禾楼舞动作古朴、原始、粗犷,其表现形式和舞蹈状态还原了当时农民劳作的场景。

在表演中,舞者头戴面具,身穿黑色衫裙,头戴斗笠,腰扎围巾,脚蹬麻鞋,领头舞者头戴莲花冠,肩披红色间黄方袈裟,右手摇着一个系有彩带的铜铃,左手持一根3米长的牛头锡杖,其余舞者手拿禾穗或竹筒火把,边唱禾楼歌边摆身、摇手、踏足、向着东南西北四方起舞。禾楼舞中对雨水的祈求,象征着农耕时代人们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希冀。

云浮白石梯田(云浮郁南禾楼舞)(4)

禾楼舞不仅仅是一种起着祈祷祭祀功能的舞蹈,更是连滩祖先拼搏奋斗的记录者。据介绍,禾楼舞的舞蹈内涵包括了岭南人的民族凝聚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艰苦奋斗精神。

传统遗珠,焕发新的光芒

禾楼舞的传承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曾经的“禾楼舞”被当作封建迷信而被禁止活动,导致其消寂了一段时间才被民间艺人傅志坤等重新挖掘整理出来,并在1996年的第五届连滩镇民间艺术节上首次亮相,获得政府的重视与群众的喜爱。

云浮白石梯田(云浮郁南禾楼舞)(5)

据了解,禾楼舞自恢复表演之后就参与了多项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渐渐被大众熟知。禾楼舞于2002年5月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获银奖;2006年2月,参加广东省首届泛珠三角(广东汕尾)民间艺术邀请赛获金奖;2011年,禾楼舞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广东周”展演活动获好评;2017年,获中国民间文艺类最高奖项“山花奖”等。

其间,为了让禾楼舞登上舞台,傅志坤等民间艺人走访连滩七八十岁以上的民间艺人,请他们演绎禾楼古舞基本动作、音韵节奏等。采风组将题材收集后进行了创作上的改良,编排出一套不仅符合当下审美要求,还保留禾楼舞原始风格且具有艺术性的舞蹈动作。蒙尘的传统遗珠,在傅志坤等民间艺人的擦拭下,焕发出新的光芒。

云浮白石梯田(云浮郁南禾楼舞)(6)

此外,乐器的使用、面具、歌曲旋律等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比如,据传承人介绍,原来的禾楼舞面具头顶有角,双眼外凸并圆瞪,青面獠牙,使人望而生畏。在禾楼舞恢复之后,傅志坤与当地艺人就将面具进行改良。现在看到的禾楼舞面具形象更平和近人,但是面具的五官依然是被夸张化的。

禾楼舞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与其他非遗文化同样的传承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寻找工作,而不是留在村里继承这门艺术。即使目前传承人傅志坤已经找到了三位能力突出的徒弟,但是表演者的年龄都较大,体力有限,找到合适的表演者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迫在眉睫。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王谢思齐

【通讯员】陈瑛瑛

【摄影】唐舒涵 陈瑛瑛

【海报】莫棽 唐舒涵

【作者】 王谢思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